“營改增”再擴圍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機製探析
稅收與稅務
作者:陳龍
摘要:營改增是我國結構性減稅的重要舉措,中小企業作為重點減稅主體,體現了稅製改革的明顯成效。本文基於營改增的必要性和中小企業的現狀分析,探究營改增對中小企業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專業化分工、形成現代化產業集群、加快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等方麵的推動作用,並為加快營改增試點提供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營改增 中小企業 影響機製 轉型升級
一、營改增的必要性和中小企業的現狀分析
(一)營改增的必要性分析。自1994年以來,我國實行營業稅和增值稅並存的稅製結構,是為了適應當時經濟體製和稅收征管能力。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稅製結構顯現出其內在的不合理性,阻礙了我國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從抵扣完善性來看,兩稅並行破壞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從稅收征管能力來看,兩套稅製並行,稅種分類和識別變得難以區分,給征管部門帶來了困難;從經濟結構和產業發展來看,這種稅製結構不利於第三產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符合國際慣例,也是深化稅製改革的必然選擇。
按照國家規劃,我國營改增分為三步走:第一步,在部分地區和行業進行試點。第二步,選擇部分行業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試點。第三步,在全國範圍內實現營改增,也即取消營業稅。按照推進計劃,將在“十二五”期間完成營改增。至此,營改增試點地區的經濟總量、服務業增加值和稅收收入已占全國總量的半數以上,形成的“窪地效應”促使營改增再擴圍提速。國務院決定自2013年8月1日起將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擴大到全國,並擇時擴大鐵路運輸和郵電通信行業試點。
(二)中小企業的發展現狀分析。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占我國企業總數的98%以上,逐漸成為發展社會生產力的主力軍,是加快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堅實基礎。然而近年來,中小企業出現嚴重虧損甚至倒閉現象,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征,未形成現代化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製約著中小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發揮。究其原因是存在稅負重、成本高、融資難等問題,且中小企業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和體製性問題日益突出,如產業鏈低端、技術含量低、產品附加值少等問題,成為我國中小企業經濟轉型升級過程中的巨大障礙。
營改增試點後,近七成小規模納稅人將由原來按5%稅率繳納營業稅轉變為按3%的征收率繳納增值稅。通過完善稅製改革和結構性減稅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公平競爭的稅製環境,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麵具有重要意義。
二、營改增對中小企業轉型發展的影響機製
從國內稅製環境角度來看,此次稅製改革完善了增值稅抵扣鏈條,減輕了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有利於促進企業專業化分工和創新發展,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集群;從國際經濟環境角度來看,營改增推動我國中小企業加快參與國際化高端產業鏈的步伐,對企業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實施“走出去”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完善增值稅抵扣鏈條,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營業稅和增值稅並存的稅製結構。營業稅的征收辦法比較簡單,按照銷售收入全額進行征稅,商品和勞務道道征稅,呈現出“全額征收、重複征稅”的內在性缺陷。增值稅則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和勞務等多個環節的商品附加值征稅,具有“環環征收,層層抵扣”的特點,是一套比較規範和適合國際化發展的稅收管理體係。
目前,我國正處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階段,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對轉變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第二、三產業鏈緊密相連,環環相扣,具有內在的不可分割性,但大部分第三產業被排除在增值稅的征稅範圍之外。第二、三產業分別實行增值稅和營業稅兩個不同稅種,例如,信息技術服務產業中的軟件征收增值稅,而信息技術服務則征收營業稅,這種稅製結構隔斷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營改增試點行業大都屬於生產性服務業,增值稅抵扣鏈條打通後,已實施增值稅的下遊製造業企業購買應稅服務可以抵扣,避免了產業分工存在的重複征稅問題。隨著增值稅抵扣鏈條的逐步完善,進項稅會得到更加充分的抵扣。營改增再擴圍有利於現代服務業擴大企業規模、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企業技術水平,並加快推動第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二)加快產業專業化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由於企業外購的服務所含營業稅不能抵扣,就更傾向於自行提供服務,而不是從外部購買,導致企業服務內部化,致使中小企業長期采用“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理念和生產模式,進而扭曲企業的生產結構和投資策略,不利於服務業的專業化分工和外包。營改增是推進第二產業尤其是製造業轉型升級,解決第三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後的重要舉措。通過完善增值稅的抵扣鏈條,使得不少企業主動將生產性服務業外包或者從主業中分離出去,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的進一步細化,解決了製造業長期存在的“大而全”、“小而全”問題,有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營改增再擴圍促使中小企業的外購服務能夠得到更加充分的抵扣,加快推動服務外包和主輔分離,著力促進主營業務的專業化發展,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優勢,進一步促進企業科技創新發展,轉變組織經營模式和完善內部管理製度,推動中小企業轉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