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內糧油企業綜合成本效益管理論探討(1 / 3)

國內糧油企業綜合成本效益管理論探討

中儲糧之窗

作者:王嗣強 孫豔 嚴帥

摘要:現代企業成本管理應該樹立成本效益管理原則。糧油行業同質化、科技含量低的特性,決定了要加強成本競爭策略的研究。本文就國內糧油企業如何實行全產業鏈“綜合成本——綜合效益”管理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糧油企業 產業鏈 綜合成本效益管理 競爭力

縱觀近十年我國的糧油市場,在經曆了兼並、整合、重組、政策刺激等後,產業逐步升級,市場的結構也發生了一些調整和變化,表現為外資、國營及民營企業的占比有所調整,2009年前外資的比重在50%以上,國營在23%左右,其他在13%左右。經過幾年產業調整和各個企業的發展,這個比例有所變化,外資比重已經下降到34%左右,國營、民營占比已經上升到30%左右,市場份額基本趨於平衡。糧油產業從最初的種植以自給自足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涵蓋種植、收儲、貿易、加工、銷售等完整的產業鏈。然而產品同質化、科技含量和勞動附加值相對較低的行業特點使得糧油企業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變得非常困難,如何通過成本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將成為糧油企業根本的問題。

一、“綜合成本——綜合效益”管理理念

傳統的成本管理是以企業是否節約為依據,片麵地強調節約和節省,往往隻注重生產成本的管理,忽視其他方麵的成本分析與研究,就成本論成本,陷入單純的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滯後狀態,不能為決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確信息。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應樹立成本係統管理觀念,強調整體與全局,對企業成本管理的對象、內容、方法進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即綜合成本管理理念。一方麵,為使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具有成本競爭優勢,成本管理不能再局限於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而是應該向前延伸、向後拓展,涉及到產品的信息來源成本、技術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對顧客的維修成本、處置成本等成本範疇。另一方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非物質產品日趨商品化。與此相適應,成本管理的內涵也應由物質產品成本擴展到非物質產品成本,如人力資源成本、資金成本、物流成本、服務成本、環境成本、管理成本等;企業管理的重心也由企業內部轉向外部,由重生產管理轉向重經營決策管理,研究分析各種決策成本就成為企業成本管理的一項至關重要內容,如相關成本、差量成本、機會成本、邊際成本、付現成本、重置成本、可避免成本等。在現代企業成本管理中,重視和加強對這些管理決策成本範疇的研究分析,可以避免決策失誤給企業帶來的巨大損失,為企業做出最優決策、獲取最佳經濟效益提供支持。

成本管理的最終目標是效益,此效益不是僅僅表現為增加直接利潤這樣一個短期經濟行為,而是涵蓋了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人的發展效益等方麵的綜合管理行為。單純的降低生產成本、采購成本,勢必會造成企業的其他成本(包括客訴成本、違約成本、信譽成本、品牌成本等)大幅增長,不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增加了企業總成本、降低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失去市場客戶群。這種此消彼長的成本管理模式不是現代企業成本管理的方式,企業經營要以提高綜合效益為目標,這是現代經濟工作和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立足點,也是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策略之一。因此,以“綜合成本——綜合效益”原則去控製經營決策、工藝設計、物流運輸、產品製造、運營管理、銷售與服務各個環節,以期追求綜合成本最小化和綜合效益最大化,不斷提高市場信譽度和競爭力。產品的質量不是越高越好,產品的價格也不是越低越好,適合市場的質量與價格才是最好的。

二、國內糧油企業如何實施“綜合成本——綜合效益”管理

糧油行業的同質化和科技含量較低的特性使得其不具備實行差異化競爭戰略和專業化競爭戰略的條件,加之行業市場競爭的白熱化和毛利區間較小的特點,更加彰顯了成本領先競爭戰略的重要性和唯一性。那麼,麵對這種市場環境,國內糧油企業如何提高整體競爭力,以下進行探討。

(一)組建專業管理團隊,發揮戰略管控功能,實行“決策上收、業務下沉”管理模式

專業化管理團隊,具備充分論證決策備選方案的可行性及先進合理性能力,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時把握決策時點,使企業獲取最大的效益或避免可能發生的損失。專業化管理,可以實現多項業務之間的戰略協同,達到“1+1>2”的聯合效應;有利於企業正確進行成本預測、決策,從而正確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正確處理企業發展與加強成本管理的關係,提高企業整體經濟效益。

同時,堅持市場化運作,加強人力資源管理。人是成本管理的第一要素。對人力資源進行管理可以提高各項價值活動的效率,提高人力資源的利用程度,實現企業核心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國內糧油企業,尤其是國有性質企業,必須按照市場化運作機製要求,堅持“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職位能上能下”,進行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與激勵。在員工使用上,通過加強培養與考核,堅決淘汰工作能力不達標與工作態度不合要求的員工,將員工整體流動率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在員工薪酬管理上,始終堅持按照市場行情與業績掛鉤取酬原則,利用崗位評估與業績考核,合理拉開同一崗位工種薪資差距,從而通過始終堅持市場化勞動用工與薪酬分配機製,吸引與留住市場上來自各個行業與知名公司的一些專業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