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爺走後,時光也過得真快,不知不覺間,京師的景況日見其繁盛了。首先是闊人們有些穿了繭綢袍,後來就看見大水果鋪裏賣著橘子和柚子,大綢緞店裏掛著華絲葛;富翁的筵席上有了好醬油,清燉魚翅,涼拌海參;再後來他們竟有熊皮褥子狐皮褂,那太太也戴上赤金耳環銀手鐲了。

隻要站在大門口,也總有什麼新鮮的物事看:今天來一車竹箭,明天來一批鬆板,有時抬過了做假山的怪石,有時提過了做魚生的鮮魚;有時是一大群一尺二寸長的大烏龜,都縮了頭裝著竹籠,載在車子上,拉向皇城那麵去。

"媽媽,你瞧呀,好大的烏龜!"孩子們一看見,就嚷起來,跑上去,圍住了車子。

"小鬼,快滾開!這是萬歲爺的寶貝,當心殺頭!"

然而關於禹爺的新聞,也和珍寶的入京一同多起來了。百姓的簷前,路旁的樹下,大家都在談他的故事;最多的是他怎樣夜裏化為黃熊,用嘴和爪子,一拱一拱的疏通了九河,(35)以及怎樣請了天兵天將,捉住興風作浪的妖怪無支祁,鎮在龜山的腳下。皇上舜爺的事情,可是誰也不再提起了,至(36)多,也不過談談丹朱太子(37)的沒出息。

禹要回京的消息,原已傳布得很久了,每天總有一群人站在關口,看可有他的儀仗的到來。並沒有。然而消息卻愈傳愈緊,也好像愈真。一個半陰半晴的上午,他終於在百姓們的萬頭攢動之間,進了冀州的帝都了。前麵並沒有儀仗,不過一大批乞丐似的似員。臨末是一個粗手粗腳的大漢,黑臉黃須,腿彎微曲,雙手捧著一片烏黑的尖頂的大石頭--舜爺所賜的"玄圭",連聲說道"借光,借光,讓一讓,讓一(38)讓",從人叢中擠進皇宮裏去了。

百姓們就在宮門外歡呼,議論,聲音正好像浙水的濤聲(39)一樣。

舜爺坐在龍位上,原已有了年紀,不免覺得疲勞,這時又似乎有些驚駭。禹一到,就連忙客氣的站起來,行過禮,皋陶先去應酬了幾句,舜才說道:

"你也講幾句好話我聽呀。"

"哼,我有什麼說呢?"禹簡截的回答道。"我就是想,每天孳孳!"

"什麼叫作'孳孳'?'皋陶問。

"洪水滔天,"禹說,"浩浩懷山襄陵,下民都浸在水裏。我走旱路坐車,走水路坐船,走泥路坐橇,走山路坐轎。到一座山,砍一通樹,和益倆給大家有飯吃,有肉吃。放田水入川,放川水入海,和稷倆給大家有難得的東西吃。東西不夠,就調有餘,補不足。搬家。大家這才靜下來了,各地方成了個樣子。"

"對啦對啦,這些話可真好!"皋陶稱讚道。

"唉!"禹說。"做皇帝要小心,安靜。對天有良心,天才會仍舊給你好處!"

舜爺歎一口氣,就托他管理國家大事,有意見當麵講,不要背後說壞話。看見禹都答應了,又歎一口氣,道:"莫像丹朱的不聽話,隻喜歡遊蕩,旱地上要撐船,在家裏又搗亂,弄得過不了日子,這我可真看的不順眼!"

"我討過老婆,四天就走,"禹回答說。"生了阿啟,也不當他兒子看。所以能夠治了水,分作五圈,簡直有五千裏,計十二州,直到海邊,立了五個頭領,都很好。隻是有苗可不行,你得留心點!"

"我的天下,真是全仗的你的功勞弄好的!"舜爺也稱讚道。

於是皋陶也和舜爺一同肅然起敬,低了頭;退朝之後,他就趕緊下一道特別的命令,叫百姓都要學禹的行為,倘不然,立刻就算是犯了罪。

這使商家首先起了大恐慌。但幸而禹爺自從回京以後,態度也改變一點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來,是闊綽的;衣服很隨便,但上朝和拜客時候的穿著,是要漂亮的。所以市麵仍舊不很受影響,不多久,商人們就又說禹爺的行為真該學,皋爺的新法令也很不錯;終於太平到連百獸都會跳舞,鳳凰也飛來湊熱鬧了。(40)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作。

注釋:

(1)本篇在收入本書之前,沒有在報刊上發表過。

(2)"湯湯洪水方割,浩浩懷山襄陵"語出《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漢代孔安國注:"割,害也。""懷,包;襄,上也。"意思是說:洪水為害,浩浩蕩蕩地包圍著山並且淹上了部分的丘陵。

(3)舜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號有虞氏,通蟲虞舜。相傳堯時洪水汜濫,舜繼位後,命禹治水,才將水患平息。

(4)關於鯀治水的故事,《史記·夏本紀》中有如下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嶽皆曰鯀可。……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堯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按"殛"通常解作"誅"的意思,但《尚書·舜典》孔穎達疏則以為"流"、"放"、"竄"、"殛""俱是流徙";照這說法,則鯀是被流放到羽山後死在那裏的。

(5)禹我國古代的治水英雄,夏朝的建立者。《史記·夏本紀》說禹"名曰文命",在他的父親鯀被殛以後,奉命治水:"堯崩,帝舜問四嶽曰:'有能成美堯之事(按即治水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為司空,可成美堯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汝)平水土,維是勉之!'禹拜稽首,讓於契、後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視爾事矣!'"關於他治水事跡的傳說,在《尚書》、《孟子》及其他先秦古籍中多有記述。

(6)本篇作為插曲所寫的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們的活動,是對一九三二年十月北平文教界江瀚、劉複、徐炳昶、馬衡等三十餘人向國民黨政府建議明定北平為"文化城"一事的諷刺。那時日本帝國主義已經侵占我國東北,華北也正在危殆中;國民黨政府實行投降賣國政策,拋棄東北之後,又準備從華北撤退,已開始準備把可以賣錢的古文物從北平搬到南京。江瀚等想阻止古文物南移,可是他們竟以當時北平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沒有重要性為理由,提出請國民黨政府從北平撤除軍備,把它劃為一個不設防的文化區域的極為荒謬的主張。他們在意見書中說,北平有很多珍貴文物,它們都"是國家命脈,國民精神寄托之所在……是斷斷不可以犧牲的"。又說:"因為北平有種種文化設備,所以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薈萃在北平……一旦把北平所有種種文化設備都挪開,這些學者們當然不免要隨著星散。"要求"政府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一切軍事設備,挪往保定。"(見一九三二年十月六日北平《世界日報》)這實際上適應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需要,同國民黨政府投降賣國政策的"理論"如出一轍。當時國民黨政府雖未公開定北平為"文化城",但後來終於拱手把它讓給了日本帝國主義,古文物的大部分則在一九三三年初分批運往南京。作者在"九一八"後至他逝世之間,曾寫過不少雜文揭露國民黨政府的投降賣國主義,對所謂"文化城"的主張也在當時的一篇雜文裏諷刺過(參看《偽自由書·崇實》)。本篇在"文化山"的插曲中所諷刺的就是江瀚等的呈文中所反映的那種荒謬言論,其中幾個所謂學者,是以當時文化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為模型的。例如"一個拿拄杖的學者",是暗指"優生學家"潘光旦。潘曾根據一些官僚地主家族的家譜來解釋遺傳,著有《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等書;他的這種"學說"和歐美國家某些資產階級學者關於人種的"學說"是同一類東西。又如鳥頭先生,是暗指考據學家顧頡剛,他曾據《說文解字》對"鯀"字和"禹"字的解釋,說鯀是魚,禹是蜥蜴之類的蟲(見《古史辨》第一冊六三、一一九頁)。"鳥頭"這名字即從"顧"字而來;據《說文解字》,顧字從頁雇聲,雇是鳥名,頁本義是頭。顧頡剛曾在北京大學研究所歌謠研究會工作,搜集蘇州歌謠,出版過一冊《吳歌甲集》,所以下文說鳥頭先生"另去搜集民間的曲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