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舍棄悲觀,女人40笑對人生的挫折與不公(2)(1 / 2)

4.找好事業與家庭的支點

女人在婚後才真正進入角色,不再是可以任性的女孩了,也會更積極地謀求事業的成就,但是家庭本身卻會讓女人多了很多牽掛,難免會分心。另一方麵公司要求員工必須敬業,兩方麵都需要女人花費更多的精力。不同角色的衝突所產生的矛盾,必然會在女人心中形成巨大的陰影。

可以說事業與家庭的矛盾自從女人走入婚姻就已經開始。處理這個矛盾一定要有足夠的智慧,既要照顧家庭的需求,安定自己的大後方,也要為事業留下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畢竟,隻有獨立的事業才有獨立的經濟基礎,才會有獨立的人格。

5.不要處處與人競爭

有些女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為她們在各個方麵都要與別人競爭,使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應該以和為貴,隻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對手,人家自然也不會與你為敵。

6.發泄憤怒情緒

人在生氣時,會失去常態,而且變得陌生和可怕。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控製,把憤怒發泄到其他事情上,如打球或唱歌,如果功力深厚,可以利用一下“阿Q精神”,抱著笑罵由人的態度,憤怒情緒自可拋諸九霄雲外。

7.多為別人做點事

幫助別人不但可以使自己忘卻煩惱,而且還可以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更可以獲得珍貴的友誼,一舉兩得,又何樂而不為呢?

8.放飛自己

在生活或工作中受到挫折時,應該將煩心事暫時放下,去做一些你喜歡的事,如運動、健身、爬山、睡覺和看電影等,等到心情平靜時,再重新麵對自己的難題,也許你的思路就會清晰起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任何一種心態都是每個人對生活的不同看法。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女人都可能遭受這樣或那樣的打擊和挫折:因為高考落榜而精神委靡或是因為失戀而憂傷,因為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而垂頭喪氣……這些心理多半是人們意誌薄弱、心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而這些異常的悲觀的心理往往導致痛苦的人生,往往影響你對世界的正確看法。悲觀是40歲女人的大敵,已到不惑之年,應該把人生的得失看得淡些,把內心的充實和快樂看得重些。

悲觀的女人實際上是以自己悲觀消極的想法看客觀世界,在她們心中,現實是或多或少地被醜化了的。社會上許多人,對未來和生活,往往持有一種悲觀的迷茫心理。對自己的過去,無論輝煌與否,都一概加以否定,心裏充滿了自責與痛苦,口中有說不完的遺憾和悔恨。她們對未來缺乏信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什麼事都幹不好,認知上否定自己的優勢與能力,無限放大自己的缺陷。她們經常出現失眠多夢,嗜睡懶動,或覺得自己比平時更敏感、更愛掉眼淚等,重者自我意象消極,時常自怨自艾,或心境悲哀,待人冷漠。

女作家張愛玲的一生很好地詮釋了悲觀給人帶來的負麵影響是多麼巨大。張愛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個善於將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享樂主義者,又是一個對生活充滿悲劇感的人;她是名門之後,貴族小姐,卻宣稱自己是一個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憫人,時時洞察到芸芸眾生“可笑”背後的“可憐”,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顯得冷漠寡情;她通達人情世故,但她自己無論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獨標孤高。她在文章裏同讀者拉家常,生活中卻始終與人保持著距離,不讓外人窺測她的內心;她在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大紅大紫,一時無二,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又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所以有人說:“隻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鬧與極度的孤寂。”這種生活態度的確並不是普通人能夠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現代心理學的眼光看,其實張愛玲的這種生活態度源於她始終抱著一種悲觀的心態活在人間,這種悲觀的心態讓她無法真正地深入生活,因此她總在兩種生活狀態裏不停地左右徘徊。

張愛玲悲觀蒼涼的色調,深深地沉積在她的作品中,無處不在,產生了巨大而獨特的藝術魅力。但無論作家用怎樣流利俊俏的文字,寫出怎樣可笑或傳奇的故事,終不免露出悲音。那種滲透著個人身世之感的悲劇意識,使她能與時代生活中的悲劇氛圍相通,從而在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上臻於深廣。

張愛玲所擁有的深刻的悲劇意識,並沒有把她引向西方現代派文學那種對人生徹底絕望的境界。個人氣質和文化底蘊最終決定了她隻能回到傳統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傷自憐,因此在生活中,她時而沉浸在世俗的喧囂中,時而又沉浸在極度的寂寞中,最後孤老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