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得到”漸漸淡出,“失去”登場,一點點地取代“得到”。你開始抱怨人生的不美滿。首先失去年華與容貌,然後失去理想與夢想……40幾歲之後“失去”接踵而至,應接不暇:失去青春,失去健康,失去激情,失去衝動,失去好奇,失去銳氣,失去快樂……直至失去自我,變為生活的奴隸。
誰能說清何為得何為失呢?得與失在我們心中,隻有一線之隔。我們意以為得,就是得意;意以為失,就是失意。
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也能得意在其中。秦王統一六國,兼並天下,也能失意於其間。大約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所得既多,便是增加,也不覺得欣喜,稍有所失,便惶惶恐恐;所失既多,就是再失,也不感到痛苦,稍有所獲,便十分快樂。
人生沒有絕對的事。在某些時候,失去的同時也得到了,而且得到的遠遠比失去的要多。
英國的偉大詩人彌耳頓,最傑出的詩作是在雙眼失明後完成的;德國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最傑出的樂章是在他的聽力喪失以後創作的;世界級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個用苦難的琴弦把自己的才華推到極致的奇人。他們被稱為世界文史上三大怪傑,居然一個是盲人,一個耳朵失聰,一個是啞巴!
他們之所以有那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們有一顆平常心,不計較利害得失。科學家貝佛裏奇說過:“人們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於逆境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壓力甚至肉體上的痛苦,都可能成為精神上的興奮劑。”其實,“殘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正視現實。不要感歎命運多舛不公。命運向來都是公正的,在這方麵失去了,就會在那方麵得到補償。當你感到遺憾失去的同時,可能有另一種意想不到的收獲。如此說來,得意何嚐不是失意之由,失意又何嚐不是得意之故呢?
更深一層想,人生最大的得意或失敗,都無法由自己來左右。人生最大的“得”,應該是“生”,從父母那裏得到生命,不就是最大的“得”嗎?若沒有這個“得”,就沒有以後的“得”,這是“得”的根本。而人生最大的“失”,應該是“死”,當這一刻來臨,我們便拋出所得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這不是最大的“失”嗎?這最大的得與失,我們尚且無法掌握,又還有什麼得失好計較呢?
現實中,很多女人為了得到完美的婚姻,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雕塑家,把男人當做純白的原材料。
就算是最有智慧的近乎完美的女人,盡管手中有刀和色彩,心中有理想,有那麼多偶像做參照物,一樣雕刻不出完美男人的模式:不是太有錢就是太沒錢,不是學問多得迂腐就是學問淺得一碗水也裝不滿。太有錢,會讓感情增加諸多不確定因素;太沒錢,愛情大廈會坍塌。做學問做成迂腐是呆,學問太淺又會被時代淘汰。
林青霞和秦漢的愛糾纏了差不多20年,他們還是分手了。林青霞說:“因誤會而相識,因了解而分手。”她再也無法把秦漢雕塑成她心目中的男人了,幾起幾落的分分合合,她一直沒有放棄對秦漢的塑造,可是,秦漢依然是秦漢。所以,她選擇了放棄。而她的現任丈夫,服裝大亨邢李塬,不需要她做雕塑家,她也無法雕塑他,隻需要她負責一世的美麗和做好女兒的母親即可,所以,她很幸福。
女人都喜歡“求全責備”,實際上往往是“求全則毀”。是你的,不必力爭,自會得到;不是你的,即使千方百計取得,也會隨風而逝。如果刻意而為,既荒廢了時間又浪費了精力。何苦!
沒有人能一生得到,這正如沒有人能一生失去。既然人生充滿得失,何不從缺憾中體味圓滿。
沒有分離的思念,怎能領略相聚的幸福?
沒有經曆過被出賣的痛苦,怎會領略忠誠的可貴?
沒有品嚐過失敗無奈的滋味,又怎會體會成功的喜悅?
沒有遭遇病魔的襲擊,怎能體會健康對人的重要?
在紛紛擾擾人世間,能夠擁有,能夠相聚,彼此忠誠,長相廝守,不正是一種圓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