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高中部成立以來,郭秉森副校長就十分重視對新教師的培訓工作。這也是學校實際情況所需,因為高中部的教師大部分是初登講台的大學生,還有一少部分雖說是初中部的骨幹教師,然而也屬拔高使用的。“怎麼能盡快組建一支合格的高中教師隊伍?”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
今天下午兩節課後,又逢高中部教師的教學研究活動。我參加完初中部教師賽講課總結後,匆匆向高中部辦公室走去,目的是給他們推薦一篇山東省苗壯老師發表在德育報上的好文章——“漫談語言藝術”。
我剛進辦公室,他們的教研活動即將結束,秉森熱情地說:“你有事嗎?”“給老師們帶來一篇好文章。”我興奮溢滿胸懷說。有幾位老師不等我話音落,便迅速從我手上拿去報紙,接著又走過來幾位老師,他們圍成一圈由一人大聲朗讀起來。看到他們虛心上進的精神,我又陷入興奮之中。我對秉森說:“讓老師們把重點部分和關鍵詞語摘抄一下,更重要的是落實在行動中。”秉森爽快地答道:“好,我做安排吧。”
附文章內容如下:
要有針對性和知識性,曉之以理
教育性談話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年齡及心理特點,運用不同的語言。在教育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明理”,還應“益智”。有一位老師為了教育學生愛惜時間,特意介紹了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一分鍾的價值”的有關數據,使學生聽了大吃一驚,既增長了知識,開闊了視野,又懂得了“時間是無價之寶”的道理,從而樹立了“做時間的主人”的信念。
注意直觀性和趣味性,動之以情
教師的講話要具體形象、新穎感人,盡可能寓教於故事之中,從而產生吸引力。有一位老師是這樣做的:她讓學生上講台折筷子,使學生從“一根筷子容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的實驗中,懂得了團結起來力量大的道理。在一次中隊活動時,她問同學們想不想看看未來科學家的照片,大家都搶著要看。結果走到講台前一掀盒蓋,裏麵並沒有照片,卻放著一麵鏡子,少先隊員們從鏡子裏看到的是自己。這時,班主任老師才意味深長地勉勵大家要勤奮學習。既自然又有效地在孩子們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一顆理想的種子。
注重誘導性和靈活性,勵之以意
誘導性主要是指教師在進行教育性談話時,能因勢利導,把老師的教育力量轉化為學生自我教育的力量。這不僅需要機智和靈活應變的才能,而且語言要委婉得體,親切中肯,富有感染力。有個學生偷了同學的五十元錢,當老師準備追查這件事時,那個學生悄悄地把錢扔在地上,然後又從地上拾起錢對老師說:“老師,是誰把錢丟在這兒了?”這一切老師都看在眼裏,但當時並沒有說什麼。幾天以後,老師把那個學生單獨叫到辦公室裏親切地告訴他:“以後如果急用錢的話,可以找老師來借,但不能拿同學的錢。老師會為你保守這個秘密的,知錯就改還是個好同學,老師信任你!”那個學生看著老師、抑製不住的眼淚奪眶而出……從那以後,他再沒有過類似的行為。
要有鼓勵性和哲理性,導之以行
教師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學生的成績和缺點,用火熱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緒,使他們振作起來,增強信心,積極行動。一位老師接了一個“慢班”,開學第一天,他就對同學們說:“有人說我們是‘處理品、垃圾班’,這是沒有任何道理的。就拿體育鍛煉來說,我們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爭當先進班;不但不是‘處理品’,而且可以成為‘一等品’。”老師一席話說得同學們勁頭十足,為這位老師改變班級麵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還應善於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素質、興趣、特長、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動規律等因素,確定不同的談話內容與方式。與“先進生”談心,要教育他們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與“中間生”談心,要使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激勵他們力爭上遊,;與“後進生”談心,要以鼓勵為主,不嫌不棄,耐心引導。對個性較強的學生,要心平氣和,以柔克剛;對感情脆弱的學生,要輕聲細語……要善於從學生的眼睛裏看出其內心世界的細微活動,並能從無數的語彙中找到最合適的表述方法,把話講到學生的心坎上,引導他們向老師吐露最真實的心聲……
2004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