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節 並非多餘的一門功課(三)(1 / 2)

當學校安排我為學生講點什麼時,如覺得自己能講出個所以然,我便欣然接受;如自己覺得所講內容不那麼得心應手,我便請其他領導做好準備去講。畢竟我的所知有限,而其他領導文化程度比我高,辦高中經驗比我豐富,特別是他們正處在年富力強人生有為階段。更重要的是我始終堅持的原則是不能浪費學生一分一秒時間。

也有的時候是我自己主動提出來要給學生講一講的,因為覺得所講內容將會對學生有所啟發。

如,大約在2000年我從教育文摘報上看到一則消息說:德國科學家研究成功一項實驗證明,人睡著的時候仍然有一部分腦細胞在做功。報道中列舉了好多證明這個實驗成功的事例。記得最清楚的一個例子是——科研人員請30位學生坐在實驗室,然後給每位學生發一份試卷,隻允許看,不準動筆。待看了30~40分鍾後,收回試卷。接著安排其中15位學生睡覺,而其餘15位學生繼續上他們的功課。等睡覺的15人到一定時間醒來時,參加實驗的原30位學生再次坐在實驗室,再次把他們看過的試卷發放到手,這時開始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卷。結果,睡了覺的15名學生答案的準確率達80%以上,而未睡覺的15名學生的答案準確率僅占20%左右。

這個實驗結論說明:學生在臨睡前30~40分鍾內看(學習)一門自己認為較差的功課,隻要堅持3~4個月時間,這門學科會突飛猛進地提高,甚至到達優秀。

我簡潔介紹完,對同學們說:“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一試,待你們實驗有了收獲,一定要告訴我一聲,好讓我分享你們的成功!”

3個月以後,不斷有學生在校園裏,跑到我眼前高興地說:“我的實驗成功了——英語趕上班內中等水平了!”也有的同學找到辦公室彙報說:“原來我對數學不感興趣,一竅不通,實驗以後,慢慢地進步了,通達了好多。我計劃繼續實驗。”學生紛紛而至,報告他們的成功體會。

又如我從2005年開始鑽研高考各門學科的考試大綱,也與參加高考閱卷的老師多次座談了解信息。認為就我校學生的實際知識基礎,當年以應屆生參加高考目標定在達二本線是最理想的成績。為此,在各學科講授結束,總複習開始前,我便將自己的思路講給高三同學,供他們參考。

我站在高三講台上邊講我的思路邊板書。

我很自信地對同學們說:經過深鑽高考各學科的考綱,近兩年我對考綱的理解,加之了解了閱卷老師們的體會,綜合起來認為,高考的那份試題分值的分配分三個檔次,即低檔題,中檔題,高檔題;低、中、高的比例為3:5:2;而低檔題3+中檔題5=8,那麼就得出這樣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