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忍耐一下子,受益一輩子(3 /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包容可以使我們真正放下心中的煩惱和不平衡的情緒,讓我們在失意之餘有機會喘一口氣,恢複體力。包容是一種心理平衡。我們沒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對於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以及沒有意義的瑣事,我們就應及時地忘掉,別放在心上,以免傷害自己。隻有既往不咎的人,才能脫下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進。

當然,原諒別人並不是很容易。相反,它可能會是一個很浪費時間的挑戰,它是一個過程,所以你要對自己有耐心,永遠記住,原諒是為你自己而不是為別人。原諒是為你好,它是一個讓你受傷的心靈痊愈和重新獲得自由的過程。

6.折磨你的人,是幫你走向強大的朋友

感謝傷害你的人,他讓你變得堅強;

感謝欺騙你的人,他讓你有了慧眼;

感謝欺負你的人,他讓你明白了抗爭。

這不是一種悲觀,這是一種成長;這不是一種退縮,這是一種成熟;這也不是一種殘酷,恰恰相反,這是一種成長的催化劑!

在生活中,你常常會遭遇許多不快和打擊:對手對你的攻擊、世事對你的刺激、上天對你的不公……這些使你的內心受著折磨。但是,不可否認成功者往往都是在巨大的折磨中誕生的,他們把折磨當作一種曆練,把折磨當作一種激勵,把折磨當作一種教訓……可以這麼說,折磨是人生的煉金石。

人要是懼怕痛苦、懼怕折磨、懼怕不測的事情,那麼他的人生中就隻剩下“逃避”二字。

其實,重要的並非你受到什麼折磨,而是被折磨之後得到什麼。接受折磨並不難,接受折磨之後如何善加利用,那才是真正的困難。

如果你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調整自己的想法,讓積極的想法代替消極的看法,如此,才能看見自己生命的陽光。

每個人都需要自信,因為唯有自信心,我們才能靠著自己的力量,建築起堅固的信念。當這一切轉化為動力時,也正是我們實現目標的重要時刻。

法國文豪羅曼·羅蘭曾說:“從遠處看,人生的不幸折磨還很有詩意呢!一個人最怕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的確,我們必須體驗折磨的痛苦,才能體會到獲得的喜悅,一個真正的成功者,能夠忍受折磨,因為,害怕大雨,隻不過是假花而已。

你隻有感謝曾經折磨過自己的人或事,才能體會出那實際上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意義;你隻有懂得寬容自己不可能寬容的人,才能看見自己心中的遠闊,才能重新認識自己……

李嘉誠在茶館裏當過跑堂,每天天不亮就開門迎客,麵對三教九流、達官貴人的冷眼和漠視,他還要強顏歡笑,迎來送往。但正是在這茶樓裏他練出了識人的眼力,一個人什麼職業、什麼性格、什麼習慣、為人怎樣,一見麵就能猜出個八九不離十。這樣的本領,對他後來的事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最終登上了香港首席大富豪的寶座。

毫無疑問,一個人能在折磨中成功,往往取決於在遭受折磨時的生活態度。

艾柯卡曾是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後來又成為了克萊斯勒汽車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座右銘是;“不怕遭遇折磨,往往是折磨讓你奮力向前。”

1946年,同每一個剛剛走向社會的人一樣,年輕的艾柯卡在福特汽車公司隻是一名普通員工,後來他憑借自己的能力當上了福特公司的總經理。但是,幾年之後,他被妒火中燒的大老板亨利·福特開除了。當了8年的總經理,在福特工作已有32年;事業一帆風順的艾柯卡,突然間失業了。昨天他還是英雄,無數的人對他頂禮膜拜,今天好像成了傳染病人,人人都遠遠避開他,原來的同事,一向要好的朋友,都拋棄了他,這是他生命中最大的打擊,這種打擊對艾柯卡來說無異於從珠穆朗瑪峰墜入深淵,幾乎置他於死地。妻子氣得心髒病發作,女兒埋怨他無能。他憤怒、彷徨、苦悶,甚至想到自殺。但他最終沒有向命運屈服,相反,他是一定要“活出樣來,給那些人看看我的能力和價值”。艾柯卡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勇敢地站立起來,接受了一個新的挑戰:應聘到瀕臨破產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出任總經理。

上任後的他,大刀闊斧地對企業進行了整頓、改革,並以超群的智慧從政府那裏取得了巨額貸款,使這個即將走向死亡線的企業重振了雄風。1983年8月15日,艾柯卡把麵額高達8億多美元的支票,交到銀行代表手裏。至此,克萊斯勒還清了所有的債務。而恰恰5年前的這一天,亨利·福特開除了他。

艾柯卡的成功有很多的假如,假如亨利·福特不開除他,假如同事和朋友不拋棄他,假如妻子女兒不埋怨他……假如艾柯卡在遭遇無情解雇後不能勇敢地站起來,而是一味沉浸在悲痛和絕望之中,在巨大的打擊麵前一蹶不振、偃旗息鼓,那麼也許曆史上將不會出現輝煌的克萊斯勒汽車公司。

很顯然,一個人在飽受折磨的背後隱藏著未來的成功,折磨也是人生需要的,他和成功一樣有價值。因此在生活中,當我們遭遇批評、傷害、欺負、背叛、欺騙、責罰、諷刺等等這些折磨時,不要憤恨抱怨,更不要以牙還牙,相反,我們要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

道理很簡單,傷害你的人往往會磨煉你的意誌。當你想放棄時,你會抱著堅持下去的信念,麵對很多挫折,你會有更多不服輸的精神……所以,如果說對你好的人是在“幫你成功”;那麼折磨你的人是在“逼你成功”。隻要在折磨中看到一個積極的一麵,一個人就會在折磨中走向成功。

7.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而告終

古希臘一位哲學家認為在盛怒之下常常會做出不理性的行為,他說:“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後悔告終。”培根則告誡說:“無論你怎麼地表示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無法挽回的事來。”在現實生活中,一時憤怒,釀成大錯或大禍的事,絕非少見。憤怒是人類的正常情緒。合理的憤怒是必要的,但是過度的不可抑製的憤怒,卻往往會使人失去了解決問題和衝突的良好機會,或正中別人的圈套。

武林中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古代有一位大師,因其武藝與禪道均十分高超,故長期擔任著一家著名大寺院的主持,他已經80歲了。按照規矩,在他的弟子中,誰能夠戰勝他,誰就可以立即接替他的位置。他的眾多弟子中沒有一個人試圖向他挑戰過。後來,終於有一位站出來,向他提出挑戰。這位弟子想,師父年歲已高,體質已經下降,自己肯定能夠擊敗他。他連續幾次向師父挑戰,師父都未作答理。但他還是堅持,師父便說:“你如果真的堅持要向我挑戰,那麼你先到附近的某寺廟去,找到裏麵的一個年輕和尚。那是我的一個徒弟,但後來他放棄了武術,一心讀書悟道,成為文和尚了。如果能夠戰勝他,你再來向我挑戰。”

他立刻出發,找到那位和尚,並說明來意。那位和尚聽後哈哈大笑,說:“你來向我挑戰?就是你的師父也不敢向我挑戰!”聽了這話,這位弟子氣憤得不行,立刻要求文和尚一起到花園去,並說:“我給你帶來了劍,我知道你現在已經放棄了武術,也許沒有劍了。立刻起來,走!”可是這位和尚仍然十分平靜地說:“你不是武士,你隻是個孩子。你會被殺死的。你為什麼要無端送死呢?”

這使他更為生氣了。和尚又說:“我不需要劍,真正的大師從來不需要它。我不會進攻你,我隻是給你進攻我的機會,好讓你的劍折斷。你隻是個孩子,如果我拿起劍對著你,我是會被天下人恥笑的。”

這話立刻使得那位弟子暴跳如雷,拿起劍就向他刺來。可是那和尚不慌不忙,用腳挑起地上的蒲團,飛快地向他的腿部撞去。那位弟子匆忙於急躁中被飛去的蒲團一絆,甩了一跤,手中的劍正好刺在一塊大石頭上,斷成兩截。年輕人爬了起來,承認自己輸了。

他立即回到師父身邊,向師父謝罪。然後又憤憤地說:“但是,那個和尚,您的徒弟,他不該出語傷害您!他竟然說:‘即使你師父也不是我的對手!’”師父聽後哈哈大笑說:“那家夥耍了一個花招。他是在激你生氣,激你發怒。因為你一發怒,你的身上便出現一個破綻,一個漏洞,他就能夠看清你的弱點,然後就可以利用這個弱點來戰勝你。你上當了!”

的確,當一個人處於極度憤怒狀態時,他的整個身心便失去平衡,出現分裂、漏洞和破綻,而出現分裂、漏洞和破綻即意味著生命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當你作為一個平衡、完整的人出現時,你的能量是凝聚的,因而你是強大的;當你是一個整體時,對方便看不透你,他就不會利用你的弱點和破綻來戰勝你。而一旦你發怒,一旦你失去平衡,出現漏洞時,對方就會立刻看穿你,利用你的弱點來攻擊你。

這一手段其實在武林中使用十分普遍,許多武士在決鬥時都曾采用過這一套戰術。他們擺開架勢前故意地講一些侮辱對方的話,使他發怒,使他失去平衡,出現漏洞。這時候,如果對方上當,他就必敗無疑。因為此時他失去了整體性,他的身心的各個部位已不能夠互相協調地配合,他的整個陣勢已經亂了,能量自然就聚集不起來,因而不會有戰鬥力。這時候,你隻要窺準他的弱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製伏他。

武林中如此,生活中也一樣,不少人曾因憤怒而做出追悔莫及的事情。

莎士比亞的悲劇作品《奧賽羅》中的主人公奧賽羅就是一個心眼小又缺乏自控力以致釀出人間悲劇的一個典型。他聽信小人讒言,衝冠一怒,回到家中不問青紅皂白地把自己的愛妻一劍送入黃泉。及至覺悟,已為時晚矣。痛不欲生的奧賽羅自盡身亡。試想,如果當時奧賽羅稍冷靜下來,多一個寬容的心眼好好想一想,對事件有一個理智的估計的話,就不會做出這樣的非理智的事情了。

當受到侮辱或攻擊時,過度的憤怒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它隻能使你陷入困境。由於情緒失控,頭腦不清醒,就更難達到擺脫困境的途徑。唯一可取的是保持冷靜,冷靜是一種積極的、由靜轉動的心理活動過程。冷靜,能使自己客觀地從對方的攻擊中尋找出他的不符合事實、不近情理之處,抓住他的弱點,分析他的目的,然後采取對策,加以揭露,予以反擊,使自己從劣勢轉為優勢,轉危為安。

衝動是魔鬼,麵對譏諷、嘲笑、謾罵、侮辱、欺淩、嫉妒,請不要被激怒!我們應切記,發怒就是玩火自焚。當你胸中怒火中燒時,千萬要冷靜,把激動的強度減低到最低的限度,這樣,才能避免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失敗,或做出令人痛心、後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