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必須棄掉舊我,才能重建人生(1 / 3)

蛇隻有經過一次次蛻皮才能夠成長。同樣,人也必須棄掉自我,才能重建人生。不管你的昨天如何輝煌,也不管你的昨天如何暗淡,那都已成為了過去,勇敢地把它們關在身後,你才有精力去關注明天,才有激情去開拓進取。

不斷地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吧,期待每一天都有一個健康、全新、強大的你像朝陽一樣衝出地平線。

1.一直沒有成功的人,可能是一直在走錯方向的人

方向比努力重要!世界上之所以會有那麼多的人不成功,往往是因為他們走錯了方向。

1926年,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發現,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叫比塞爾的小村莊,它緊靠一片綠洲,從這裏走出沙漠隻要三天時間,奇怪的是,這裏卻沒有一個人走出過沙漠。肯·萊文不信走不出去,就雇了一個當地人阿古特兒為他帶路,走了10天,果然又回到了原地。他由此弄清楚了他們走不出去的原因:原來他們不認識北鬥星,在茫茫大漠裏沒法準確地判斷方向,所以他們走的路線實際上不是直線而是一條弧線。肯·萊文告訴阿古特兒:“你白天休息,晚上朝著那顆星的方向一直走,你就能走出去。”後來,阿古特兒成為那裏第一位走出沙漠的人。如今那裏成了旅遊勝地,那裏豎立著一座阿古特兒的銅像,銅像的底座上刻著這樣一行文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並不是因為那沙漠太大,大到我們根本無法走出去,而是我們走錯了方向。

沙漠中沒有方向的人隻能徒勞地轉著一個又一個圈子,生活中沒有方向的人隻能無聊地重複著自己平庸的生活。對沙漠中的人來說,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而對現實中的人來說,新生活是從選對努力方向開始的。

中國首富——“希望集團”的頭號人物劉永好先生,本來可以在大學裏安安穩穩地當老師,衣食不愁。但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於是毅然辭職下海,從幾千元的小本生意做起,最後成就大業,在世界上頗有影響,既為國人爭了光,也為國家的繁榮富強作出了貢獻。

魯迅先生本是留學東洋從事醫學研究的,然而當他看到帝國主義的侵略、當時中國政府的腐敗以及民眾的麻木與愚昧時,毅然棄醫從文,以一個炎黃子孫的社會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發出了一聲聲偉大的呐喊。他的精神、他的文才成為一麵令國人敬仰的永遠飄揚的旗幟。

年輕時候的馬克思曾經努力寫過一些詩,但他很快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興趣並不在這裏,便毅然放棄了詩人的夢想。自從馬克思轉到社會科研上麵去以後,就逐步取得了矚目的成就。

恐怕誰都不曾想到,著名的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奧托·瓦拉赫在少年時期,家長為他選擇的居然是一條文學道路。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奧托·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絕不可能在文學上發揮出來。”

於是,父母隻好尊重兒子的興趣,讓他改學油畫。可瓦拉赫既不善於構圖,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敏銳,成績在班上是倒數第一,得到的評語是:“非常遺憾:你在繪畫藝術方麵所表現的素質令人失望,將來恐怕難有造詣。”麵對如此“笨拙”的學生,大家都認為他成材無望時,化學老師卻發現他做事一絲不苟、耐性專一,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素質,因此建議他改學化學。

沒想到瓦拉赫改學化學後,潛能和興趣一下子被激發出來,整個人也變得自信快樂起來,並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哪怕是瓦拉赫自己的興趣——油畫,也是一個充滿“欺詐”的外表,沒能真實地將其體內的真正潛力激發出來,還好化學老師一眼看出了這個孩子的潛質,從而一個聞名於世的化學諾貝爾獎誕生了。

如果這些偉人不及時分析自己,看到了自己的潛質,恐怕都難以有那樣卓越的成就。

成功的人生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如果方向錯了,你走得越遠,離成功也越遠。認真分析自我吧,為前進的路途選定一條正確的道路,這樣,你才能走向成功。

2.遠離過去的自己,才能迎來全新的你

我們無法抗拒生命的流逝,就像我們無法抗拒每天太陽的東升西落。我們不要總把命運裏的一點兒痛苦,在自己有限的生命裏反複咀嚼回味,那樣將得不償失,百害無一利;一味地緬懷和沉醉其中,隻能使我們意誌薄弱,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我們錯失時機以至一事無成,如此惡性循環,也必然使得我們的痛苦與日俱增。

在一次關於生活藝術的演講中,哈佛大學的一位教授拿起一個裝著水的杯子,問在座的聽眾:“猜猜看,這個杯子有多重?”

“50克”、“100克”、“125克”……大家紛紛回答。

“我也不知有多重,但可以肯定人拿著它一點不會覺得累。”教授說,“現在,我的問題是:如果我這樣拿著幾分鍾,結果會怎樣?”

“不會有什麼。”大家回答。

“那好。如果像這樣拿著,持續一個小時。那又會怎樣?”教授再次發問。

“胳膊會有點酸痛。”一名聽眾回答。

“說得對。如果我這樣拿著一整天呢?”

“那胳膊肯定變得麻木,說不定肌肉會痙攣,到時免不了要到醫院跑一趟。”另外一名聽眾大膽說道。

“很好。在我手拿杯子期間,不論時間長短,杯子的重量會發生變化嗎?”

“不會。”

“那麼拿杯子的胳膊為什麼會酸痛呢?肌肉為什麼可能痙攣呢?”教授頓了頓又問道:“我不想讓胳膊發酸、肌肉痙攣,該怎麼做?”

“很簡單呀。您應該把杯子放下。”一名聽眾回答。

“正是。”教授說道,“其實,生活中的問題有時就像我手裏的杯子。我們埋在心裏幾分鍾沒有關係。如果長時間地想著它不放,它就可能侵蝕你的心力。日積月累,你的精神可能會瀕於崩潰。那時你就什麼事也幹不了了。”

你的手中是否一直在拿著不同的杯子呢?一個盛著失敗,一個盛著挫折,一個盛著懦弱,還有許多盛著我們不如意的過往。如果我們不能學會放下這些包袱,就不會輕鬆的麵向生活。放下,就是忘記,就是為了更好地拿起。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的艱難險阻,或遭受侮辱、歧視,或者遇到不公正的待遇。當你處在人生低穀的時候,切記千萬不要一直為以前的錯誤而傷心,因為它永遠也不會給予我們新的發現。相反,我們要正視現實,保持良好的心態,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那才是最重要的。

1920年,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小鎮上,有個小姑娘出生了。她的媽媽隻給她取了個小名,叫凱特。隨著年齡的增長,她漸漸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那就是自己沒有父親。人們明顯地歧視她這個私生子,小朋友們冷落她,她卻不知道這是為何。

凱特一天一天長大,然而歧視並未減少,甚至連老師都像躲瘟疫一樣躲著她。於是,她變得越來越懦弱,開始封閉自我,逃避現實,不與人接觸。凱特最害怕的事,就是跟媽媽一起到鎮上的集市。她總感覺有人跟在自己的身後說自己是個沒有父親的孽種、私生子、沒有教養的孩子……

凱特13歲那年,鎮上來了一個牧師,從此她的一生便改變了。有一次,她偷偷溜進教堂,聽到牧師正在講:“過去不等於未來。過去你成功了,並不代表未來還會成功;過去失敗了,也不代表未來就要失敗。因為過去的成功或失敗,隻是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結果,它隻是人生過程的一個事件。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凱特被深深地震動了,她感到一股暖流衝擊著她冷漠、孤寂的心靈。

牧師發現了她,並沒有責怪,而是撫摸著凱特的頭發說:“這裏所有的人和你一樣,都是上帝的孩子!過去不等於未來——不論你過去怎麼不幸,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未來必須充滿期望。現在就作出決定,做你想做的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從哪裏來,而是你要到哪裏去。隻要你對未來保持希望,你現在就會充滿力量。不論你過去怎樣,那都已經過去了。隻要你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樂觀積極地去行動,那麼成功就是你的。”

從此,凱特變了……在40歲那年,凱特榮任田納西州州長,之後,棄政從商,成為世界500家最大企業之一的公司總裁,成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歲時,她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攀越巔峰》。在書的扉頁上,她寫下了這句話:過去不等於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