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該忘記的東西總是人們經過思想鬥爭都還難以忘記的。自誇、自私、貪婪、諷刺、仇恨、嫉妒、自憐、邪念、自我意識強烈,這些性格就好像是寄生在人們身上的水蛭,會帶給他們痛苦,使他們生病,甚至奪走他們的生命。你可以仇恨這些害蟲,但是應該同情被水蛭所害的受害人。
去愛一個可愛的人並非難事,難的是去愛不可愛的人。要求自己去體諒一個自大、傲慢、尖酸、刻薄、自私、自傲或粗魯的人,這確實是一項很大的考驗。而要求自己去忘記那些在自己身上造成傷害和侮辱的人和事就不那麼容易,但這又是擁有智慧人生必須做到的。
這就需要我們忘記一切無須銘記的,以求難得的輕鬆自由;銘記一切不可忘記的,以獲取同樣難得的飽滿與充實。
上帝耶和華又一次造了兩個人,並讓他們到人間去體驗生活。兩人中一人叫作“忘記”,另一人喚作“銘記”。“忘記”是一個快活的小夥子,他對人間的萬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天高興不已。“銘記”則是一名中年漢子,他到人間之後,將所經之事一一銘記在心。當二人被重新召回之時,上帝詢問此行人間的感受。“忘記”一臉快樂地搶先說著:“人間實在是太有趣了!”問及趣在何處,“忘記”一臉迷茫,不知所措。問到“銘記”,他說:“做人太累!”也難怪,“銘記”在人間從頭至尾都在銘記,以至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豈能不累?上帝聽了兩人在人間的境遇,先是哈哈大笑,後來卻頗有所悟地說道:“看來,對待萬事萬物都不能太偏激。”
人生處世,忘記是寶,銘記是福。做人一味忘記,他的人生固然輕鬆,但空虛乏味,無真正快樂而言;然而一味銘記,又必然為思想壓力所累,亦無快樂可言。所以,真正快樂的人生應是忘記與銘記並重的人生。
4.一個人的氣度大小,決定他的人生高度
曾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短文:多讀書養才氣,慎言行養清氣,重情誼養人氣,能忍辱養大氣,溫處世養和氣,講責任養賢氣,係蒼生養底氣,淡名利養正氣,不媚俗養骨氣,敢作為養浩氣。這則短文的意思,即是告之大家,氣度是人的內在修養,看不見但感受得到。有氣度的人,必然是謙虛、大氣的人,而一個人的氣度,可以決定他擁有怎樣的人生。
一個有氣度的人,可以忍人所不能忍,容他人所不能容。就像蘇軾在《留侯論》中說的:“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有氣度的人必然有著坦然的心境,無論遇見的是順境還是困境,他都同樣地努力,而不得意忘形或者怨天尤人。
2004年8月16日淩晨,雅典奧運會上,匈牙利老將納吉以15:10的優異成績,擊敗亞特蘭大奧運會個人冠軍——法國劍客弗萊塞爾,成功衛冕。在比賽之中,弗萊塞爾的比賽裝置在賽前臨時出現了問題,納吉主動走上前去幫她整理好服裝,然後雙方才正式進入比賽。納吉的這一細微舉動贏得了全場觀眾雷鳴般的掌聲。可以說,她拿到的不僅僅是一枚金牌,更贏得了對手和所有觀眾的尊重與欣賞。
輸要輸得光明磊落,贏也要贏得堂堂正正。納吉的舉動體現了一個優秀運動員的英雄氣度和寬闊胸襟。她的氣度是對功過勝負的超越。氣度有與生俱有的成分,更有後天培養的結果,無論是社會環境還是家庭環境抑或是學校環境等,都是影響人的重要因素。
18世紀的法國科學家普魯斯特和貝索勒是一對論敵,他們對定比定律的爭論長達9年,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後以普魯斯特的勝利而告終,普魯斯特成了定比定律的發明者。然而,普魯斯特並沒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居天工為己有。他真誠地對曾激烈反對過他的論敵貝索勒說:“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質難,我是很難深入地研究下去的。”同時,他還特別向公眾宣告,發現定比定律,貝索勒有一半的功勞。
這就是氣度。允許反對意見的存在,公開地接受它,並吸收其營養。這種氣度讓人敬佩,更令人感動。這樣的例子在科學界並不少見。
1900年,在巴黎第二屆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德國著名數學家希爾伯特提出了“希爾伯特第十問題”。它要求尋找判定整係數代數多項式方程是否有解的算法。究竟是什麼算法呢?當時沒有明確的定義。這一困難使“希爾伯特第十問題”在提出後的整整30年裏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直到20世紀30年代,對算法的研究才逐步深入。後又經過美國學者戴維斯、普特南和羅賓遜夫人相繼十餘年的研究,才提出了“羅賓遜猜想”。此成果雖距離“希爾伯特第十問題”的解決隻有一步之遙了,但這一步卻難似登天。
1970年1月4日,俄羅斯數學家馬蒂亞塞維奇成功地證明了“羅賓遜猜想”,從而一舉解決了“希爾伯特第十問題”,當時的馬蒂亞塞維奇還不滿23歲。2月15日,羅賓遜夫人的同事在電話裏告知了她這一消息。
雖然羅賓遜夫人曾經那麼接近答案,卻仍然失之交臂,但她卻沒有覺得遺憾,她對數學真理的追求遠遠超過了任何個人的榮譽。她在給馬蒂亞塞維奇的賀信中這樣寫道:“讓我特別高興的是,當我想到我最初提出那個猜想的時候,你還是個孩子,而我不得不等待著你長大。”戴維斯也非常興奮,他在自己的經典著作《可計算性與不可解性》的平裝本序言裏這樣寫道:“我一生最大的快樂之一,是1970年2月讀到馬蒂亞塞維奇的工作。”
麵對別人的成功,羅賓遜夫人和戴維斯沒有嫉妒、不痛快,而是真誠地為馬蒂亞塞維奇喝彩,這樣的胸襟與氣度,令人讚歎!
與之相反,一個沒有氣度的人會很容易走向氣度的反麵,那就是嫉妒和仇恨,就是小肚雞腸與睚眥必報,就是凡事鑽牛角尖兒。嫉妒者的人生表現形式一般隻會有兩種:一方麵是悲哀自己的不幸;另一方麵是惱恨他人的幸福。如果氣度是命運,那麼嫉妒就是命運的奴隸,最終的結果隻能是作繭自縛。
氣度很像是一種高營養成分,一旦擁有了它,將給你的人生帶來一種高層次的人格和品質。上天總賦予勝者非凡氣度,而賜予氣度非凡者以勝利。
你是一個有氣度的人嗎?你的氣度有多大?問題的答案將決定你人生的高度。
5.原諒別人的同時,其實是在解放自己的心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海格力斯的大英雄。一天,他在一條坎坷不平的山路上行走,突然發現腳邊有個袋子似的東西很礙腳。他便用力踩了那東西一腳,沒想到那東西不僅沒有被他踩癟,反而膨脹起來,體積迅速增大了一倍。海格力斯惱羞成怒,操起一根碗口粗的木棒砸下去,結果那東西越砸越大,最後竟然把路堵死了。
正當海格力斯束手無策的時候,山裏走出一位聖人。他對海格力斯說:“朋友,趕快停止吧,忘了它,離它遠去吧!不知道吧?它叫仇恨袋,你不侵犯它,它會小如當初,你要是侵犯它,和它為敵,它就會迅速膨脹,和你敵對到底!堵死你前行的道路。”海格力斯聽從了聖人的勸告,離它而去——展現在他麵前的是一條坦途。
其實,我們很多人的心中都有這樣的仇恨袋,隻是我們平常沒有發覺罷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難免會和他人產生摩擦,發生矛盾,如果不能以寬容的態度對待他人,凡事陷入苛求,就會擴大糾紛,加深隔閡,從而陷入永遠無法解脫的糾葛和痛苦之中。這便是我們心中的“仇恨袋”,它阻礙了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溝通,影響了我們的快樂,或許還會隔斷我們通向成功的道路,而惹怒它的恰恰是我們的狹隘和自私。
扔掉那可惡的“仇恨袋”吧!即使舍不得,也要用它盛滿理解和寬容。
曼德拉1991年當選為南非總統,在總統就職儀式上,他邀請了當初被關押了長達27年的監獄裏的3名看守,讓在場的人十分感動。他說:“當我走出囚室,邁出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已經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在獄中。”
人們常常因為挫折和失意而怨天尤人。當我們經曆過人生的痛苦和磨難後,便會懂得人生的真諦。不要覺得有多少人傷害過你,有多少次你覺得別人對你不公平,要向前看,原諒他們,這不僅是為他們,而是為你自己。如果你把別人過去對你做過或沒做過的事當成借口而不去繼續前進的話,那你就永遠也不會取得自己想要的成功。因為你把注意力放到曾經傷害過的人身上,你就很難集中精力關注自己的未來。許多傷痛的感情隻是自憐而已。說別人傷害了你是對自己不負責任,是一個借口,那你就很容易在責備的流沙中越陷越深。
恨的生命力不僅比愛強,而且還非常長壽,在人的心田寄生下來之後,人活多長,它就活多長,正所謂“劣幣驅逐良幣”。研究大腦機製的神經內科學的研究發現,人在恨的同時伴有憤怒和強烈複雜的化學反應。每恨一次,恨就通過心理和化學機製強化一次。由於人類大腦擁有回憶功能,每次回憶都在激化恨的生長。
“以牙還牙”、“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仇不報非君子”。報仇是記恨的一種方式。中國文化講究義氣,講究恩怨相報。“冤冤相報何時了”。記恨是人類的天性之一。恨在人的心裏瘋長,就會占據和消耗人的大部分能量,妨礙了人原本能做的許多事。仇恨壓在心裏,人會變得虛偽,成為兩麵人。勸人放棄仇恨,是幫人活得好一些。好比是幫人把心裏的破磚爛瓦扔掉。因此,我們更提倡化幹戈為玉帛,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人們在受到傷害的時候,最容易產生兩種不同的反應:一種是憎恨,一種是寬恕。如果憎恨的情緒持續在心裏發酵,可能會使生活逐漸推動秩序,行為越來越極端,最後一發不可收拾。而寬恕就不同了,原諒了對方等於給自己的心靈一個解脫。記恨是拿以前的不快來扼殺現有的快樂,報複僅僅成為一個人奮鬥的動力是允許的,耐久的實施卻是愚蠢的,“忘掉過去的一切”是對伺機報複者的最佳勸導。
因此,我們應學會寬容。寬容,就是給別人一個理解自己、喜歡自己的機會。如果你忘記別人的好,記住別人的壞,那麼你的心裏永遠充滿仇恨;如果你忘記別人的壞,記住別人的好,那麼你的心裏永遠充滿陽光。如果你多看到別人的優點,這個世界就是美好的。但如果你隻看到別人的缺點,這個世界就是灰色的。
如果因為生活的意外打碎了你的理想,你便在悔恨和煩惱中徘徊,那麼,你會永遠為煩惱所左右,會永遠在失意中度過。而這一切,非但不能使你前進,反而隻能讓你停滯不前,甚至失去理想。對於已經破碎了的夢,千萬別再看,請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