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附錄(2 / 3)

王之渙(688-742)

盛唐邊塞詩人。字季淩,並州(山西太原)人。曾任主薄、縣尉等職,為人豪放不羈,常與高適、王昌齡等人相唱和,擊劍悲歌,名動一時。其詩善於描寫邊塞風光,大氣磅礴,意境開闊,充滿浪漫主義色彩。代表作《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孟浩然(689-740)

盛唐著名山水詩人,與王維並稱“王孟”。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青年時代應試不第,漫遊吳越,曾隱居鹿門山。與李白、王維、王昌齡等交情深厚。以田園山水詩著名。其詩自然渾成,意境清迥,韻致流溢。代表作《過故人莊》、《春曉》、《宿建德江》、《夜歸鹿門歌》等。

李頎(690-751)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東川(今四川三台)人。曾任縣尉。擅長五言、七言歌行,尤以邊塞詩、音樂詩稱著,詩風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詩人皆有來往。代表作《古從軍行》、《古意》、《送魏萬至京》等。

綦毋潛(692?-749)

盛唐山水詩人。字孝通,荊南(今湖北江陵)人。與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高適、韋應物交往甚密。一生仕途不順,安史之亂後辭職歸隱。其詩清秀雅麗,景物描寫生動傳神。代表作《春泛若耶溪》等。

王灣(693-751)

盛唐詩人。號為德,曾任洛陽尉。其詩格調壯美,意境開闊,預示了盛唐詩歌健康發展的前景。代表作《次北固山下》,據說詩中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二句,被當世作為區別盛唐與初唐、中唐詩界限的標誌。

王昌齡(698-756)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有“詩家天子”、“七絕聖手”之稱。字少伯,山西太原人。早年貧賤,年近不惑始中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等職,幾次被貶,後被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充滿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代表作《從軍行》、《出塞》、《芙蓉樓送辛漸》等。

祖詠(699-746)

盛唐詩人。洛陽人,與王維友善。家庭貧困,入仕後又被貶,一生仕途不順,歸隱汝陽。擅長五言絕句,其詩多狀景詠物,宣揚隱逸生活。代表作《終南望餘雪》、《望薊門》等。

高適(700-765)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字達夫,滄州(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愛交遊,有遊俠之風。安史之亂後任淮南節度使、蜀州刺史等職,封渤海縣侯。其詩雄渾悲壯,渾厚古樸,用詞簡淨,含蓄有力。代表作《燕歌行》、《別董大》、《塞上》等。

李白(701-762)

盛唐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出生於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有“詩仙”之稱,又號“謫仙人”,與杜甫並稱“李杜”,是唐詩集大成者。其詩風雄奇豪放,長於七古與七絕,詩才飛揚,神思飄逸,“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顯示了非凡的藝術才華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將進酒》、《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等。

王維(701-761)

盛唐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字摩詰,祁縣(今屬山西)人。人稱“詩佛”。多才多藝,音樂、繪畫造詣尤深。15歲赴京求仕, 21歲中進士,官至監察禦史等。安史叛軍俘獲後被迫接受偽職,後來被貶,看淡仕途人生,開始吃齋念佛。其山水田園詩,清新自然,體現了濃鬱的詩情和畫意的互相滲透和生發,“詩中有畫”,具有卓然獨立的藝術成就。代表作《鳥鳴澗》、《紅豆》、《鹿柴》、《竹裏館》、《渭城曲》等。

崔顥(704?-754)

盛唐著名詩人。汴州(今河南開封)人。一生宦海浮沉終不得誌。時人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擅長七律,其詩才思敏捷,激昂豪放,氣勢宏偉。代表作《黃鶴樓》位列《唐詩三百首》七律第一首,被譽為開卷之作。

儲光羲(706?-763)

盛唐田園山水詩人。開元十四年與崔國輔、綦毋潛同榜進士,官至監察禦史。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被俘迫受偽職。平亂後貶謫嶺南。其詩多描寫農村生田園山水,風格樸實。代表作《牧童詞》、《釣魚灣》、《田家即事》等。

常建(708-765?)

盛唐詩人。字號不詳,邢台人,或長安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仕宦不得意,喜歡遊曆山水。其詩多以田園山水為題材,語言洗煉自然,造詣獨特。代表作《題破山寺後禪院》、《宿王昌齡隱居》等。

杜甫(712-770)

盛唐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界文化名人。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被後世尊稱為“詩聖”,與李白合稱“李杜”。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誌,僅做過左拾遺等職。一生經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詩多涉筆社會政治民生疾苦,表達了崇高的愛國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詩歌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沉鬱頓挫。“三吏”、“三別”等皆是千古名篇,被譽為“詩史”。代表作《兵車行》、《麗人行》、《春望》、《望嶽》等。

岑參(715?-770)

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荊州江陵(湖北江陵)人。一生兩次出塞,在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任過職,是真正的邊塞詩人。6年戍邊,壯誌未酬,卻造就了境界開闊悲壯奇麗的邊塞詩。其詩極富浪漫主義特色,氣勢雄偉,想象豐富,熱情奔放,尤其七言歌行,是盛唐邊塞詩的代表。代表作《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張繼(715?-779)

盛唐詩人。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38歲中進士。與劉長卿交情甚密。其詩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興幽深,對後世頗有影響。以《楓橋夜泊》最著名。

皇甫冉(717-770)

盛唐詩人。字茂正,潤州(今鎮江丹陽)人。10歲能寫詩,張九齡呼為小友。曾任左拾遺、右補闕等職。其詩清新飄逸,多寫飄泊之感。代表作《春思》等。

元結(719-772)

盛唐詩人。字次山,號漫叟,河南魯山人。28歲應舉落第,歸隱家鄉。後抗擊安史叛軍立功,任道州刺史等職,政績頗豐。擅長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的作品,受到杜甫推崇,但表達過於質直也是他創作的局限性。

劉長卿(726?-786?)

盛唐著名詩人。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官至監察禦史。與詩仙李白交厚,其詩語言流暢,思想深邃,五言古、近體詩都有成就,自謂“五言長城”,在唐詩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意義。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聽彈琴》等。

顧況(727?-815?)

盛唐詩人、畫家、鑒賞家。字逋翁,號華陽真逸,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恒山(今浙江海寧)人,曾任著作郎。其詩多揭露現實,嘲諷權貴奢侈生活,以揭露閩中官吏殘害幼童的《囝》最著名。代表作《宿昭應》、《宮詞》、《竹枝詞》等。

劉方平(?-?)

盛唐詩人。匈奴後裔,生於河南洛陽。天寶前期應試、從軍均未如意,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生未仕。與皇甫冉、元德秀、李頎、嚴武皆為詩友。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代表作《采蓮曲》、《月夜》、《春怨》等。

柳中庸(?-775?)

盛唐邊塞詩人。名淡,字中庸,河東(今山西永濟)人,與柳宗元同族。與盧綸、李端為詩友。其詩意氣消沉,無複盛唐氣象。代表作《聽箏》、《征人怨》等。

崔國輔(?-?)

盛唐詩人。生卒年、字號均不詳。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開元十四年與儲光羲、綦毋潛同榜進士。曆任山陰尉、禮部員外郎等職,後遭貶。與孟浩然、李白、杜甫有往來。擅長五言絕句,其詩多寫宮闈之情。代表作《怨詞》、《采蓮曲》等。

戴叔倫(732-789)

盛唐詩人。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曾任新城令、容管經略使等職,政績卓著。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調,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代表作《塞上曲》、《女耕田行》、《除夜宿石頭驛》等。

李冶(?-784)

中唐女詩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字季蘭,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容貌俊美,天賦極高,6歲能作詩,長大後出家為女道士,依然神情瀟灑,生性浪漫,彈琴賦詩。與當時超然物外的陸羽、僧皎然及詩人劉長卿交往甚多。擅長五言,代表作《記校書七兄》、《寄朱放》、《送閻二十六赴剡縣》等。其詩一掃女性羞澀之態,坦然男女社交,史上罕見。高仲武稱她“女中詩豪”。唐玄宗聞其才,特召入宮。後因獻詩得罪當朝被德宗所殺。

韋應物(737-792)

盛唐山水田園詩人。長安(今西安)人。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裏,15歲為玄宗近侍,扈從遊幸。安史之亂後流落失職,立誌讀書,五古詩以學陶淵明,山水詩學“大小謝”。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其詩寫景細致,寫情細膩,恬淡自然。代表作《觀田家》、《滁州西澗》、《西塞山》等。

李端(743?-782?)

中唐詩人。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師從詩僧皎然。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等。晚年隱居衡山,自號衡嶽幽人。“大曆十才子”之一,詩才卓越,被譽為“才子中的才子”。代表作《胡騰兒》、《聽箏》。

李益(746-829)

中唐邊塞詩人。字君虞,姑臧(今甘肅武威)人。早年仕途失意,四處遊曆。憲宗時入朝,官至禮部尚書。其詩風格豪放明快,擅長七絕。代表作《江南詞》、《過五原胡兒飲馬泉》、《夜上受降城聞笛》、《喜見外弟又言別》等。

盧綸(748?-800?)

中唐邊塞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天寶末年中進士,遇亂不第,後屢試不第。由元載、王縉舉薦為官,後受牽連。擅長五言、七言近體,從軍時所作《塞下曲》等邊塞詩,風格雄渾,情調慷慨,為時人傳誦。

孟郊(751-814)

中唐詩人。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家貧,刻苦讀書,屢試不中,46歲才中進士,曾任溧陽尉。是有名的孝子,母親去世後辭官。文學史上著名的苦吟詩人,人稱“詩囚”,與賈島並稱“郊寒島瘦”。擅長五言古詩,代表作《遊子吟》等。其《登科後》中“春風得意馬蹄輕,一日看盡長安花”兩句,明朗暢達又別有情韻,千古名句,成語“春風得意”、“走馬觀花”皆由此化出。

令狐楚(766?-837)

中唐著名文學家、詩人。字殼士,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才思俊麗,詩文轟動一時。憲宗、穆宗時曾任宰相,後遭貶。晚年與劉禹錫、白居易唱和較多。其駢文與韓愈的古文、杜甫的詩歌被稱為當時“三絕”。李商隱隨其學習駢文。代表作《少年行》等。

王建(767?-831?)

中唐詩人。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幼時家貧,20歲從軍,後任縣丞等職。與張籍、韓愈、白居易、劉禹錫等均有交往。擅寫樂府詩,與張籍齊名。其詩用筆簡潔峭拔,入木三分,語氣含蓄,富有民謠色彩。以《宮詞》知名,他的百餘首宮詞,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

張籍(767?-830?)

中唐詩人。字文昌,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擅長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與韓愈、孟郊、白居易交情甚厚。常以口語入詩,善用素描手法刻畫人物,語言通俗又涵蓄,具有批判和諷刺現實的意味。代表作《秋思》、《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寒山寺》等。

韓愈(768-824)

中唐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又稱“文章巨公”、“百代文宗”。7歲讀書,13歲能文,20歲應試,三試不第,繼續讀書。官至吏部侍郎等要職。提出“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駢偶之風。其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代表作《原道》、《原性》、《師說》、《山石》、《初春小雨》等。

薛濤(768?-832?)

中唐女詩人,中國曆史上的十大名妓之一。字洪度,長安人。與劉采春、魚玄機、李冶並稱“唐代四大女詩人”,與卓文君、花蕊夫人、黃娥並稱“蜀中四大才女”。幼年隨父入川,聰慧伶俐,姿容美豔,多才多藝,16歲入樂籍,聲名傾動一時。據說韋皋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時,擬奏請朝廷授以秘書省校書郎未果。後世稱歌伎為“校書”由此而來。其詩以清詞麗句見長,有一些關注現實之作。和著名詩人元稹、白居易、張籍、王建、劉禹錫、杜牧、張祜等人有唱酬交往。代表作《牡丹》、《送友人》、《籌邊樓》等。

白居易(772-846)

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家,有“詩魔”之稱。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太原(今屬山西)人。自幼聰穎,讀書刻苦,官至翰林學士、左讚善大夫。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其詩多感歎時世、反映民間疾苦,以諷喻詩最著名,語言通俗易懂,對後世影響很大。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並序》、《長相思》、《賦得古原草送別》等。

劉禹錫(772-842)

中唐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人稱“詩豪”。字夢得,彭城(今徐州)人。曾任監察禦史,主張政治革新,是王叔文革新運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被貶。其詩氣骨高遒,常用比興手法譏諷時政,愛情詩也獨樹一幟。代表作《竹枝詞》、《楊柳枝》、《烏衣巷》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具有唯物主義思想。

李紳(772-846)

中唐詩人。毫州(今江蘇無錫)人,字公垂。幼年喪父,艱辛苦讀,體恤農民,寫下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被譽為憫農詩人。27歲中進士,曆任江州刺史、淮南節度使、禦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封趙國公。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隨著官位的升高,生活奢侈。

柳宗元(773-819)

中唐著名散文家、詩人、哲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運城)人,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出身官宦家庭,20歲中進士,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寫下散文名篇《永州八記》,與韓愈並稱“韓柳”,共同倡導古文運動。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鬱,自成一路。代表詩作《江雪》、《漁翁》、《遊山西村》等。

崔護(?-?)

中唐詩人。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安平)人。貞元十二年(796年)中進士,曾任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等。其詩精練婉麗,語極清新。代表作《題都城南莊》膾炙人口,以“人麵桃花,物是人非”道出千萬人似曾有過的人生體驗,贏得不朽詩名。

僧皎然(?-?)

中唐詩僧。也稱釋皎然,生卒年不詳。俗姓謝,字清晝,湖州 (今浙江吳興)人。南朝謝靈運10世孫。生活在大曆、貞元年間。精通茶理、茶葉生產,與陸羽並稱中國茶道創世之祖。其詩清麗閑淡,多為贈答送別、山水遊賞之作,強調超逸自然,反對造作。代表作《尋陸鴻漸不遇》、《詩式》等。

賈島(779-843)

中唐詩人。字閬仙,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自號碣石山人。詩文受到韓愈賞識,還俗參加科舉,屢試不中。一生不喜與人往來,惟喜苦吟作詩,斟字酌句,人稱“詩奴”。與孟郊一樣,堪稱中國詩史上的“苦吟詩人”。代表作《尋隱者不遇》、《題李凝幽居》等。

元稹(779-831)

中唐著名詩人。字微之,河南洛陽人。北魏宗室鮮卑拓跋部後裔,什翼犍14世孫。早年與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其樂府詩多受張籍、王建影響。代表作《菊花》、《離思》等。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與白居易的《長恨歌》齊名。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為後來《西廂記》故事原版。

張祜(782?-852?)

中唐詩人。字承吉,清河(今邢台清河)人。由令狐楚推薦為官,受元稹排擠,辭官隱居,有“海內名士”之譽。詩歌創作成就卓越,《宮詞二首》之一,“故國三千裏,深宮二十年”最為著名。

胡令能(785-826)

中唐詩人。圃田(河南中牟)人。年輕時家貧,以修補鍋碗盆缸為生,人稱“胡釘鉸”。其詩語言淺顯而構思精巧,生動傳神,精妙超凡,情趣盎然。代表作《小兒垂釣》等。

李賀(790-816)

中唐浪漫主義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人,世稱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並稱唐代“三李”。在樂府詩的繼承和創新方麵做出了傑出貢獻,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代表詩人。其詩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素有“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之喻。一生愁苦多病,27歲病死。代表作《馬詩》、《雁門太守行》、《南園》等。

杜秋娘(791-835)

中唐才女,中國古代十大名妓之一。潤州(江蘇鎮江)人。出身微賤,美慧無雙,能歌善舞,填詞作曲,占盡江南秀媚,風靡一時。僅一首《金縷衣》傳世。也有說此詩非她所作,她僅是作曲而已。

許渾(791-858)

中唐詩人。字用晦,一作仲晦。曾任監察禦史、郢州刺史等職。晚年歸鄉閑居。其詩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五律、七律尤佳。時人將他與杜甫齊名,因其詩多寫“水”,有“許渾千首濕,杜甫一生愁”之語。他的《鹹陽城西樓晚眺》、《金陵懷古》、《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等懷古詩,蒼涼悲慨之致,但缺乏深意,無法與杜甫相提並論。

韓翃(?-?)

中唐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君平,河南南陽人。天寶十三年(754年)中進士,因作《寒食》詩受到唐德宗賞識,提拔為中書舍人。其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獨具意蘊。代表作《寒食》、《宿石邑山中》、《羽林少年行》等。

朱慶餘(?-?)

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寶曆二年(826年)中進士,官至秘書省校書郎。其詩學張籍,多寫日常生活,詩意清新,描寫細致。代表作《宮中詞》、《閨意獻張水部》。

馬戴(799-869)

晚唐詩人。字虞臣,定州曲陽(今江蘇東海)人。早年屢試不第,四處遊曆,46歲中進士做小官,因直言獲罪被貶,仕途不順。其詩衝破晚唐纖靡之風,凝煉秀朗自然而富有韻致,尤以五律見長。代表作《落日悵望》、《楚江懷古》、《灞上秋居》等。

杜牧(803-852)

晚唐著名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西安)人。人稱“小杜”,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稱“杜樊川”。在牛李黨爭中不受重用,終生鬱鬱。擅長文賦,《阿房宮賦》為後世傳誦。詩以七言絕句著稱,代表作《赤壁》、《泊秦淮》、《清明》、《過華清池》、《題烏江亭》等。

李商隱(813-858)

晚唐最傑出的詩人。字義山,又稱李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與杜牧並稱“小李杜”,與溫庭筠並稱“溫李”,與李白、李賀合稱“三李”。早期得到牛黨要員令狐楚的賞識,後因李黨王茂元將其女嫁給他,遭到牛黨排斥。在黨爭的夾縫中,抑鬱寡歡而死。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愛情詩,達到古代愛情詩的高峰。代表作《夜雨寄北》、《錦瑟》、《無題》等。

溫庭筠(812?-866?)

晚唐著名詞人、詩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少年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必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溫八叉”之稱。恃才不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屢試不第,一生不得誌。其詩辭藻華麗,穠豔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代表作《商山早行》、《菩薩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