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附錄(1 / 3)

詩人稱號

屈原:被稱為“詩神”

李白:被稱為“詩仙”

杜甫:被稱為“詩聖”

王維:被稱為“詩佛”

李賀:被稱為“詩鬼”

王勃:被稱為“詩傑”

孟郊:被稱為“詩囚”

賈島:被稱為“詩奴”

陳子昂:被稱為“詩骨”

賀知章:被稱為“詩狂”

白居易:被稱為“詩魔”

王昌齡:被稱為“詩家天子”、“七絕聖手”

劉長卿:被稱為“五言長城”

劉禹錫:被稱為“詩豪”

詩人部落

東漢

“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幹、陳琳、阮瑀、應瑒、劉楨

西晉

“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阮鹹

“二十四友”:劉琨、劉輿、石崇、歐陽建、陸機、陸雲、潘嶽、繆征、杜斌、摯虞、諸葛詮、王粹、杜育、鄒捷、左思、崔基、劉瓌、和鬱、周恢、牽秀、陳眕、郭彰、許猛、劉訥

南朝

“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

“竟陵八友”:蕭衍、沈約、謝朓、王融、蕭琛、範雲、任昉、陸倕

唐代

“初唐四傑”:王勃、楊炯、駱賓王、盧照鄰

“文章四友”:杜審言、崔融、蘇味道、李嶠

“吳中四士”: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包融

“飲中八仙”:賀知章、李白、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四大女詩人”:薛濤、劉采春、魚玄機、李冶

“大曆十才子”: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鹹通十哲”(又稱“芳林十哲”):許棠、喻坦之、任濤、溫憲、鄭穀、李昌符、張喬、周繇、張蠙 、劇燕、吳罕、李棲遠

宋代

“蘇門四學士”: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

“中興四大詩人”:範成大、楊萬裏、陸遊、尤袤

“永嘉四靈”: 徐照、徐璣、翁卷、趙師秀

明代

“明初詩文三大家”: 宋濂、高啟、劉基

“吳中四傑”:高啟、楊基、張羽、徐賁

“北郭十友”:高啟、王行、徐賁、高遜誌、唐肅、宋克、徐堯臣、張羽、呂敏、陳則

清代

“江左三大家”:錢謙益、吳偉業、龔鼎孳

“江右三大家”( 也稱“乾隆三大家”):袁枚、趙翼、蔣士銓

詩歌名詞

雜言詩:也叫長短句,是古代詩歌的最初形式。因詩句字數長短間雜而得名,每句字數不定,長句達九、十字以上,最短的句子僅有一字,以三、四、五、七字相間者為多。《詩經》中有許多雜言詩,秦漢民歌、《漢樂府》中也有雜言詩。唐代詩人李白的《蜀道難》、《將進酒》、杜甫的《兵車行》等都是優秀的雜言詩。

四言詩:是古代最早的一種詩體。“四言”指四字組成的詩句。《詩經》中的《國風》、《小雅》、大雅》等都是四言詩。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除楚辭外,多為四言詩。東漢之後被五言詩取代。傳世的四言詩,除《詩經》之外,曹操《步出夏門行》、《短歌行》、陶淵明的《停雲》、嵇康的《幽憤詩》等,堪稱佳作。

五言詩:形成於漢魏時期,唐代稱為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五字一句,各句押韻。曹操的《蒿裏行》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首五言詩。《古詩十九首》都是五言詩。唐代形成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

七言詩:最早出現於秦漢民間歌謠,漢魏樂府歌行也有七言,曹丕的《燕歌行》被認為是最早的七言詩,但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在唐朝。初唐陳子昂力追漢魏風骨,開一代詩風。盛唐李欣、高適、李白、杜甫、岑參崛起,中唐白居易、韓愈進一步推進。

樂府詩:漢代的一種詩歌體裁。漢武帝時期,朝廷設立掌管音樂的機構,收集、整理、製譜的歌辭稱為“樂府詩”,簡稱“樂府”。有五言、七言之分,也有雜言。唐代樂府詩有了新的發展。

格律詩:簡稱“律詩”,有說是唐代的新詩體。初唐時期形成,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麵都有嚴格規定的一種格律詩。分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兩種。

律詩與絕句並稱為今體詩,或近體詩。

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言。講求聲律與對仗。代表詩人有:初唐王勃、駱賓王、杜審言、宋之問、王灣,盛唐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中唐李益、張籍、白居易,晚唐李商隱、韋莊等。

七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七言。主要特點與五言律詩相同。代表詩人有:盛唐崔顥、李白、岑參、王維、杜甫、韋應物,中唐劉長卿、柳宗元、劉禹錫、元稹,晚唐李商隱、溫庭筠。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或短句,被稱作是截取律詩之半。絕句都是四句,有五言、七言兩種。

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五言四句的一種詩體。最早出現於六朝,唐代走向成熟。代表詩人有:盛唐王之渙、祖詠、王維、李白、杜甫、孟浩然,中唐王建、白居易、柳宗元、元稹、賈島、張祜,晚唐李商隱、金昌緒。

七言絕句:簡稱“七絕”。每句七字,四句成篇。七絕為唐人獨創。播之弦管歌唱,在唐朝非常盛行,被稱為唐詩精粹。代表詩人有:盛唐賀知章、王維、王昌齡、王翰、李白、杜甫、韋應物,中唐李益、劉禹錫、白居易,晚唐杜牧、李商隱。

新體詩:也稱“新詩”。格律詩到盛唐時達到藝術巔峰。這也意味著整齊劃一的格律詩時代的結束。到晚唐及五代十國時期,由整齊劃一的格律詩開始向錯落有致的雜言詩方向發展成為必然,出現了“新雜言詩”。毫無疑問,宋詞和元曲都是從古詩中發展而來的。但它們各有特點,自成一家。到了明代,詩人們在民歌中深入發掘,擺脫了格律詩的束縛,而形成內在的韻律。“五四”以後,真正意義上的新詩才登上中國文學藝術的舞台。

從雜言詩,到格律詩,再到新體詩,時間經過了近3000年。是一場輪回——是藝術發展的規律——一切都源於詩。

詩人小傳

屈原(前340?-前278?)

我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世界文化名人,被尊稱為“詩神”。戰國後期楚國貴族,原姓羋,名平,字原,丹陽(湖北秭歸)人。幼年勤奮好學,胸懷大誌,曾任三閭大夫,性格耿直,忠君愛國,得罪權貴被流放。政治理想破滅後投江殉國,他的愛國精神受到世人敬仰。他創立“楚辭”文體,創新詩歌。代表作《離騷》、《九歌》、《九天》、《天問》等。《離騷》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抒情長詩。

劉細君(前121-前101)

西漢才女,江都王劉建之女,封為江都公主,下嫁烏孫國王昆莫。她是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和親公主。有《烏孫公主歌》和《黃鵠歌》兩首詩流傳於世。《烏孫公主歌》突破了“詩言誌”的樊籬。據傳她還是樂器琵琶的首創之人。

曹操(155-220)

東漢末年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毫州)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精通音律,善長詩歌,詩風慷慨悲壯,是建安文學的發起者。與其子曹丕、曹植並稱“三曹”。代表作《薤露行》、《蒿裏行》、《步出夏門行》、《觀滄海》等。《蒿裏行》被認為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五言詩。

王粲(177-217)

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詩人。字仲宣,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初仕劉表,後歸曹操。“建安七子”之一,其文才出眾,詩賦見長,被譽為“七子之冠冕”。代表作《初征》、《登樓賦》、《槐賦》、《七哀詩》等,都是建安時期抒情詩賦的精華作品。所著《漢末英雄記》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英雄”傳記史書。

蔡文姬(177?-?)

東漢末年女詩人。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大文學家蔡邕之女。精於天文數理,善長詩賦音律,是中國曆史上著名才女。初嫁衛仲道,丈夫去世後被匈奴左賢王擄去,12年後被曹操用重金贖回。代表作《胡笳十八拍》和《悲憤詩》。其《悲憤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自傳體長篇五言敘事詩。

劉楨(186?-217)

東漢末年著名文學家、詩人。字公幹,五歲能讀詩,8歲能誦《論語》、《詩經》,記憶超群,辯論敏捷,人稱神童。擅長詩賦,五言詩頗負盛名。在“建安七子”中詩賦成就較高,與曹植並稱“曹劉”。代表作《贈徐幹》、《贈從弟》等。

曹丕(187-226)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建安文學的代表之一。字子桓,曹操與卞夫人所生長子,曹魏開國皇帝,即魏文帝。其五言和樂府詩清綺動人,所作《燕歌行》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七言詩。代表作《典論·論文》、《燕歌行》等。《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論,在文學批評史上起了開風氣的作用。

曹植(192-232)

東漢末年三國初期著名詩人、文學家,建安時期成就最高的詩人。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自幼穎慧,10歲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落筆成文,深得曹操寵愛。為人率性,行為放任,不拘禮法,屢犯法禁,引起曹操不滿,在立儲鬥爭中敗下陣來。曹丕繼位後多次被遷封。生前曾為陳王,死後諡號“思”,又稱陳思王。代表作《洛神賦》、《白馬篇》等。

嵇康(223?-263?)

三國時期文學家、思想家、音樂家、詩人。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濉溪)人。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精通音律,擅長詩文,其作品深刻表現了士人人性的覺醒和對自由的追求。代表作《與山巨源絕交書》、《聲無哀樂論》、《琴賦》、《養生論》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其《廣陵散》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一。

左思(250?-305?)

西晉著名文學家、詩人。字太衝,齊國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出生寒微,貌醜口訥,發憤勤學,因其妹選入宮,舉家遷居洛陽,曾任秘書郎,為“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員。他用10年時間所寫的《三都賦》轟動一時,“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雖才華出眾卻不得誌,後來辭官。其詩歌表達個人懷才不遇和對門閥製度的不滿,對黑暗現實進行揭露和抨擊,闡明自己的態度和誌向。代表作《三都賦》、《詠史》。

劉琨(271-318)

西晉詩人、音樂家、愛國將軍。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無極)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後裔。“二十四友”成員之一。以俊朗雄豪著名,多次領兵抗擊外侵,深得民心。前趙匈奴圍攻晉陽時,他半夜登城奏胡笳,匈奴人聽後思鄉而退,留下“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典故。後來兵敗,被鮮卑人所殺。其詩文激昂悲壯,充滿忠貞不渝的愛國情感和戰鬥精神。代表作《重贈盧諶》中有“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之句,抒發了失意英雄末路的慨歎和悲涼。

陶淵明(365?-427)

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中國田園詩派的鼻祖。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劉裕篡位後,改名潛。曾做過縣令等職,受門閥製度擠壓,懷才不遇,後辭官歸園田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其詩文充滿哲學思考,對後世影響很大。代表作《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

謝靈運(385-433)

南朝著名詩人,中國山水詩派的鼻祖。會稽(今紹興)人,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客,人稱謝客。襲封康樂公,南朝劉宋時降為侯,曾任永嘉太守等職。其詩充滿道法自然精神,貫穿清新自然恬靜之韻味,一改魏晉以來玄言詩之風,對唐代詩歌發展影響很大。代表作《登池上樓》、《初去郡》、《歲暮》等。他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旅行大家,古代攀岩運動的先行者,喜歡穿木質登山鞋,世稱“謝公屐”。兼通史學,精通佛教老莊哲學,工於書法、繪畫。

鮑照(414-466)

南朝文學家,詩人。字明遠,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擬行路難》等。

謝朓(464-499)

南朝著名山水詩人。字玄暉,謝靈運族侄。少好學,文章清麗,世稱“小謝”,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竟陵八友”之一。官至宣城太守等職,又稱謝宣城。與沈約等共創“永明體”,被譽為“永明體”的旗幟,南齊詩人的冠冕。詩風清新秀麗,圓美流轉,善於發端,時有佳句,五言詩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之先河。代表作《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等。

吳均(469-520)

南朝文學家、詩人。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吉安)人。詩文自成一家,常描寫山水景物,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代表作《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善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庾信(513-581)

北朝著名文學家、詩人,宮體文學的代表。字子山,小字蘭成,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曆仕梁、西魏、北周、隋四朝,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封侯。其詩文風格沉鬱悲壯,直接影響著唐代的詩風,也可說是唐詩的先驅,被譽為南北朝最後一位優秀詩人。代表作《舟中望月》等。

薛道衡(540-609)

隋代詩人。字玄卿,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經曆北齊、北周、隋三朝,曆任內史侍郎、司隸大夫等職。其詩雖未擺脫六朝綺靡餘風,卻有一種剛健清新的氣息,在隋代詩人中成就最高。代表作《昔昔鹽》、《從軍行》、《入日思歸》等。

虞世南(558-638),

初唐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詩人。越州餘姚人。經曆北周、隋、唐三代。官至秘書監、弘文館學士等職。其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並稱“唐初四大家”。其詩風清麗剛勁,代表作《蟬》、《出塞》、《結客少年場行》、《怨歌行》等。

王績(585-644)

初唐著名詩人。字無功,號東皋子,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自幼好學,博聞強記。性情曠達,嗜酒如命,不願做官。其詩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扭轉齊梁餘風,直追魏晉高風,為開創唐詩做出重要貢獻,被譽為五言律詩的奠基人。代表作《野望》、《秋夜喜遇王處士》等。

駱賓王(626?-684)

唐初著名詩人。字觀光,7歲詠鵝,江南神童。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尤擅七言歌行,其《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從軍期間寫的軍旅詩,開唐代邊塞詩的先河。其《討武氏檄文》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道被譽為中國駢文史上的雙壁。代表作《詠物》、《在獄中詠蟬》、《於易水送人一絕》等。

盧照鄰(632-695)

初唐詩人,“初唐四傑”之一。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擅長詩歌駢文,以歌行體為佳,意境清俊。代表作《長安古意》、《秋霖賦》等。

李嶠(644-713)

初唐詩人。字巨山,趙州讚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中進士,武後、中宗朝官居相位,封趙國公。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並稱“文章四友”。其詩多為五言近體,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展有一定影響。其詠物詩雖刻意描繪,工致貼切,但興寓不深。代表作《風》、《雲》等。

杜審言(645?-708)

初唐詩人。字必簡,襄州襄陽人,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工於五律,恃才傲世,“文章四友”之一。曾任洛陽丞等小官,詩才受到武則天賞識,後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其詩樸素自然,格律謹嚴,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等。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為初唐近體詩第一篇長詩。

蘇味道(648-705)

初唐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縣)人,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為“文章四友”。20歲中進士,處事模棱兩可,時稱“蘇模棱”,後來得到武則天賞識,官至相位,因依附張易之,後被貶郿州刺史。其詩多應製之作,詠物詩清正挺秀,對唐代律詩發展有推動作用。代表作《正月十五日夜》(也稱《上元》)、《詠虹》等。宋代“三蘇”為其後裔。

王勃(650-675)

初唐著名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詩人王績侄孫,少年聰慧,人稱神童,14歲應試及第。曾任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獲罪,後被赦免。南下探親時溺水而亡,時年27歲。文學主張崇尚實用,提倡“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被譽為“初唐四傑”之冠,有“詩傑”之稱。其駢文達到駢文發展史上最高水平。代表作《詠風》、《滕王閣序》、《杜少府之任蜀州》等。

楊炯(650-?)

初唐詩人,“初唐四傑”之一。華陰(今陝西華陰)人,曾任盈川縣令。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後”。以邊塞征戰詩著名。其詩氣勢軒昂,風格豪放。代表作《從軍行》、《青苔》、《幽台賦》等。

劉希夷(651?-?)

初唐詩人。字延之,一名庭芝, 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善彈琵琶,詩以歌行見長,多寫閨情,詞藻婉麗,多感傷情調。相傳因拒絕其舅宋之問將其《代悲白頭吟》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之句占為已有而被害死,死時不足30歲。代表作《代悲白頭翁》、《從軍行》等。

宋之問(656?-712)

初唐詩人。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青年時有詩名,與沈佺期齊名。武則天當政時以才名與楊炯一起被召入文學館,奉承武後,伴遊媚臣,春風得意。武周滅亡後被貶,後被賜死。其詩清新坦易,抒情真摯,暢美如畫,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代表作《送別杜審言》、《渡漢江》、《靈隱寺》等。

沈佺期(656?-713)

初唐詩人。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其近體詩格律謹嚴,被認為是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早年登進士第,坐交張易之,中宗複位後被流放。作品多應製詩,內容不足取。代表作《獨不見》、《雜詩三首》等。

賀知章(659-744)

盛唐著名詩人、書法家。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人稱“詩狂”。會稽永興(今杭州蕭山)人,“吳中四士”之一。少時以詩文知名,36歲中進士,曆任禮部侍郎、秘書監等職,86歲告老還鄉。在長安時常與李白、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飲酒賦詩,人稱“醉八仙”。其詩以七言絕句見長,風格獨特,清新瀟灑。代表作《回鄉偶書》二首、《詠柳》等。

張若虛(660?-720)

初唐詩人。曾任兗州兵曹。唐中宗神龍年間以詩文馳名京都,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全唐詩》中僅存《春江花月夜》、《代答閨夢還》二首。《春江花月夜》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有“以孤篇壓倒全唐”之譽。

陳子昂(661-702)

初唐著名詩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曾任右拾遺。初唐詩文革新人物之一,力主恢複漢魏風骨,反對六朝文風,《登幽州台歌》、《感遇》30首等詩,風格樸質明朗,格調蒼涼激越,標誌著初唐詩風的轉變,是初唐成就最高的詩人,被稱為“詩骨”。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獄中。

張旭(675-750?)

盛唐書法家、詩人。字伯高,一字季明,江蘇蘇州人,“吳中四士”之一。曾任金吾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其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並稱當時“三絕”。其詩以七絕見長,別具一格。代表作《桃花溪》等。

張九齡(678-740)

盛唐著名政治家、詩人、文學家。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今韶關)人,漢留侯張良後裔。7歲能文,中進士入仕,秉公執法,敢於直言,成為一代名相,為“開元之治”居功至偉。詩風清談,五言古詩成就頗高,獨具“雅正衝淡”的神韻,譽為嶺南詩派第一人。代表作《感遇》、《望月懷遠》等。

王翰(687-726)

盛唐邊塞詩人。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少時聰穎過人,才智超群,舉止豪放,不拘禮節。其詩多吟詠沙場、歡歌飲宴題材,表達對人生短暫的感歎和及時行樂的曠達情懷。代表作《涼州詞》二首、《飲馬長城窟行》等,以《涼州詞》之一最負盛名,“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