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陶(812?-885?)
晚唐詩人。字嵩伯,自號三教布衣。早年遊學長安,善天文曆學,科考不第,遊曆名山。《隴西行》之二中,“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將閨中婦人、夢中的思念、和已成白骨的丈夫連在一起,產生了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
李頻(818-876)
晚唐詩人。字德新,睦州壽昌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曾任武功縣令,重視農業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其詩追求自然,不事造作,語言簡練,而寓意極深。代表作《渡雙江》、《湖口送友人》等。
鄭畋(823-882)
晚唐詩人。字台文,河南滎陽人。19歲中進士,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抗擊黃巢軍有功,授檢校尚書左仆射,後被貶。其詠史懷古之詩,敘事簡約,見解卓異,含蘊深邃。代表作《馬嵬坡》、《中秋月直禁苑》等。
林傑(831-847)
晚唐神童詩人。字智周,福建人。少年聰明,6歲賦詩,下筆成章,精通書法棋藝,得到地方官唐扶賞識,推舉為神童。可惜英年早逝,僅17歲。《全唐詩》存其兩首。《乞巧》:“七夕今宵看碧宵, 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萬條。” 《王仙君壇》:“羽客已登雲路去,丹砂草木盡凋殘。不知千歲歸何日,空使時人掃舊壇。”
羅隱(833-909)
晚唐詩人。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應試10多年不第,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隱居九華山,後來歸依吳越王錢鏐。其詩多帶有諷刺意味,有一定思想境界。代表作《自遣》、《蜂》、《籌筆驛》、《贈妓雲英》、《西施》等。
皮日休(834?-902?)
晚唐詩人、散文家。字逸少,自號鹿門子,又號醉吟先生,湖北天門人。33歲中進士,曆任蘇州軍事判官、毗陵副使等。參加黃巢起義,後來不知所終。其詩多抨擊時弊,同情民生疾苦。與陸龜蒙並稱“皮陸”。代表作《天竺寺八月十五日桂子》、《汴河懷古》等。他和陸龜蒙、羅隱的小品文被魯迅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裏的光彩和鋒芒”。
韋莊(836?-910)
晚唐花間派詞人、詩人。字端己,長安人,韋應物四代孫。少年孤貧,才敏過人,為人疏曠不拘,任性自用,曾任前蜀宰相。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並稱“溫韋”,詞風清麗。其《秦婦吟》,與《孔雀東南飛》、《木蘭詩》並稱“樂府三絕”。
聶夷中(837-?)
晚唐詩人。字坦之,河東人。鹹通十二年(871年)登第。其詩多寫民間疾苦,反映社會現實,語言樸實,內容深刻,在晚唐靡麗的詩風中獨樹一幟。代表作《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雜怨》等。
魚玄機(844?-868)
晚唐女詩人,“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字幼微,一字蕙蘭,長安(今西安)人。天性聰慧,10歲時與溫庭筠相識,吟詩作對。長大後姿色傾國,才思敏捷,初為李億妾,因李妻不容,在長安鹹宜觀出家為道士。後因私刑笞死侍婢被處死。代表作《江陵愁望有寄》、《贈鄰女》等。
杜荀鶴(846-904)
晚唐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才華橫溢,多次應考不第,仕途坎坷。其詩多揭露晚唐社會矛盾,反映民生疾苦,語言樸實,清新通俗,明暢有力。代表作《春宮怨》、《題所居村舍》、《山中寡婦》等。
鄭穀(851?-910)
晚唐詩人。字守愚,江西宜春袁州人。因作《鷓鴣》出名,人稱鄭鷓鴣。與許棠、任濤、張嬪、李棲遠、張喬、喻坦之、周繇、溫憲、李昌符合稱“鹹通十哲”,也稱“芳林十哲”。其詩多寫景詠物,表現閑情逸致,風格清新,但缺深意。代表作《席上怡歌者》、《菊》、《淮上送友人》等。
崔塗(854-?)
晚唐詩人。字禮山,浙江富春江人。34歲進士,仕途不順,漫遊巴蜀、吳楚、河南等地,終生飄泊。其詩多寫飄泊生活,情調蒼涼。代表作《孤雁》、《春夕》等。
高蟾(?-?)
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性倜儻,有氣節。與鄭穀為友,酬贈稱先輩。乾符三年(876年)被推薦為官,官至禦史中丞。其詩以五絕和七絕為主,不尚雕飾,善用疊字,有獨特之處。詩多抒情,浸透著個人的淒楚和時代的悲哀。代表作《下第後上永崇高侍郎》、《金陵晚望》等。
金昌緒(?-?)
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餘杭(今浙江杭州)人。僅一首《春怨》傳世。“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詩人落筆生花,不言怨而獨深。
崔郊(?-?)
晚唐詩人。元和間秀才,《全唐詩》中收錄一首《贈婢》:“公子王孫逐後塵, 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寓意頗深,表現手法卻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張喬(?-?)
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安徽貴池人。懿宗鹹通中年進士,“鹹通十哲”之一。黃巢起義後,隱居九華山。其詩多寫山水自然,清雅巧思,風格也似賈島。代表作《書邊事》等。
秦韜玉(?-?)
晚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仲明,京兆(今西安)人。出身尚武世家,擅七律,屢試不第,後依附權宦當幕僚。黃巢軍攻入長安,隨唐僖宗入蜀,官至神策軍判官,時人戲為“巧宦”。其詩構思奇巧,語言清雅,意境渾然。代表作《投知小錄》、《貧女》、《長安書懷》、《檜樹》等。
馮延巳(903-960)
五代時南唐詞人、詩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廣陵(今揚州)人。曾任南唐宰相。其詞多寫閑情逸致,文人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較大影響。代表作《謁金門》、《鵲踏枝》等。
李煜(937-978)
五代時南唐國君、著名詞人、詩人。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史稱李後主。琴棋書畫詩文均有造詣,尤以詞成就最高。其詞擺脫晚唐浮靡,語言明快,用情真摯,開創了詞亦可抒情的先河。降宋後因作感懷故國的《虞美人》詞被殺。《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子夜歌》等作品,超過晚唐五代之詞,成為宋初婉約派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為“詞帝”。王國維認為:“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花蕊夫人(?-?)
五代時後蜀女詩人。本姓徐,青城(今都江堰)人。“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才貌雙全,被後蜀主孟昶封為貴妃,別號花蕊夫人。後蜀滅亡後,宋太祖聞其詩名,召入見,徐氏誦《述國亡詩》:“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獲宋太祖讚賞。後世詩評家每每樂道。
範仲淹(989-1052)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世稱“範文正公”。出生不久父親去世,母親抱著他改嫁朱家,長大後得知家事,毅然離家外出求學。通過科考走向仕途,官至參政知事,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誣謗,數度被貶,有“一世之師”、宋朝“第一人物”之稱。散文名篇《嶽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其詩詞蒼涼豪放,感情強烈,膾炙人口。代表作《江上漁者》等。
歐陽修(1007-1073)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曾任翰林學士、參政知事等職。在政治和文學方麵都主張革新,是範仲淹慶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導者。三蘇、曾鞏、王安石皆出其門下。詩、詞、散文均為一時之冠。代表作《玉樓春》、《生查子》等。
司馬光(1019-1086)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詩人。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在政治上是守舊派,反對王安石變法。王安石想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解決國家財政、軍事問題,而他偏重於通過倫理綱常的整頓來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家典範,曆來受人景仰。代表作《送張寺丞覲知富順監》、《南園飲罷留宿》、《客中初夏》、《閑居》等。他主持編纂的《資治通鑒》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今江西臨川)人。少好讀書,19歲中進士第四名。他是新黨領袖,兩度任丞相,推行新法。其政治變法對北宋後期社會經濟具有很深的影響,已具備近代變革的特點,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其詩長於說理,善用修辭,風格遒勁,警辟精絕。代表作《泊船瓜洲》、《梅花》、《元日》、《登飛來峰》等。
蘇軾(1037-1101)
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詩人。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豪放詞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國文學史上罕見的全才。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其文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其詩清新豪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其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代表作《題西林壁》、《水調歌頭》、《赤壁賦》、《後赤壁賦》、《惠崇春江晚景》等。
黃庭堅 (1045-1105)
北宋著名書法家、詞人、詩人,江西詩派開山之祖。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22歲中進士,曆任校書郎、黔州安置等職,屢遭貶。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 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風奇崛瘦硬,開一代風氣,與蘇軾並稱“蘇黃”,但其詩內容空虛,脫離現實,片麵追求技巧而偏離詩文革新方向,成就無法與蘇軾相比。
秦觀(1049-1100)
北宋文學家、詞人、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字少遊,號淮海居士,別號邗溝居士,揚州高郵人。36歲中進士,曾任國史院編修官,屢遭貶官。其散文長於議論,詩長於抒情,詞緣情婉轉,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代表作《鵲橋仙》、《望海潮》、《滿庭芳》等。“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之句。所編《蠶書》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
李清照(1084-1155)
北宋著名女詞人、女詩人。濟南章丘(今山東章丘)人,號易安居士。擅長書畫,通曉金石,尤精詩詞。詞作善用白描手法,語言清麗,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獨步一時,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地位,被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千古第一才女”。她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詩之法作詞,對辛棄疾、陸遊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其詩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代表作有《聲聲慢》、《如夢令》、《醉花陰》、《夏日絕句》等。
林升
南宋詩人、詞人。字夢屏,溫州橫陽(今蒼南縣)人,大約生活在南宋紹興至淳熙年間(1130-1170年),擅長詩文。留下一首著名詩作《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隻把杭州作汴州。”
陸遊(1125-1210)
南宋著名詩人、詞人。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中年入蜀,投身軍旅。晚年退居家鄉。其詩詞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充滿愛國情思。其詩風格豪放,氣魄雄渾,近似李白,有“小太白”之稱。代表作《示兒》、《卜算子·詠梅》、《釵頭鳳》等。
範成大(1126-1193)
南宋著名田園詩人、詞人、旅行家、地理學家。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新樂府現實主義精神,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自成一家,鄉村田園題材的詩歌成就最高。與楊萬裏、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代表作《四時田園雜興》、《夏日》、《秋日》等。
楊萬裏(1127-1206)
南宋著名詩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字廷秀,號誠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曆任太常博士、吏部員外郎等職。反對以鐵錢行於江南諸郡,後辭官,閑居鄉裏。代表作《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等。
尤袤(1127-1202)
南宋詩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字廷之,小字季長,號遂初居士,晚年號樂溪、木石老逸民。5歲能作詩,有神童之稱,聞名鄉裏,21歲中狀元及第,被秦檜改為三甲37名,官至太常少卿、禮部尚書兼侍讀等。其詩平易自然,曉暢清新,有憂國憂民思想。代表作《青山寺》、《落梅》、《山鄉》、《玉樹》等。
朱熹(1130-1200)
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穀老人、滄洲病叟,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孟以來弘揚儒學最傑出的大師。他繼承二程,又獨立發揮,形成了自己的體係,後人稱為程朱理學。晚年建立的“白鹿洞書院”,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
元好問(1190-1257)
金末元初文學家、詩人、史學家,被尊為“一代文宗”。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北魏鮮卑拓跋氏,唐代詩人元結後裔。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31歲中進士,官至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不仕,著述存史。其詩詞感情真摯,清新頓挫,風格沉鬱,多傷時感事之作。《論詩》絕句30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著名詩人、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字覆善,又字宋瑞,號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廬陵(今屬江西)人。20歲中狀元,官至丞相、樞密使兼都督諸路軍馬等職。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以忠烈名傳後世。強敵入侵的危急時刻,他自賣家產,組織義軍抗擊,戰敗被俘,慷慨殉國,留下名傳千古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葉紹翁(1194-?)
南宋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本姓李,後嗣於葉氏。曾任小吏,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以七言絕句見長,用詞簡練而意境深遠。代表作《遊園不值》、《夜書所見》、《嘉興界》、《田家三詠》等。
辛棄疾(1140-1207)
南宋豪放派詞人、軍事家、政治家、民族英雄。字幼安,號稼軒,曆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力主抗金,力圖恢複國家統一。其詩詞傾訴壯誌難酬的悲憤和對當權者的譴責,充滿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詞風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代表作《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
翁卷(?-?)
南宋詩人。字續古,一字靈舒,浙江樂清人。“永喜四靈”之一。研習漢魏五言,以七絕見長,代表作《鄉村四月》、《思遠客》、《送劉幾道》、《山中采藥》等。
張養浩(1270-1329)
元代著名散曲家、詩人。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之弟張九皋第23代孫。詩文兼擅,以散曲稱著。代表作《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王冕(1310-1359)
元末明初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紹興諸暨人。幼年喪父,白天利用放牛時間畫荷花,晚至寺院燈下讀書,學識深邃。朱元璋想請他出來做官,他以出家相拒,隱居九裏山。其詩多寫田園生活,反映民間疾苦。代表作《傷亭戶》、《江南婦》、《對景吟》等。
薩都剌(?-?)
元代文學家、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天錫,號直齋,西域少數民族後裔。精通漢語,才思敏捷,擅長詩詞,為元代詩人之冠。青年時代家道中落,當過小官,晚年流落江南,一生坎坷。其詩多寫自然景物,也反映現實,風格清麗,豪邁奔放,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精神。作品有《雁門集》、《集外集》、《天錫詞》等。
宋濂(1310-1381)
元末明初文學家、詩人。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屬浙江)人。與高啟、劉基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後受胡惟庸案牽連被流放。代表作《送東陽馬生序》、《閱江樓記》等。
於謙(1398-1457)
明代名臣、民族英雄、詩人。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兵部尚書,力排南遷之議,後以“謀逆”罪被冤殺。其詩樸實無華,直抒胸臆,膾炙人口。代表作《荒村》、《石灰吟》、《詠煤炭》等。
袁宏道(1568-1610)
明代文學家、詩人。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風,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稱“公安三袁”,以袁宏道成就最高。代表作《山陰道》、《滿井遊記》、《虎丘記》、《初至西湖記》等。
納蘭性德(1655-1685)
清代詩人,著名詞人。滿清貴族,正黃旗,葉赫那拉氏,大學士明珠長子。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為避太子諱改名納蘭性德。曾為康熙帝一等侍衛。厭倦官場生活,一生淡泊名利。從侍從帝王走向平淡的經曆,提升了詩詞意境。其詞清新婉麗,以真取勝,句句傳神,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被王國維譽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代表作《長相思》、《側帽集》、《淥水亭雜識》等。
袁枚(1716-1797)
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杭州)人。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曾任江寧知縣等職,有政績,40歲辭官,在江寧小倉山廣收弟子。其詩清新雋永,流轉自如,多風花雪月的吟哦,但缺乏內容。代表作《小倉山房集》、《子不語》、《隨園詩話》等。
龔自珍(1792-1841)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改良主義先驅者。字伯定,號定庵,仁和(今杭州)人。出身官宦世家,自幼好學,才華橫溢,屢試不第,27歲中舉人,38歲才中進士,官至禮部主事。主張革除弊政,抵製外國侵略,支持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撰寫過《乙丙之際箸議》、《古史鉤沉論》等文章,深刻揭露封建統治的腐朽,遭到權貴排擠和打擊。48歲辭官南歸,50歲病死。其詩文充滿憂國憂民思想,代表作《己亥雜詩》315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後記
這部書稿是多年的閱讀積累和思考,也是對古典詩詞、詩人傳記閱讀的一次自我總結。寫作時又查閱了大量的曆史文獻資料,從汗牛充棟的史料裏發現真正的曆史是非常困難的。對於一些曆史事件、詩人的生平事跡、作品寫作時間等內容,本著客觀的原則進行推斷,盡可能選用專家們信得過的考證,包括新近的考古考證,保持時代的新鮮度。比如詩仙李白的曆史蹤跡,郭沫若先生和李長之先生的考證有些分歧,這是正常的。當然不能單憑想象一味求新,應尊重曆史事實。《古詩十九首》的作者一直是曆史之謎,鍾嶸的《詩品》裏說,可能是曹植、王粲之作。唐宋詩人詩文中也時有提及,明清至近代,文人們的研究始終沒有中斷。當代學者木齋先生研究推斷,一部分確為曹植所作,我深以為然。我堅信,流傳千百年的叔嫂戀之謎與十九首之謎直接相關,此謎之解將撥雲見日,揭開曆史迷霧。由此,對郭沫若、陳寅恪、李長之、木齋等大師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表示敬意。同時,個別地方引用了古人和今人的部分結論,這一點需要說明。在附錄裏列出了部分參考書目及文獻資料名錄。
在這裏,感謝《美文》常務副主編、著名散文家穆濤老師對初稿的肯定和所提的寶貴建議!感謝江蘇大學出版社老師們的精心策劃出版!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文學界朋友們,包括幾位中學語文老師的支持,順便表示感謝!同時,對我的家人多年來的支持和鼓勵表示感謝!
是非成敗,任憑世人評說。
作者
2012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