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明月清照(1 / 3)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小學生都能熟背的詩句。作者李清照,這位自號“易安居士”的宋代女詞人,她是影響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人物之一。被譽為中國古代最傑出的女詞人。她通書畫,善詩文,尤其以詞成就最高,名震兩宋,流芳千年。而她的詩也決不讓詞,僅憑這一首《夏日絕句》,足以登上中國古典詩歌殿堂。

她是中國最後一位古典詩歌聖手。

自李清照之後,自《夏日絕句》之後,在這片孕育了5000年華夏文明的古老的土地上,在古典詩歌的創作上,再沒出現如李清照般才思敏捷文辭犀利的詩歌大師。

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蘇門弟子。她的父親是“蘇門後四弟子”之一,青年時期她還得到過晁補之、張耒這兩位“蘇門弟子”的親自指點。但是,李清照天賦獨特,才思敏捷,熱愛前人佳作包括蘇黃之詞,卻又不拘泥於古今名家,能發幽獨思,婉約中不乏豪氣,令人歎服。她的詞自成一家,作被譽為“易安體”,不但讓當世人驚喜,也讓1000年後的我們讚歎不已。她著有《詞論》,提出了詩與詞的區別,並就詞的寫作提出了自己獨到之處,得到詞學家的重視。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也是宋詞的奠基人之一。

而詩人的生活卻是多寂寞,時而顛沛流離,更多時索然寡居。尤其後半生,生活落寞,經曆再婚離異風波,甚至被世人指謫晚節不保,令人無限感慨,扼腕歎息。她若是個平常女子,死後軀體埋入黃土化作塵泥也就罷了。而她又確實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女子,明清以來頗有爭議,有的說她詞藻絕倫,也有的說她生活淫意,評說不一。

她,仿佛一輪清月,懸掛在800多年前的南宋迷蒙的夜空,忽明忽暗地照著大地,那個破碎的山河,那個偏安的朝廷,那段傷痛的曆史,那些苦於奔命的人。還有她自己,這個才氣精絕的詩人,這個生不逢時的才女。

她的生活到底有什麼隱秘?

有時候我一直在想,了解古人比了解現實中的人反而要容易些,因為他或者她有許多隱秘無法得知,他們現在還活著,未來將要發生什麼不得而知,連想象也不可能。而古人已經作古,蓋棺論定,好像更容易走近了。

歲月悠悠,時光悠悠。假如時光能夠逆流,就讓我們沿著詩人的足跡回到800年前,回到宋朝,親眼看看大詩人生活的背影,去了解她,感受她,體會她。

李清照就生活在這個時代,從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經曆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朝,一生經曆複雜。

北宋王朝的衰敗是從腐敗開始的。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朝廷恢複舊製,對外獻幣乞和,遼人不斷擾邊,官吏貪汙成性,恣意搜刮民脂,社會矛盾日益突出。

那個時代的主要曆史人物,有蘇東坡、黃庭堅、韓世忠、嶽飛等,還有惑亂朝廷的奸佞高俅、張邦昌、秦檜、童貫等。

雖然李清照一介女子不為官不從政,但政治風雲時局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了她的家庭、親人和生活。初年,受黨爭株連,她的父親被罷官,後來她也被逐出汴京,夫妻勞燕分飛。經曆了金兵南犯,國破家亡,流離失所。經曆了宋江、方臘起義,耳聞目睹了抗金英雄們浴血奮戰的悲壯和戰爭的慘烈。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她的作品和思想。

那段曆史的主要事件:

1126年,宋聯金滅遼,代價是付巨額贖款給金,以換取燕京等地。金又以北宋收容金叛將為借口,分兵南下,兩國再議和。

1127年,即靖康二年,金攻陷汴京(今開封),擄徽欽二宗北去,史稱“靖康之禍”。至此,北宋滅亡。金國立張邦昌為傀儡皇帝,國號楚,史稱“偽楚”。

是年5月,趙構即位,即宋高宗。第二年,金兵大舉南侵。

1129年,金國又立劉豫為傀儡皇帝,國號齊,史稱“偽齊”,控製黃河以南。宋高宗派韓世忠、宗澤、嶽飛、劉光世、張浚等眾多將領抗金北伐,在黃河兩岸擊潰“偽齊”和金國聯軍。

1138年,宋高宗任秦檜為相,推行求和政策,自毀長城。秦檜削去抗金將領韓世忠的兵權,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嶽飛父子。宋以納貢稱臣為代價,從金人手裏換回東南半壁江山。

李清照出生的具體時間是1084年,北宋神宗元豐七年。

那段時間,北方的女真人建立的大金國日益強大,發動吞並遼國的戰爭,這對北宋是一個緩和。

李清照出生這一年,47歲的蘇東坡接皇帝旨意,要他到京師附近的汝州,從而結束了他在黃州3年陶淵明似的田園生活。影響北宋王朝的另外兩個人物,王安石和司馬光已垂垂老矣。王安石已經63歲,蘇東坡路過去看望了他。這一年,65歲的司馬光花了25年編撰的一部中國重要史鑒《資治通鑒》成書,官升為資政殿學士。

兩年後,這兩位政壇上的老對手相繼謝世,但他們的政治影響依然存在。哲宗即位之時,高太後聽政,啟用蘇軾,廢黜王安石新法。高太後駕崩後,哲宗皇帝起用章悙等新黨,蘇軾被貶。徽宗即位後,任用蔡京、趙挺之等人,對蘇軾等元祐年間被重用的大臣一貶再貶。無休止的黨爭影響了朝政,也毀了一批能臣幹才。這個時候,北宋國勢衰弱,已經積重難返。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個有詩才的人,他是“蘇門後四學士”之一。《宋史?文苑傳》記載,有《洛陽名園記》等著作傳世。母親王氏是曾經的宰相王珪的女兒,很有文采。李清照自幼受父母影響,喜歡讀書吟詩。隻可惜母親在她繈褓時就過早去世。

李清照自小在濟南(今山東章丘明水鎮),家庭生活清貧,那時候她父親李格非沒做大官。她6歲時,李格非到汴京做太學正,她在家跟繼母生活。兩年後,李格非晉升為左奉議郎,3年後又調回汴京,做禮部員外郎。

值得一提的是,李格非這個人雖然仕途不順,但他確實是個不同凡響的人。他有一雙慧眼,發現了小清照的聰穎和才華,並且引導培養,使清照最終成為宋詞大家,在這方麵他功不可沒。另外,他的人品很可貴,有一點像他的老師蘇東坡,為人正直而且真誠,有大文人的氣度。

有幾件事情可以證明:李清照出生那年,郡守見李格非家庭生活窘迫,動了惻隱之心,想讓他兼任其它職務以增加俸祿,李格非以“不可”辭謝。哲宗元祐九年,宰相章悙複行新法,想讓李格非檢舉蘇軾等舊黨諸人,李格非不忘老師的賞識之恩,寧願被貶也不肯“助章為虐”,遂被外放為廣信軍通判。在廣信軍任上,發生一起妖道替人占卜妖言惑眾的事件,李格非果斷處置,令人將道士抓來,當眾揭穿其奸計,棒打出境,大快人心。

父親的為人處世態度對清照的影響很大,父親的正義感對她幼小的心靈也是一次洗禮。長期以來,李格非既是父親,又是老師,閑暇時間教清照讀書識文。李格非有較高的詩詞造詣,他早年就拜在大學士蘇東坡門下,蘇東坡的作品,黃庭堅等蘇門弟子的習作,他自己的習作,也都成為小清照的課本,清照一一熟讀,尤其蘇黃的詩詞,幾乎每一篇都能倒背如流。小時候她和姐妹們一起到湖山遊玩,借景抒情,嚐試詩詞寫作。

1099年,宋哲宗元符二年,李清照跟父親到汴京,結識了文學上的忘年交晁補之。這一年,李清照寫了一首名震朝野的《如夢令》詞。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這首詞意境優美且悠遠,語言平白如話,感覺非常妙,讓人欲罷不能。李格非初一看到這首詞,大吃一驚。他知道清照自小對詩詞的感覺非常好,之前她隨口吟出的詩句韻味十足,有一股不凡之氣。有時候她將蘇軾黃庭堅這些大家的詩詞稍加改造,又是另一番味道。而這首詞,簡直讓他有些不敢相信。

以李格非的詩詞鑒賞水平,他知道這是一首好詞。他非常興奮,抄錄一份隱去李清照的名字,帶到外麵給朋友好同僚們看,得到了大家的擊節稱賞,有的說是東坡先生之作,有的說詞中有一股仙氣,像出自呂洞賓之手。誰也沒有想到是出自一個16歲的少女之手。

那時期,清照還寫了《怨王孫》,又稱《雙調憶王孫》。

湖上風來波浩渺,秋已暮、紅稀香少。

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

蓮子已成荷葉老,清露洗、蘋花汀草。

眠沙鷗鷺不回頭,似也恨、人歸早。

第二年,李格非親自引見,李清照見到著名詞人張耒。之後寫出了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詩——《浯溪中興頌詩和張耒》二首,受到張耒的大加讚賞。這期間,清照的主要作品有《如夢令?詠海棠》。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還有《浣溪沙?小院》。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

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

梨花欲謝恐難禁。

李清照以詩詞轟動京師,一時間,詞女李清照的芳名在汴京少年、世家子弟中廣為流傳。有的說她才貌絕佳,美如天仙。有的說她才比蘇黃。詞壇的盛傳讓汴京子弟輾轉反側。太學生趙明誠對李清照的詩詞才華欽慕不已。傳說有一次趙明誠和朋友遊園時遇到了李清照,得知眼前這位妙齡少女就是他朝思暮想要見的奇才詞女,他被清照的美貌和一身的清秀氣質深深吸引,暗許心願,要與清照結為百年之好。他就編了一個夢,說他夢見自己和一位詞作優秀的女子成了親。趙明誠的父親首先想到了李清照,心裏暗喜。

趙明誠的父親叫趙挺之,當時是吏部侍郎,官位要遠高於李格非。兩人雖同朝為官,持不同政見,但平素也沒有什麼個人私怨和矛盾。

這年正月,哲宗駕崩,徽宗即位,皇太後向氏聽政,蘇東坡等外放官員相繼被召回,形勢對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非常有利。這種局勢的變化,鬥爭已久的兩派人物之間的關係更加微妙,處事也格外慎重。

趙家的媒婆到李家提親時,李格非也感覺不錯。對於趙明誠,他當然熟悉了,早在他做太學的學官時,他既是趙明誠的上司,也是他的老師。從某種程度上說,還挺喜歡這個一身書生氣的年輕人的。趙明誠是趙挺之的三公子,自幼聰明好學,為人誠實,麵貌俊朗,尤其喜歡研究金石學,也是蘇黃的崇拜者,每次傳有東坡詩詞,他必抄錄,為此還讓他父親不高興。盡管如此,他還是抄他的。

兩家父母初定婚約,趙明誠已急不可耐了,這時候的他不滿足於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了,他要盡早見到清照,親眼目睹未婚妻的芳容,親眼目睹這位心儀已久的才女淑姿。

一次,趙明誠以學生的身份拜訪老師李格非,隔著門簾見到了李清照端莊的淑姿,心花怒放。李清照知道了來客是未婚夫趙明誠,心裏既喜又羞,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後來作《點絳唇》詞一首,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

露濃花瘦,剝汗輕衣透。

見客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

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1101年,宋徽宗靖國元年,李清照和趙明誠結為伉儷。

這一年,李清照芳年十八歲,趙明誠21歲。

趙明誠和詞女李清照締結姻緣,在汴京一時傳為佳話。一個是太學生,一個是詞女,才貌佳配,天作之合。趙父是吏部侍郎,李父是禮部員外郎,均為高官,門當戶對。

兩人初婚,恩恩愛愛,和和美美,過著神仙般逍遙的日子。每逢初一、十五日,趙明誠便告假回家,順便到相國寺購買自己喜愛的碑文拓本,還不忘給愛妻買些她喜歡的幹果水果點心等零嘴小食品。回到家,李清照則拿出習作,趙明誠放聲吟誦,清照吃著果品點心,開心地笑著,享受著美好時光。

也就在這一年,影響中國文學史的北宋著名詞人蘇東坡去世,巨星隕落,曆史沉痛。蘇東坡雖被大赦,但蘇門弟子晁補之、張耒等均被遠謫,對於當時的政治,人們諱莫如深。清照作《曉夢》一詩,隱約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念。

蘇軾的去世,使李清照失去了親自聆聽大師教誨的機會,但她憑借自己的聰穎和悟性,居婉約派之首,創“易安體”,自成一家。

這裏有一個懸念,以李清照當時的名氣和才氣,趙明誠愛上李清照是不言而喻的事情。拿現在的話來說,她太有才了。與李清照相比,趙明誠雖然是太學生,詩詞卻比不上李清照。雖然他父親官職比李清照父親的官職高,還有什麼父母之命、門當戶對之類,也不一定是絕世才女李清照真正喜歡他的理由。那麼李清照為什麼會愛上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