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明月清照(3 / 3)

後來,果真老天有眼,或許是李清照的誠心,或許是《感懷》詩中引用蘇軾的詩句美意感化了趙明誠,兩人的感情又好轉了,清照協助丈夫收集整理《金石錄》,夫妻兩人在萊州度過了一段美好時光。

1226年,即欽宗靖康元年,趙明誠調任淄州。12月,金兵破東京。

靖康二年,發生了北宋曆史上,也算是中國曆史最恥辱的一件事,就是“靖康之難”,皇帝和太上皇都被金人擄去。北宋就此滅亡。這是4月。

5月,太子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位,號高宗,改元建炎,史稱南宋。

趙明誠是3月突聞母親去世往金陵奔喪。李清照獨自趕回青州收拾金石文物準備南運。

7月,趙明誠接任命江寧知府兼江東經製副使,8月到任。

12月,金兵進攻青州,趙家青州存書10多間房屋毀於青州兵變,李清照隻身趕往金陵。

建炎二年春天,李清照押運15車文物,攜《趙氏神妙貼》赴江寧。途徑鎮江遭遇盜賊,清照用智勇周旋,文物未失。

這一年,主戰派重要人物宗澤病逝,高宗罷免李綱,啟用黃潛善、汪伯彥等議和派,劉豫投降金國助紂為虐,韓世忠兵敗沭陽,徐州、泗州、揚州失陷,國難當頭,皇帝放棄吳江逃往杭州,京城一片混亂。

這一段時間,李清照寫下了《夏日絕句》,也稱《烏江》等感情強烈的愛國詩篇。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2月,趙明誠犯下大錯。事情是這樣的,江東轉運副使李謨馳告趙明誠,說禦營統製官王亦將在江寧謀變,趙明誠沒有聽。李謨采取了緊急措施。將近天明時,趙明誠和兩個副職從城牆上用繩子吊下,棄城逃跑。趙明誠遂被罷官。

3月,夫妻準備船上蕪湖,擇居贛水。5月至池陽,趙明誠接旨任湖州知府。李清照暫居池陽,趙明誠到金陵叩謝皇恩。清照乘船相送,直到趙明誠改陸路的那一天。那是6月13日,趙明誠在岸上向船上的清照告別,叮囑她,遇到緊急情況,一定要把宗廟禮器之物抱在懷裏,與身俱存亡。說罷,縱身上馬,冒著炎炎烈日直往建康拜見高宗。途中,趙明誠感染疾病,並且越來越重。

7月末,李清照得知趙明誠染病,乘舟一天一夜行300裏趕到建康。8月15日,趙明誠去世。清照安葬趙明誠,料理完後事,大病一場。眼下的局勢越發緊張,清照將行李文物送往洪州趙明誠妹夫處。

11月,金兵破洪州,李清照寄存的文物盡失。

這一年,李清照46歲。正月作《菩薩蠻?鬼魂》、8月作《祭趙湖州文》《鷓鶘天》,9月作《憶秦娥》、《南歌子》等。

《憶秦娥》

臨高閣,亂山平野煙光薄。

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

斷香殘酒情懷惡,西風催襯梧桐落。

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

《南歌子》

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涼生枕簟淚痕滋,起解羅衣聊問、夜何其?

翠貼蓮蓬小,金銷藕葉稀。

舊時天氣舊時衣,隻有情懷不似、舊家時!

建炎四年,聽到有人傳說趙明誠曾將一把玉壺送給金人,所謂“玉壺頒金”投降的傳聞,清照非常惶恐,立即攜帶所有古銅器赴越州獻給高宗,從越州到台州,一直沒有追上。聽說皇帝去了明州,她急忙趕去,追到溫州也沒有見上。在經過三山到泉州的路上,作《漁家傲?天接》,還有《詠史》,對劉豫降金的諷刺。

《漁家傲》

天接雲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

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

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

九萬裏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第二年,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3月,李清照趕到越州,在一個鍾複皓的人家暫住。一天夜裏,有賊人在牆後掘洞盜走李清照臥榻下的5簍文物。李清照出重賞收讀,鍾氏遂出18軸求賞。

紹興二年春天,李清照趕赴杭州,3月作“露花倒影”聯,陸遊謂此係李清照嘲張九成。夏天,李清照病倒,神情恍惚,牛蟻不分。這時候,有個叫張汝州的花言巧語騙得清照的信任,冒著世俗壓力嫁給張汝州。

這裏還有個疑問,憑李清照如此聰穎智慧心高氣傲的絕世才女,如何看上既無才也無德的張汝州這麼個無賴的?難道張汝州真的比李清照更聰明,還是李清照真是生活所迫。人在危難之中需要得到依靠,需要溫暖和幫助,尤其女人,無依無靠重病纏身身心憔悴的女人。而李清照卻是個善良真誠的女子,也定是張汝州發現了這一點,絞盡腦汁,用邪惡的嘴臉蒙騙李清照善良的情感。曆史上許多的大智慧家也常被小人奸人欺淩。但是,小人永遠是小人,奸人永遠是奸人,他們永遠也無發跟大智慧家相提並論,曆史是公正的,時間能證明一切。

這個張汝州確實心懷叵測,他是聽說清照有許多文物器皿,覬覦她手中殘存文物,是為了錢財而來的。他費盡心機跟李清照成了親。那文物可是李清照的命根子,是她和丈夫趙明誠20多年來的心血,她怎麼可能給他呢。李清照不給他文物,他惱羞成怒,每日毆打欺淩。清照忍無可忍,這年秋天,李清照以張汝州“謊報舉數”騙官,將張汝州告官,依照宋朝的刑律,告發親人者也應“徒二年”,清照係獄9天,得趙明誠表親綦宗禮的幫助獲釋。她作《投內翰綦公宗禮啟》謝之。這年入冬時節,李清照自臥榻看到一輪殘月,心生感慨,作《攤破浣溪沙》。

病起蕭蕭兩鬢華,臥看殘月上窗紗。

豆蔻連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詩書閑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

終日向人多醞藉,木犀花。

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6月,朝廷派樞密院副長官韓肖胄出使金國,臨行前對皇帝說:現在大臣們對戰和沒有定論,和是暫時的,他日國勢強了必打。要是我去後半年未回,金人一定別有他謀,請速進軍,不要考慮我們了。韓母聽說韓肖胄要出發了,說:韓氏世為社稷臣,你當受命即行,勿以老母為念。李清照聽說了這對母子的慷慨之言,非常感動,作《上樞密韓公詩》一首,詩中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撲土”之句。

時間又翻過一年。又經曆了丈夫離世,身患重病、再婚又離婚的打擊之後。一切都過去了,李清照現在感覺好多了。她開始整理金石文物,這是丈夫遺留的事業,也是丈夫最喜愛的事情。自從被張汝州欺騙後,李清照越發懷念趙明誠了。

趙明誠這個人,從出身來講,是名副其實的貴家子弟,一生仕途上沒有什麼作為,甚至還有一個人生汙點,就是讓李清照無顏提及的“江寧夜遁”。而他確實是個學者,他自幼好學,研究金石,終生不渝。他的《金石錄》是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規模更大更有研究價值的金石專著。他要是一生潛心研究學術,他的《金石錄》和他的名字一定會彪炳史冊的,他的名氣肯定比他從政要大無數倍。這一點,李清照太明白了。盡管趙明誠的詩詞不如自己,但她知道趙明誠的學術愛好和價值。

現在,她必須把趙明誠未竟的事做好。這些金石拓本,都是趙明誠在汴京相國寺買來的,更多的是流落青州、包括後來到萊州、淄州任職期間,他親往察訪、節衣縮食購買,廢寢忘食親自著錄,她自己也投入了無數心血,這也是他們愛情的見證,共同愛好和事業的寄托,從初婚到丈夫去世,盡管有過冷落疏遠和感情隔膜,盡管他們的愛情沒有結晶,他們沒有留下子息,李清照現在覺得《金石錄》就是她和趙明誠的子息了,她一定要把它完成好。這年8月,她完成《金石錄

》。

9月,金國和“偽齊”聯合分道進犯杭州等地,韓世忠妻子梁紅玉,這位巾幗女英雄戰死,年33歲。這件事對清照震動很大。10月,李清照逃往金華避難,作《打馬賦》《打馬圖經》。

紹興五年初夏,麵對國破家亡、丈夫去世、文物毀失、流離失所的悲苦生活,作《武陵春》和《題八詠樓》。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隻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詠八樓,江山留於後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裏,氣壓江城十四州。

中國文學史上,李姓詩人很多,自唐朝以來,最出名的有五位,“三詩兩詞”。三位詩人是:李白、李賀、李商隱。兩位詞人是:李煜、李清照,當然李白的詞也是最優秀的。有人發現,李清照的詞和李白、李煜的詞有一些相同之處,那就是他們的詩句裏一股凝重的曆史感和士大夫氣質。

比如李清照的《題八詠樓》,可以看出,這首詩是她從前人的詩句中學習而來。晚唐詩僧貫休的“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還有個故事。錢鏐做吳越王時貫休寫詩相賀,錢鏐欲稱帝,想讓貫休把“十四州”改成“四十州”,貫休則以“州亦難添,詩亦難改,餘孤雲野鶴,何天不可飛”作答,後拂袖而去。與薛濤的《籌邊樓》裏的“壯壓西川十四州”相比,清照的“氣壓”二字比薛濤的詩句意境更加恢宏壯闊。

這年5月,朝廷詔令趙明誠家藏《哲宗皇帝實錄》繳進,這是一種帶有嚴重違禁性質的大事,李清照離開金華返回臨安。後來一直在臨安居住。

紹興十一年,民族英雄嶽飛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這是那個軟弱皇帝的小九九。這位比她小19歲的著名抗金名將,李清照當然熟悉了,將軍浴血奮勇地在前線拚殺,卻遭到殘害,令人悲痛傷感。尤其嶽飛的《滿江紅》,激情悲壯,蕩氣回腸。

怒發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清代詩人夏承煮編輯《瞿髯論詩詞絕句?李清照》有一首詩:

中原父老望旌旗,兩戒山河哭秭歸。

過眼西湖無一句,易安心事嶽王知。

這裏順便說一下,秦檜和李清照是表姐弟,他們的母親都是王丞相的孫女,不過兩家少有來往。曆史上的秦檜是宋體字的創始人,但由於人們厭惡其人品德行,改稱宋體字。秦檜在靖康之變前是主戰的。被擄到金國後變節,南歸後向高宗建議:“南人歸南,北人歸北”,與金議和,受到高宗信任再次入相。紹興十三年夏,李清照將《金石錄》表進於朝後,文名益高,為人捉刀代筆撰《端午帖子》,隻因沒有給秦檜之兄秦梓代筆,得罪了這位親戚。但秦檜的孫子在抗金戰鬥中非常英勇,城破時跳入火中,與城共亡。也許秦檜後輩受到了李清照、辛棄疾等豪氣衝天的詩詞的影響。這就是:上代罪孽不可贖,下代功勞不可沒。

紹興十六年春,曾慥編輯《樂府雅詞》,收錄李清照詞23首。

紹興十七年,李清照作《永遇樂》、《添字醜奴兒》,對詞的形式有所超越,南宋劉辰翁每讀《永遇樂》,就“為之涕下”。

清照晚年,雖然自己沒有子息,但對本家兒孫輩非常關心,她常用打馬博弈的遊戲方式向孩子們講解進學和做人的道理。她說: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做任何事情,既要靠聰明才智,更要具備專心致誌的精神。唯有如此,才能觸類旁通,掌握各種精湛的技術,也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以臻於妙境。她常常一邊講道理,一邊跟孩子們做遊戲,身體力行,寓教於樂,深入淺出,把棋局當作課堂,棋盤當作戰場,於方寸天地間做教書育人的大文章。

古稀之年,李清照想把一生的才學傳授給一個孫氏人家的妙齡少女,不料這位孫小姐卻說:“才藻非女子事也”,讓她欲哭不能。

1255年,73歲的李清照溘然長逝。她的屍骨或許就留在她最後的居住地杭州的青山綠水之間,或者是西子湖畔,與仙鶴香梅為伴了。然而,她的香魂永遠也不會寂寞。

上世紀90年代,國際天文界把水星上一座環形山脈以李清照的名字命名。她就像茫茫宇宙中的另一輪明月,把一身清輝灑向曆史的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