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東坡風度(1 / 3)

蘇東坡毫無疑問是公元11世紀中國最傑出的文學家。

他是宋詞的代表人物,“豪放派”的創始人,是唐宋八大家中唯一一位集詩詞、散文、書畫、美食家於一身的大師。他的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四大家第一,他還是湖州畫派的開山鼻祖。他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他一身豪氣,但不像李白那樣的持才傲物。事實上,他的豪氣甚至不亞於李白的“天子呼來不上船”,而他是另一種,更幽默更詼諧,不做酒中仙而讓世人更加讚賞和佩服的詩人。他甚至也沒有杜甫那般沉鬱愁苦,而他身體力行著作等身地把中國文人的才華和精神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處世智慧和練達灑脫的人生態度,兼有唐人的豪放和宋人的睿智以及個性的幽默,他像一顆耀眼的星辰照亮了北宋的天空。而他獨特的詩人氣質和風度,獨步兩宋300年,一直影響到今天。

至今,他精彩絕倫的文字依然照耀著中國大地,溫暖著萬裏河山,浸潤著我們的心靈,令人蕩氣回腸。

他是當自無愧的偉大詩人。

有說詩人是曆史選擇的,也是曆史造就的。此言不虛。

蘇東坡生活的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新近一些曆史研究家認為,宋朝尤其是北宋的經濟文化之繁榮,甚至可以與盛唐比肩。就國勢而言,北宋無論如何也無法跟盛唐相提並論。大唐在西域、西南及北方等設有安西、安南、安北等都護府,控製著100多個附屬國,疆域遼闊,百國來朝。北宋在這方麵就弱勢多了。

據有關資料:北宋初年全國有600萬戶,元豐年間(1078年-1085年)有1600萬戶,崇寧元年(1102年達到2000萬戶。超過盛唐戶口的兩倍。

當然,人口隻是一個方麵,不能作為唯一的依據。

但北宋繁盛時期,絲綢、貿易、冶鐵等產量遠高於盛唐。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的首都汴京,景象繁盛。這些從另一個方麵說明,北宋經濟文化的繁盛在中國曆史上可圈可點。

北宋開國之初,宋太祖趙匡胤,這位靠“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帝王深知手握重兵的利害和危險。為避免自己重蹈五代十國短命王朝的覆轍,他用一杯慶功酒,半是委婉勸說半是試探恐嚇,就讓跟隨他出生入死的開國功臣們哆哆嗦嗦地交出了手裏的兵權。“杯酒釋兵權”之後,朝廷加強對軍隊的控製。當然,這也是雙刃劍,雖然避免了“藩鎮割據”,但也製約了將領們軍事能力的發揮。宋朝對北方作戰皆是失利,一方麵是皇帝的主導思想問題,另一方麵跟這種製約有很大關係。在發展農業、手工業、開放貿易等方麵製定了一係列政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宋太祖重用文人,一大批大儒學者登上政治舞台。

北宋是不是中國文人最輝煌的時代?這個問題另當別論。然而,做宋朝的文人是幸福的。宋太祖趙匡胤還給子孫留下一條“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遺訓。從某種意義上,透過這項製度,我們會直接感受到一種溫和的治國理念和寬鬆的政治環境,文化興盛,文人活躍。

在北宋傑出的文人中,最著名的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當然還有蘇東坡。他們無疑是北宋的驕傲,也是中國文人的驕傲。他們的共同的特點是:當曆史需要擔當時,他們毫不遲疑地站出來;當國家危難之際,他們毫不遲疑地站出來;當人民遭遇苦難之時,他們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他們不是戰士卻堪當時代先鋒,站在曆史最前沿的風口浪尖上,拯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他們是真正的鬥士。他們中最最可愛的,就是氣質高雅的蘇東坡。

北宋開國以來的外部環境始終是:北邊不穩。北方的遼國控製著東至東海渤海,西至金山,北至克魯倫湖、外興安林,南至山西、河北及甘肅北界,遼國統禦的麵積是北宋的兩倍以上,建國時間比北宋早50多年。唐朝滅亡時,契丹人建契丹國,後改稱遼國。當時的契丹國力強盛,聲名遠揚,至今國外一些古文獻中仍把中國稱作“契丹”。

自唐末以來,契丹頻繁進犯中原。五代十國時期,後晉把北方燕雲16州割於契丹。為了收複燕雲16州,北宋和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一直沒有成功。演義小說《楊家將》說的就是這一段曆史。公元1004年,兩國在澶州停戰和議,約為兄弟之邦,世稱“澶淵之盟”。盟約規定,宋朝每年向遼交納“歲幣”。此後一段時間,北方獲得暫時的安寧。

至宋仁宗時,西北的西夏又多次發動對北宋的大規模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公元1044年,慶曆四年,北宋與西夏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西夏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朝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歲賜”和議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曆史學家們說:這是北宋花錢買來的太平。

在這段相對安穩的時間裏,北宋朝廷注重內部改革與發展。1025年至1027年兩年間,範仲淹兩次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均未被采納。後麵,宋仁宗迫於形勢接受了。範仲淹在《答手詔條陳十事》奏疏中,針對北宋麵臨內憂外困的形勢提出十項改革主張,主要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麵內容。仁宗皇帝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改革,即所謂“慶曆新政”。但改革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多時間,範仲淹被迫離職,變法流產。

1036年,因奸人中傷,47歲的範仲淹被貶為饒州知州。29歲的青年才俊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縣令。

蘇東坡就出生在這個大的曆史背景下。他的具體出生時間是1036年12月19日。應該說他遇上了一個好皇帝,這在後麵可以感覺到。

這一年,影響北宋曆史的另外兩個文學天才,他們在幹什麼呢?

王安石,年方15歲。這位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正跟隨他做小官的父親宦遊南北。或許那個時候,他心裏已經萌發了中國11世紀的偉大改革夢想了。

司馬光,這位著名的史學家、散文家,自小就以“砸缸救友”聞名於世,被譽為遇事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天才兒童。這一年,司馬光剛好17歲,正在家刻苦讀書,準備登科入仕。

16年後,王安石和司馬光這兩位政治明星已經登上北宋的政治舞台。而範仲淹卻去世了。這位北宋第一名臣為我們留下一篇散文佳作《嶽陽樓記》,至今讀來依然令人心馳神往。而他的至理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所蘊含的偉大思想境界和劃時代的精神,意義深遠,激勵了一代代中國文人,已熔鑄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範仲淹去世的時候,蘇東坡和弟弟蘇轍正跟父親蘇洵在老家讀書。範仲淹的文章,少年蘇東坡一定讀過,並且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日後參政的一切為國為民的政治活動,都毫無疑問地受了這一影響。他後來跟老臣相的兒子範純仁共事,還有不錯的交情。

我們把時間推進到公元1066年,西夏又開始在西北邊境挑釁。北宋與遼、西夏的邊境摩擦不斷。

1069年,年輕的神宗皇帝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1069年和1075年,王安石先後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告終。

1085年,哲宗元祐年間,高太後(神宗皇後)攝政,徹底廢除新法,恢複舊製。1093年,高太後駕崩,哲宗親政,重用革新派如章惇、曾布等人,恢複保甲法、免役法、青苗法等新政。停止與西夏談判,多次出兵討伐,迫使西夏乞和。但是,朝廷內部黨爭日益激烈,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曆史研究家們驚奇地發現,北宋的曆史大約就是從這一段時間開始逐漸走向衰亡。

蘇東坡的主要活動時間就集中在這個時間段上。

北宋的衰敗和王安石變法到底有什麼直接關係?

現在還不能這麼做結論。但是,新舊黨之間長期的黨爭消耗了朝廷的執政實力。君子爭原則,小人爭私利。黨爭也毀滅了一批飽學之士和能臣幹才。蘇東坡的一生也無法從這場曠日持久的黨爭中擺脫出來,他是黨爭的勝利者,也是失敗者。但是,他身上最最可貴的是,不依權貴,無論皇帝還是小人,誰都阻擋不了他的思想和行動。他從一個巨儒大學士轉變成務實主義的行動家,他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始終以百姓的安危為要,他被譽為“百姓的朋友”。這一點,在中國曆史上是不多見的。

眉山蘇氏,據說是初唐詩人蘇味道的後裔。

這個蘇味道,青年時代詩文與李嶠起名。他的詠物詩很有些名氣,與杜審言、崔融、李嶠並稱“文章四友”。應該說,他的詩對唐代律詩發展還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他寫的詠長安元宵夜花燈盛況的《正月十五日夜》(又稱《上元》)中“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之句最著名。盛唐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和王維的“白雲回望合”,都受此啟發。

但是,史學家對他頗有微詞。因為他為人圓滑,處事模棱兩可,時稱“蘇模棱”。武則天當政時很受賞識,官至相位。因依附張易之,中宗複位後被貶郿州刺史。倒是貶官後在眉山下留下一支,蘇氏三傑就是其後裔,蘇東坡應該是他的第11世孫。

蘇東坡出生的這20年前後,時局相對比較安定。他父親蘇洵生了兩個出色的兒子,父子三人名列“唐宋八大家”。蘇東坡兄弟讀書一定受了他父親的影響。蘇東坡出生時,蘇老泉已經27歲,才開始發奮讀書,最終贏得至高的文名。

在四川眉山,蘇家有田地,家道小康,有兩個丫環、一個奶媽。關於蘇東坡的祖父蘇序,還有個趣聞:說他住鄉下時,別人存米,他以米換穀,存4000石。有一年鬧饑荒,他開倉放穀,救了許多人,被傳為佳話。

蘇洵考進士並不順利,考了幾次均沒有成功。但是,蘇洵始終追求一種簡樸的文風,反對當時流行的華麗風格,這對蘇東坡影響很深。蘇東坡應考那年,提倡改革文風的歐陽修擔任主考官。蘇東坡寫了一篇行政求簡求寬的原則,歐陽修大為驚喜,他以為是好友曾鞏所寫,他為避嫌把卷子由第一名改為第二名。一夜之間蘇東坡就是全國第一流的學者了。

據說還有個小趣聞:蘇東坡在考卷上有個杜撰,考官不敢質疑,後來問他,他說是自己的杜撰。還說,聖君一定會這麼做的。

後來,歐陽修對同僚說:讀蘇東坡的文章我全身喜極流汗,我應當退隱,讓這個年輕人出人頭地。

歐陽修這句話一出口,全京城都聽到了。

歐陽修後來對自己的兒子說:你記住,30年後隻有蘇東坡,沒有人會提起我。

這件事果然得到驗證。

蘇東坡正準備要做官時,眉山傳來不好的消息,他的母親去世了。蘇東坡和弟弟蘇轍跟隨父親蘇洵,父子三人回家辦理喪事。按照宋朝的禮製,蘇東坡和蘇轍要守喪27個月。

1059年10月,蘇氏父子三人攜一家老小舉家遷往京師。

3年前,他們進京趕考走的是西北陸路。這次他們走水路,他們在嘉州上船,洶湧奔騰的長江像一條巨龍,出昆侖,越岷江,穿莽原,一路呼嘯向東飛奔,穿越險峻雄奇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沿途欣賞三峽壯麗的風景,旅程充滿了快樂、危險和刺激。在瞿塘峽,親眼見到了大如馬、大如象的灩澦堆,目睹了怪石林立、變化莫測的巫山雲雨。船出巫峽,進入秭歸,青年蘇東坡突然想象起大詩人屈原當年走出山村的景象,內心有一種好奇,有一絲神秘在天際間遊曆。

第二年2月,三蘇到達京師,在學術和文章方麵的聲望逐日增高。嘉佑六年,蘇東坡被任命為大理評事,陝西鳳翔府判官。這是他第一次做官,這一年他剛滿25歲。他弟弟蘇轍拒絕商州任職,留下來陪鰥居的老父親。兩兄弟第一次分別,每月通信,互寄一首詩,常常用同一韻腳和詩。

這裏有一首東坡寫給蘇轍的詩,應該是一首佳作,顯示出大師風範。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複計東西。

在鳳翔期間,遇旱災,蘇東坡曾幾次帶百姓上山求雨,有過成功,多數時候以失敗告終,但他並不懊悔。後來,朝廷派來了一個陳太守,是個老軍人,兩人相處的極不融洽。陳太守在官舍建一平台,要蘇東坡寫一篇碑文,東坡借機將他含沙射影貶了一通。兩人分開後,蘇東坡感覺到陳太守其實是個實在人。特別是陳太守因受賄被處死,後來還給他寫了篇墓誌銘。跟他的兒子陳慥變成終身的朋友。

1064年,仁宗皇帝駕崩,英宗即位。

英宗皇帝久聞蘇東坡大名,想提拔他為翰林。老宰相韓琦反對,勸皇帝說,讓他多多曆練一下。1065年2月,蘇東坡到史館任職,能夠經常看到皇家珍藏的圖書、典籍、字畫,他非常高興。5月8日,妻子王弗突然去世,留下6歲的兒子蘇邁。愛妻的早逝讓他非常傷感。

王弗去世的第二年,他父親蘇洵又去世了。蘇東坡和弟弟蘇轍帶著父親蘇洵和他妻子王弗的棺材,由水路回到眉山安葬。

蘇洵曾說,王安石是個狂人,他一旦得勢,天下大亂。此話不幸言中,可見蘇老泉的先見之明和智慧。

1069年,完成守喪的蘇東坡回到京師,就卷入一場空前的新政風暴之中。這場風暴就是著名的王安石變法。這場風暴對宋朝的影響非常之大,遺禍一直延續到宋朝末年。

中國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變法:

第一次發生在公元前3世紀,法家商鞅變法,幾年後隨秦朝滅亡。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時期的桑弘羊變法,被廢止。

第三次發生在公元前1世紀,王莽新政,隨政權被推翻而結束。

第四次就是公元11世紀的北宋王安石變法,也以失敗告終。

這四次新政變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中國思想家在探索人類新的社會製度方麵邁出的重要步伐,也是中國思想家們進行社會改革的重要探索。

王安石是個大學者、大詩人,他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嘉佑五年他來到京師,被視為奇才,詩詞散文,思想新穎,口才絕佳,歐陽修非常喜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