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東坡風度(2 / 3)

他是一個專心思想而不注重外表的人。蘇洵在一篇文章中說他“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麵而談詩書”。從21歲中進士,到46歲這25年時間,他拒絕高位,一直潛心讀書,文章名氣很大,他還築水壩、改革學校等,嚐試著他的新政思想,有不錯的政績。

仁宗皇帝是個很重視文人的好皇帝,當時範仲淹、司馬光、歐陽修、曾公亮這些大學者執掌朝政,王安石一直在靜待時機。王安石到三司任職時,給皇帝寫了一個萬言表,提出了他的財政改革思想,所謂“因天下之力取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仁宗皇帝拿起他的萬言表看了一眼就撇在一邊了。英宗皇帝在位4年,王安石曾被奉召,他辭官不就。好像有什麼預見似的,神宗皇帝一即位,他的機會就來了。

據說早些年,神宗皇帝作太子時,他的秘書韓維經常發表一些政治見解,給他提一些好建議,神宗很高興,韓維說是王安石的主張。大約那個時候,神宗就喜歡上王安石了。神宗皇帝登基後,年方二十,雄心勃勃,一心想幹一番事業,他很快提升了王安石。

1069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新政開始了,司馬光等老臣大加反對,一批老臣離京去職。這段時間,朝廷在西北打了幾仗,有勝有負。

王安石是出了名的“拗相公”,一生以“三不足”聞名士林,“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他的新政提出了9項措施,8年後,變法結束。反對新政的都是重臣元老,有司馬光、韓琦、富弼、歐陽修、蘇東坡、蘇轍,包括他弟弟王安禮、王安國。王安石的支持者少,除了皇帝,就是呂惠卿、李定、章悙這些道德敗壞的小人。呂李二人日後出賣他,王安石就垮台了。

王安石得勢時,20多位老臣、學士被貶官,司馬光辭官回陝西,閉門寫作。歐陽修辭官回到安徽阜陽隱居。蘇東坡義憤填膺。他當時隻有32歲,在史官任職,位卑權微。一年多時間連續給皇帝寫了3封長信,轟動全國。他的第一封信就攻擊“青苗法”。極力反對王安石廢除台諫製度,反對恢複嚴酷殘忍的酷刑。皇帝想聽他的勸告,但王安石的親信造謠說,蘇東坡護送父親靈柩回四川時,濫用政府兵丁、販賣私鹽謀利等等,後查無實據。後來,1071年,蘇東坡被貶到杭州做通判。

11月3日,蘇東坡遊鎮江的金山,訪問了寶覺、圓通兩位高僧,寫下著名詩篇《遊金山寺》: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現在看起來,王安石新政思想太理想了,一些是當時的社會基礎條件不具備,一些是不結合實際、急功近利,更有一些是憑空設想無法實行的。但是,新政中最著名的“青苗法”,現在提起來我們還會聯想到農業銀行和農民貸款。王安石最好的新政可能是“免役法”,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新政被徹底廢除,蘇東坡據理力爭,支持這一政策。

而王安石的妄想狂思想極為瘋狂,他和王莽、希特勒一樣,具有“一個國家、一個信仰、一個領袖”的信念。他寫《三經新義》取代一切經論,是對學術的極大汙蔑。王安石的《字說》非常滑稽,說“波為水之皮”。蘇東坡有一天捉弄他,說照你的說法,“滑”字一定是“水之骨”了。王安石臉色通紅,啞口無言。

新政實施以來,官吏為了完成青苗貸款任務,進行攤派,采取富人替窮人擔保等方式,豐年還不起債,農民負擔沉重,許多人離家逃債。

1073年,“聖山”華山發生土崩,神宗皇帝驚慌失措,搬到另一個宮殿,改吃粗糧,以敬上蒼。之前,神宗皇帝幾次派身邊的人下去了解情況,有的是王安石的追隨者,有的攝於“拗相公”的權威,不敢說實話。神宗皇帝對實際情況一點也不了解。

一個叫鄭俠的“安上門”小吏繪了一張災民圖給皇帝,神宗皇帝震驚了。第二天,王安石就被免職,而呂惠卿等人卻被留下。

1075年,王安石再度為相。直到1076年,他唯一的兒子病死,對他是一個致命打擊。他再也受不了,對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自請罷相。皇帝準他退休,保留了幾個頭銜,不算罷黜。他在南京(金陵)鄉下,經常一個人騎著毛驢喃喃自語,誰也不知道他說些什麼。

蘇東坡的一生都在漂泊。

從1057年中進士,到1071年任杭州通判,這13年間,蘇東坡先後經曆母喪服孝、妻喪、父喪服孝,他實際上隻做了5年官。1065年在鳳翔府任了3年判官,1069年返回京城在史館任職2年。

從1071年開始至他再次回到京城的這15年,可以說是他的人生之旅,宦遊之旅,詩詞之旅。1086年達到最輝煌的時候,位極人臣。之後幾年,被政治風雲顛簸,宦海沉浮。從1091年再次離開京師到去世的這10年時間,幾乎又是他的貶官謫居之旅。我們把蘇東坡1071年至1101年之間30年的“旅行”情況做個統計。可以看出,東坡30年始終在旅行中,他就像北宋政治風暴中的海燕,很少在一個地方超過3年。

1071年,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

1076年,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

1080年,2月謫居黃州;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任登州太守;

1086年,在京城,任翰林學士;

1089年,任杭州太守;

1091年,1月任吏部尚書,8月任潁州太守;

1092年,3月任揚州太守,9月任兵部尚書;

1093年,任定州太守;

1094年,謫居廣東惠州;

1097年,謫居海南儋州;

1100年,6月返回常州;

1101年,7月病逝常州。

從1071年到1083年期間,蘇東坡在一直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職,政績很好,這是他寫詩最活躍的時期,寫了許多優美的詩詞。他就像個天真的孩子,把心中的快樂和憤怒一起表達了出來。他經常跟人不分場合談論政治,直言不諱評論時政。在這一點上,他缺乏弟弟蘇轍的沉穩。蘇轍來看他的時候,多次勸他少說一些,當心禍從口出。實際上,他是禍從詩出。

他的政治諷刺詩最終給他帶來了麻煩,惹了大禍。他在一首詩中,談到保甲製度給人民帶來的痛苦,丈夫被打,妻子兒女也被抓進監獄。日後他被捕,就是這些詩句被人汙蔑是破壞皇帝威信的罪證。

在杭州,蘇東坡度過了人生快樂的時光。天才必定是天才,他“發現”了小詞的文學魅力,就把它推向極致,實現了自己文學和宋朝文學的重大突破,這也是他對中國文學史的一大貢獻。

北宋時期,杭州就是個神奇的都市,被譽為“人間天堂”。蘇東坡把杭州比作第二故鄉。他在一首詩中,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這是詠西湖詩中最好的作品。

水邊灩澦晴偏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

在杭州,蘇東坡完全進入這個城市的日常生活。他常常帶著妻子兒女逛街,乘船遊覽西湖美景。與朋友們一起喝酒吟詩、常有歌姬陪伴。有時候他就去山上,跟和尚聊天。他常常到人煙稀少的深山去閑遊。又一次他獨自一人,脫去衣衫,卸下官吏的尊嚴,躺在石板上小睡,恰巧被一個小和尚看見,見他背上有7顆黑痣,仿佛北鬥七星,可見他是天庭派到人間的神仙。

在他的世界裏,詩意和生活是一致的。他是詩人,不是禁欲的僧人,他熱愛生活。他是哲學家,有自己的善惡判斷標準,不會陷入“魔鬼”手中。他不會拒絕青山綠水,也不會拒絕詩歌、美女和美酒。他是儒家弟子,不是酒徒,不會把時光全部浪費在歌舞美酒上,他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歌伎是娼妓的一種。中國的娼妓製度,最早出現在公元前7世紀,據說是管仲用來鼓舞軍人的。蘇東坡時代,官妓依然存在,一些高級妓女有一身詩歌、音樂才能,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幾百年來,歌舞傳統均在歌伎手中流傳。範仲淹、司馬光、歐陽修,包括民族英雄嶽飛,都寫過或提到過歌伎。

300年前,李白杜甫才氣煥發,他們的絕句和律詩成為世人爭相模仿的固定格式。300年來,唐詩的主題已經被用濫,語法往往重複前人的詩句,急需要推陳出新。歌伎們推廣的小詞,從律詩的呆板沉悶中解脫出來,語法煥然一新,語言接近白話,通俗易懂,很受歡迎。這種小詞,透過蘇東坡、黃庭堅、秦觀、周邦彥、以及後來的陸遊、李清照、辛棄疾等詩人的才氣,已經變成宋朝的代表文學。

蘇東坡一生參加了無數的歌伎宴會,也在歌伎的披肩和香扇上寫下過許多優美的抒情小詞。並且,他把這種小詞的形式和韻律進行拓展,從小情小調中擺脫出來,轉變成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懷的文學體裁,他也就把宋詞發展到了極致。最好的作品是《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關於蘇東坡與歌伎流傳的故事很多,也很有趣。但蘇東坡在杭州沒有和任何歌伎有風流韻事。他曾經給歌伎周韶除過籍。還有日後嫁給他的王朝雲,當時隻有12歲。

杭州縱然有天堂般的幸福,但蘇東坡畢竟是蘇東坡,他寫了大量的詠景詩和抒情感懷詩,也有不少含淚的作品。沒有人知道在他酒宴喧嘩嬉笑的外表中隱藏著的不安、沮喪,甚至恐怖。沒有人比蘇東坡更深刻地表達民間的疾苦。離開京師到達這裏,他對局勢的關注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對政事的發展傾向感到不安,甚至恐懼,他的悲哀和傷痛比別人更深更沉。他在一首詩中把權貴比作夜梟,後來也成為政敵誹謗他誣蔑朝廷的證據。

這個時候,歐陽修和韓琦已逝,司馬光潛心著作,富弼和範鎮辭官歸隱,蘇轍明哲保身。

杭州任職3年後,他調任密州。與杭州相比,密州土地貧瘠,農民交不起朝廷的稅,逃荒的人把奄奄一息的小孩丟棄路邊,蘇東坡救了30多個棄兒。這是他最沮喪的時期,詩人最悲憤的時候也是寫出最好作品的時候。這個時候,他越來越向往陶淵明了,他寫的《西齋》幾乎跟陶淵明的詩一模一樣。

一個明月之夜,想起未能相見的弟弟,他心情激動,難以釋懷,寫出了中國文學史上最好的中秋詩詞《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詞前有一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首詞,他描寫兄弟情誼,卻超越一己之私,從手足真情上升為對人間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擴大為對普天下人的良好祝願。這就是蘇東坡的情感、思想和境界。

就連蘇東坡這樣世所罕見的天才,生命也是從40歲開始的。

1076年,他任職徐州,突然找到了自己。這一年,他剛好40歲。他忙著做事,修水利、建築、和公共事務,建樹頗多。在杭州作通判時,他沒有機會做。密州太窮,沒有發揮才能的條件。

他剛上任,徐州就發大水,蘇東坡舍身救城,親臨一線指揮,有錢人紛紛出城,他在城門擋駕,求他們別走,怕引起驚慌和暴亂。情勢危急時,他冒著殺頭的風險到軍營請禁軍幫忙加高城牆。洪水圍城45天之後,黃河回歸故道,洪水退去,城市得到保全,人民歡喜若狂,皇帝下詔表彰他。他又上表,進一步加固城牆防洪設施抵抗天災,獲得款項立即實施。他在這座城牆上建了一座10米高的樓台,名叫“黃樓”。在這個古老的文化裏,黃色代表土。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黃樓”就變成抗水力量的象征。

蘇東坡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可在石碑上。後來他遭放逐,徐州太守將石碑丟入附近壕溝裏。10年後,皇家收集他的手稿,另一位太守苗仲先叫人把石碑挖出來,拓了幾千份拓本。他突然想起,蘇碑的禁令還沒解除,遂叫人把碑砸毀,拓本的價值不斷上升,苗太守大賺一筆。

蘇東坡現在是全國公認的第一大學者,許多人以投到他門下為榮。在淮陽他結識了張耒,在杭州結識了晁補之,現在又收下了秦觀。黃庭堅是他後來結識的,但在“蘇門四學士”中,黃庭堅年齡居長,詩詞也最佳,時人把“蘇黃”並列,但黃庭堅始終以蘇東坡門下自居。

現在,蘇東坡的聲望如日中天。王安石門下的李定等這些三流小人大權在握,他們始終將蘇東坡作為政敵,想方設法阻止他入京。蘇東坡一直寫詩描寫百姓的疾苦,多次上奏反映時局情況,皇帝每次閱讀,都公開讚美他,他們膽戰心驚,也恨之入骨。

還是詩惹的禍。有個禦史拿蘇東坡描寫農民貸款的詩句說事,政敵們甚至翻出他的4本詩集,斷章取義,說他諷刺政府,該殺。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李定派人去湖州革蘇東坡的官職。神宗皇帝不想殺他,不過既然案情已經提出,就讓禦史們仔細調查。蘇東坡的好朋友王詵駙馬得到消息,立即找到蘇轍,蘇轍派信差通知東坡。蘇東坡起初並不知道事情有多嚴重。

據說官差押他走時,全家人都哭了,蘇東坡笑著對家人說了一個故事:

真宗時代,皇帝四下尋找隱居的大學士,有人推薦了楊樸。楊樸不願進京,卻被押到朝中見皇帝。

皇帝說,聽說你會寫詩?

楊樸說,我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