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8世紀中葉,一位身披征衣的詩人站在赤亭烽上。
時間應該是公元751年秋天的一個下午。天邊暮色漸起,涼風習習,落日夕光灑在城堡上,城下發紅的土地和東邊廣闊的綠洲,在血色霞光的映襯下燦爛而壯麗。詩人仰望著浩大的天空,激情滿懷,思緒萬千。
這位詩人是誰?赤亭在什麼位置?
還是先從時間說起吧。
公元8世紀中葉,那是唐朝,確切地說是唐朝中葉。那是個非凡的時代。唐朝,這個公元618年建國,907年滅亡,統治中國近3個世紀的王朝,是5000年中華人文曆史上一個鼎盛時期,是一個輝煌的朝代,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中心之一。西方學者稱之為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唐朝之所以偉大,原因是多方麵的。而核心問題隻有一個,那就是燦爛的唐文化。唐朝建立後實行了“改革開放”,唐朝也是中國曆史上最為開發的一個時代。打開中國曆史,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個封建王朝的開放令人吃驚,相對於之前的朝代,唐朝實行了比較開放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政策。大量的中國絲綢和瓷器出口到國外,世界各地的珠寶、香料和駿馬流進長安,可以說是黃金白銀滾滾而來。除了佛教和道教文化,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也在長安城並存,來自西亞、中亞、歐洲的商人在長安自由貿易,中西方文化交流薈萃。在推進唐朝發展的過程中,有幾個出色的人物,唐太宗李世民、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魏征、狄仁傑、張九齡。前三個是乾坤人物,是三個代表性的皇帝。後三個是當時輔佐朝政的軸心人物,是代表性的能臣。他們,代表了那個時代最傑出的統治能力和治國才能。“貞觀之治”後,大唐步入昌盛。
唐朝最強盛時疆域遼闊:東至朝鮮北部,西至中亞鹹海,南麵到越南北部,北至蒙古高原的北部。為了加強管理,唐帝國設立了著名的六大都護府:安西都護府(今新疆庫車)、安北都護府(蒙古國杭愛山東部)、安東都護府(今朝鮮平壤附近)、安南都護府(越南河內附近)、單於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管理著一百多個附屬國。
唐朝的繁盛有三個巔峰:貞觀時期、武周時期、開元時期,有一組數據為證。唐太宗貞觀時期,全國戶口不到400萬戶,應是初潮;武則天當政時期,全國戶口超過600萬戶,步入中興;唐玄宗開元時期,全國戶口超過900萬戶,進入繁盛。
那時候的大唐如日中天,那是唐朝中的唐朝,是真正的盛唐,史稱“開元盛世”。時間在公元713年至741年。最能形象概括開元盛世的是杜甫的《憶昔》之二: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
說到開元盛世,還不能不重新提到武則天。這個緋聞較多名聲不大好的女皇,治國方麵卻是位天才。她的稱帝,史冊多有微詞,其實這是曆史給了中國女性一次展示治國才華的機遇。她庸懦的丈夫、唐高宗李治死後,她相繼廢除自己的兩個兒子,中宗李顯和睿宗李旦,冒天下之大不韙坐到了九五之尊的皇帝寶座上,做起了女皇,實現了中國自進入父權社會以來女人對世界發出的最強勁的聲音。無論如何,國家需要振興,她站出來了。其實早在高宗後期,她已經執掌朝政了,她廢除兩個兒子的皇位易如反掌。在她執政尤其稱帝的那段時間,可以說,功大於過。她重人才、重農業,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史稱“貞觀遺風”。國力提升又推動了文化藝術的提升,文化顯示了其巨大的魅力。
有一件事足以顯示這位女皇的大氣。就在她剛稱帝時發生了一起叛亂,“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寫了一篇《討武瞾檄》,措辭犀利,罵了女皇三代祖宗。令人奇怪的是,這個驕傲的女皇,居然沒有生氣。她一邊極力讚歎駱賓王精絕的文采,一邊歎息說:這樣有才能的人沒能選進朝廷為官,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失職啊!
武則天派人前去勸降。不成。後來又免去駱賓王的死罪。
但駱賓王最終還是死了,沒有人知道他的真實死因。而史料上說,武則天確實免了他的死罪。從這一點上,至少說明兩個問題:一是詩歌辭賦的魅力;二是武則天是愛才的。
這是初唐,是大唐王朝走向繁盛的關鍵時期,詩人一出手就震驚了皇帝,震驚了泱泱大唐,也震驚了我們的曆史。這可能也是一個信號,一個文化的信號,一個曆史的信號。
這個信號到底是什麼呢?
二
駱賓王死於公元7世紀末。
駱賓王死後10多年,時間就踏進了8世紀。僅僅過了5年,女皇武則天就死了,中宗複位,恢複了李唐王朝。
閱讀曆史我們很驚奇的發現,女皇武則天生活的那段時期,也是唐朝文化非常了不起的時間段,一大批傑出詩人,或成長在那個時代,或出生在那個時代,比如,駱賓王、王勃、陳子昂、賀知章、張九齡、王之渙、孟浩然、李欣、王昌齡、王維、李白、崔顥、高適等等,他們幾乎占了唐詩的多半天空。難道有什麼曆史機緣巧合嗎?中國出了第一女皇,中國進入盛世,詩歌進入鼎盛,文化藝術進入繁榮。
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大唐已發展了近百年。這一時期,大唐的政治經濟正處鼎盛,而衰敗的跡象從開元末年已慢慢浮現。而大唐王朝依然富麗堂皇,依然物華天寶。詩歌在這一時期空前繁盛,李白、王維、高適、杜甫等一大批大師級詩人,他們像璀璨的星鬥,裝點了大唐的天空。也可以說,唐詩再一次擦亮了中華文明的眼睛,也照亮了我們的曆史。也使這個正在走下坡路的朝代,在曆史的天空裏又延續了一段亮光。
在這群燦爛星光裏,最明亮的,自然是李白和杜甫。詩仙李白,不用多說。杜甫的遭遇特別值得一說。杜甫生前詩名不是很盛,沒有李白那麼出色。元稹在杜甫的墓誌銘中給予他的詩歌以空前高度的評價,認為杜甫詩歌的藝術成就超過了李白,是一位集大成的詩人。詩人張籍喜愛杜詩達到癡迷程度,竟然把杜詩抄本燒灰服下,希望這樣能夠使自己寫出好詩。晚唐詩人韋莊,也是杜甫的崇拜者,在成都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舊址重修草堂,以此表達對大詩人的景仰。而對於杜甫的定位,直到200年後的宋朝才得以確定。
詩聖。他的地位一旦確定,就和詩仙比肩。1000多年來,他們的地位無人能夠撼動。
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我們民族文化曆史長河裏兩顆耀眼的星座,凝結著華夏古老文化的靈魂,撫慰著我們的心靈。
這就是唐詩,這就是詩人,這就是大唐。
當然,除李杜之外還有許多傑出詩人,比如孟浩然、王維,並稱“孟王”。還有岑參,與高適並稱“高岑”,是著名的邊塞詩人。
三
邊塞詩是大唐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
唐朝邊塞詩從初唐興起,到盛唐達到鼎盛,中唐之後就沒有什麼大的氣象了。
唐朝邊塞詩的產生,與唐帝國的性格有關,與他的雄心和血氣有關。
唐王朝的締造者身體裏流淌著北方遊牧民族的血。據說唐太祖李淵也是涼武昭王李暠之後,李暠是李陵之後,李廣的16世孫。李淵和李世民父子的母親都是鮮卑人。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鮮卑貴族獨孤信之女。這個獨孤信很有名,史稱他“美容儀,善騎射”,是西魏、北周名將,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隋、唐的皇後,人稱三朝國丈。
是不是因為他們身上流著鮮卑人的血就好戰呢?或者說,他們跟鮮卑人一樣喜歡遊獵、尚武呢?
無法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唐帝國是好戰的,最初是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後來是抵抗入侵,再後來就是開疆拓土了。據有關資料,僅唐玄宗天寶前10年,唐帝國四處開戰,10年時間裏打了25仗,就是一證。
李白、杜甫們寫了許多厭戰之詩,比如李白的《戰城南》,杜甫的《兵車行》。即便他們是中國曆史上的詩仙詩聖,也無法阻止戰爭。戰爭在繼續,隨著戰爭的紛亂,國家的實力卻在削弱,這是詩人們無能為力的事情。
初唐時,駱賓王、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詩人的邊塞詩,內容主要以描寫邊塞風光、建功立業的抱負、戍邊將士的艱苦生活及思鄉情思,格調高亢。到了盛唐,邊塞詩創作進入鼎盛,形成了以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為基調的邊塞詩美學風格,湧現出了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王翰、王之渙、崔顥等一批著名的邊塞詩人。邊塞詩已成為唐詩中一股中-堅力量,像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都有許多邊塞題材的詩作。
盛唐邊塞詩是唐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是盛唐氣勢和性格的反映。
事實上在盛唐時期,有一些詩人根本就沒有到過邊關,他們的詩是想象之景,或者借用別人詩中之境。比如王昌齡那首膾炙人口的《出塞》之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還有《從軍行》之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翰出身富貴之家,性格豪放,倜儻不羈,入仕後因經常豪飲被貶。他的詩才得到宰相張說的賞識,與張九齡、賀知章多有來往。王翰雖然沒有出塞,但在邊疆附近做過官,他的名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既表現了詩人的豪氣,也表現了戰爭的殘酷,征人的悲壯,透出一股濃濃的悲涼。
《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還有王之渙,他也是個沒有出過塞外的邊塞詩人。
據說王之渙出生在山西望族之家,父親是個小官宦。他自幼喜歡遊俠,這一點跟李白很像。做衡水縣主簿時,縣令欣賞他的一身才氣,就將小女兒許配給他。然而他卻才高氣盛,不願為了這樣的小職位而折腰,遭人誣陷,憤然辭官,在家過了15年閑散生活。他常與王昌齡、高適、崔國輔等詩人交遊。後來任文安縣尉,忠於職守,以公平著稱,很受百姓稱道。他的《涼州詞》也受到古今稱道。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真正出過塞,或者從過軍的,是王維、高適,還有岑參。
王維可謂天才,精通音樂繪畫,15歲就出名了,受到京城王宮貴族子弟的追捧。他的山水田園詩和山水畫對後世影響很大。蘇東坡稱其“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他信佛,還有一個“詩佛”的美譽,而詩歌的思想卻無法與李杜同日而語。他曾經出過塞,寫下著名的邊塞詩《使至塞上》和《觀獵》。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裏暮雲平。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直是邊疆的代名詞,是邊塞詩的代表。
高適生於公元700年,比李白長一歲。他性格狂放不羈,卻是有政治頭腦和才幹的,在唐朝詩人中,他是政治上最成功的一位。
高適早年生活困頓,好遊俠,20歲時在長安,過著“彈棋擊築白日晚,縱酒高歌楊柳春”的放浪生活。後來在宋州,也是“酒肆或淹留,漁潭屢棲泊”,過著所謂的“混跡漁樵”的落拓浪遊生活。他與李白、杜甫交往過,杜甫在《送高三十五書記十五韻》中,稱他“高生跨鞍馬,有似幽並兒”。他46歲時中第,任封丘尉。在唐朝的郡縣官中,官職依次是:縣令、縣丞、主簿、縣尉。麵對這樣一個小位置,高適很不以為然,3年後就棄官了。後來到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當掌書記,也就是秘書。安史之亂發生後,哥舒翰兵敗,高適單人匹馬突出重圍,向唐玄宗報告了潼關戰況,得到唐玄宗的欣賞。後來他又隨唐玄宗避難四川,任諫議大夫。至德元年,年過半百的高適走向人生輝煌,成為一方大員。他先後兼禦史大夫、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代宗即位後,他又被召回朝中,吏部侍郎、刑部侍郎,進封渤海縣侯。
令人難解的是,高適的主要作品卻是第一次出塞前後,在梁宋一帶流浪時創作的。那時他在薊北一帶漫遊,一心想從軍卻沒能如願。到了晚年,他的官越做越大,作品卻比前期遜色了。他最著名的邊塞詩是:《營州歌》和《燕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