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哥舒翰兵敗後,高適一個人騎馬幾百裏逃回來,向唐玄宗報告潼關前線的消息,玄宗很高興,任命他做禦史。到四川後,高適又被提升為諫議大夫。玄宗以諸王分郡時,高適不讚同,玄宗沒聽他的。永王在江東起兵後,高適說永王必敗,玄宗很吃驚,又提他為禦史大夫、淮南節度使。
安祿山進京時,沒來的及逃走的王維被賊兵抓住,王維服藥裝病,被拘在菩提寺裏,後來押送洛陽。這位一生信佛被譽為“詩佛”的王維確有善緣,他聽說玄宗到了四川,傷心至極,作了一首《凝碧詩》:“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
此詩很快傳到唐肅宗的耳朵裏,肅宗很高興,誇獎王維是忠臣。後來處理這批曾給安祿山任過偽職的官員時,唐肅宗寬恕了他,降為太子中庶人。此時王維已58歲了,算是保住了晚節。杜甫還給王維贈了一首詩《奉贈王中允維》:
中允聲名久,如今契闊深。共傳收庾信,不比得陳琳。
一病緣明主,三年獨此心。窮愁應有作,試誦白頭吟。
這年秋天,杜甫恩準回家探親,他一路步行,從鳳翔北行到邠州,在李嗣業將軍處借了一匹馬。沿途都是戰亂後的淒慘狀和浩劫後的悲涼景象,他作《羌村三首》,長篇紀實史詩《北征》。
杜甫對皇帝的忠心不容置疑,他確實想為君分憂為國出力,他曾經給肅宗皇帝寫過詩,上過奏章,提過建議,肅宗好像對他始終沒好感。
至德二年,剛被升為光祿大夫的房琯再次被貶,杜甫也被外放為華州司功,官階七品下,實際上是明升暗降。
十六
安史之亂,詩仙不仙;安史之亂,詩聖不聖。
安史之亂幾乎毀了李白,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成全了杜甫。
李白青年時代就詩名遠揚,詩名及詩作令杜甫望洋興歎。杜甫屬大器晚成。戰亂後他攜家人逃難,從西北到西南,經曆了切身之痛。這時候,杜甫的詩歌深沉而厚重,在史學和社會價值方麵超過了李白。杜甫晚年,詩風越發銳不可當。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冬末,杜甫出差到洛陽,辦完公事後又去探望自家的莊園,長年無人照看,遍地荒草,一片淒涼景象。
戰亂還在繼續著。安史之亂之所以長時間不能平定,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權下降,各地軍隊對朝廷的指揮調度行動緩慢。杜甫曾私下設想,平叛軍隊應該由郭子儀統帥是有道理的。但是,唐肅宗不是一個英名的君主,也做不出那麼英名的決策。
在返回華州途中,杜甫目睹了戰亂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創作了《三吏》、《三別》,成為中國古典詩歌史不朽的傑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新安吏》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暮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潼關吏》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餘。
借問潼關吏:修關還備胡?要我下馬行,為我指山隅:
連雲列戰格,飛鳥不能逾。胡來但自守,豈複憂西都。
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新婚別》
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
結發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
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
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
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迕,與君永相望!
《無家別》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淒。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蕩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垂老別》
四郊未寧靜,垂老不得安。子孫陣亡盡,焉用身獨完!
投杖出門去,同行為辛酸。幸有牙齒存,所悲骨髓幹。
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
孰知是死別,且複傷其寒。此去必不歸,還聞勸加餐。
土門壁甚堅,杏園度亦難。勢異鄴城下,縱死時猶寬。
人生有離合,豈擇衰盛端!憶昔少壯日,遲回竟長歎。
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屍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鄉為樂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杜甫回到華州,每天埋首處理案頭事務,倦怠而乏味。
第二年春旱,農田幾乎絕產,人們望著天空絕望地歎息,以國計民生為己任的杜甫作《夏日歎》和《夏夜歎》姊妹篇,表達了內心深處的悲涼。杜甫的心情糟透了,他已經厭倦了這份工作,他與州官關係也不融洽,官場生活毫無興趣,生活壓力大,市場上米價飛升,一種危機和絕望讓他窒息。
初秋的一天,他突然想起掛印而去的陶淵明,腦子裏一個閃念,他終於下定決心棄官而去。
現在,47歲的杜甫已滿頭灰白,一臉疲憊,憔悴不堪,他帶著妻子兒女離開長安西行,踏上漂泊之路。在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裏,為衣食所迫,他三次搬遷,所謂真正的漂泊了。
從長安出來後,他先到秦州,想在秦州避災隱居。可是,一旦真的開始了耕讀田畝的生活,他心中掛念的還是朝廷,還是家國天下事。他一個人坐在園子裏讀著書,眼前出現的都是戰亂的淒涼景象。幾十年來的人生經曆讓他失望,幾乎絕望。這時候,他想到了諸葛亮、龐德、陶淵明、謝靈運等人,內心充滿了矛盾,作《遣興雜詩二十首》,滿篇都是悲涼愁緒。
事實上,杜甫一家在秦州過的很不如意,他們躲過了關中的饑餓,又落入西北的荒涼,更重要的是孤單和寂寞。杜甫一生的誌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樣的宏偉抱負無法實現,他的那種孤獨和寂寞非常人能夠理解的。孤寂中的杜甫連連夢到李白,已經好久沒有了兄長的消息。
長期以來,杜甫始終將李白看作兄長似的朋友。長久沒有朋友的消息了,大約他也聽說了李白被關進大獄,或流放夜郎,但不確切。他對李白的擔憂和想念無法言表,隨作《夢李白》二首。
杜甫在夢中與李白生離死別的情景令人感動。
這就是詩仙與詩聖的分別,世界上最特殊的離別。
《夢李白二首·之一》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夢李白二首·之二》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雲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後來,杜甫想起弟弟作《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思念弟弟之後,他又想起李白。李白的流放跟屈原的命運相似,那就投書汨羅江吧,遂作《天末懷李白》,訴衷腸,寄詩魂。
11年後杜甫病故於湘,葬在汨羅江畔。詩的最後一句,“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是不是讖語?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後來聽到了李白的確切消息,非常高興,作《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誌,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鵬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元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議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這首詩是杜甫對李白詩歌的全麵評價,也是在替李白辯誣。從前四句:“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可以看出,杜甫太相信李白了,李白肯定是被冤的,他絕對沒有叛逆之事。在詩的結尾,透露出杜甫依然十分關注朝廷的動向,了解社會動態。
杜甫一家在秦州衣食窘迫,生活艱難,朋友來信邀請他去同穀,他攜家前往,一路上靠挖山藥、掏山崖上的蜂蜜充饑。一家人顛簸幾日饑腸轆轆剛到同穀,情況並不比秦州好多少,沒有食物,饑餓難耐,杜甫領著一家人上山尋橡樹栗子吃。這東西原本不能吃,但是實在沒有吃的,隻有它了。杜甫作《乾元中寓居同穀縣作歌七首》,記錄了當時的生活狀況。多年來,杜甫始終沒有擺脫貧困和饑餓,難道真的沒有活路了嗎?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離開。去成都。
對,就去成都。玄宗皇帝在那裏,朋友在那裏。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2月1日,杜甫騎一匹瘦弱的老馬,雇了一輛車,在凜冽的寒風中舉家南遷,同行的還有他弟弟杜占一家。同穀到成都1000多裏,李白的《蜀道難》中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對杜甫一家來講,無異於登天了。好在經過20多天的跋涉,終於走出了饑餓,走出了災荒,開始了新生活。
十八
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很慘淡。
杜甫一家到達成都,在郊外浣花溪寺安頓下來。大約是高適的安排。此時高適在彭州任刺史。高適前來看望,作《贈杜二拾遺》一詩。杜甫回贈一首《酬高使君相贈》。後來,在表弟王司馬的資助下,在浣花溪邊築一座草堂。
草堂築好後,杜甫一家的生活安定下來。在朋友們的幫助下,栽種了桃樹李樹鬆樹和一片竹子。杜甫在家種草藥,自稱野老。可是,他始終不是個有閑情、耐得住寂寞的人。生活安定了,空閑多了,他又開始憂國憂君了,他心裏始終牽掛著中原大地,關注著平叛戰爭,惦記著朝廷的安危。
遣興也罷,遣愁也罷,都是一種排遣,一種對心中積鬱的宣泄,一種放懷。他確實放不下心中的家國天下啊。
在高適等人的照顧下,杜甫一家在成都頭兩年的生活過的還是不錯的。
杜甫也寫了許多相對輕鬆快慰的詩歌,拜謁武侯祠,作《蜀相》這首穿越千古感人至深的作品。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是杜甫最崇拜的人,也可以說是他的政治偶像。杜甫一生都想做稷和契,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出師未捷身先死的諸葛亮死時才54歲。他現在也已經50歲了,“五十知天命”。諸葛亮壯誌未酬,他自己也是壯誌難酬,他悲歎英雄,也是悲歎他自己。
這一段時間,杜甫與高適詩來詩往,倒也盡興。春夏之際,他連續作了許多首春日春色春景的詩,被譽為古今描寫春天的聖手,他的《春夜喜雨》確屬佳作。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一個“潛”和“細”字,將1000多年前是那場春雨悄悄灑進我們的神思。
在他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中,有“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之句,表達出杜甫一生對詩的追求和態度。
這年,他還寫了一首不朽的七言絕句,《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
黃四娘家花滿溪,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杜甫晚年始終無法擺脫貧困的羈絆。
在成都3年來,他沒有官職也沒有俸祿銀子,一家人的衣食用行,帶來的那點微薄的積蓄已經見底,生活已捉襟見肘了。杜甫經常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發愁,多虧高適等朋友的周濟。可是,朋友的援手隻能解一饑,而不能解百飽。入秋以後,杜甫家的米缸又空了,孩子們餓的號哭不止,50歲的杜甫無可奈何,內心痛苦無語言表,作《百憂集行》紀實,最後四句:“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句句淒涼,痛徹心肝,催人淚下。
更可氣的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一場大風吹光了草堂上的茅草,老杜甫叫苦不止,遂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
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在那種淒涼的境地裏,詩人拋開個人遭際和厄運,幻想有高樓大廈千萬間,讓天下寒士開開心心,表現出了中國詩人內心最博大的情懷和偉大的精神境界。
這也是杜詩之所以感人至深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的一個重要原因。
突然接到老朋友張叔卿的來信,杜甫又想起李白。
那年他在齊魯漫遊,張叔卿和李白都在徂徠山隱居。歲月匆匆而過,一晃就是20多年,大家都已經是白頭人了。而杜甫呢,在成都的生活窘迫不堪,此時他卻是擔憂流落他鄉的李白。
李白的消息一點也沒有。唉,杜甫深深地歎了口氣。
杜甫對李白寄情一生,他不知道李白現在的情況,越是不知道越是擔心,又寫了一首《不見》:
不見李生久,佯狂殊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寫此詩時,李白已經被赦,在江夏盤桓,或者在當塗李陽冰處養病。這些情況杜甫並不清楚。他現在成都草堂,離李白蜀中故鄉江油很近,他多麼希望李白快些回來團聚啊。
十九
詩仙李白死的很淒涼。
安史之亂確實是一股亂匪,安祿山是胡人,史思明是突厥人,兩人貌合神離,各打算盤。叛亂暴發兩年後,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自立為帝,兩年後,即上元二年元月,史思明將安慶緒賜死,自稱大聖周王。再兩年後,史思明又被自己兒子史朝義的部將所殺,史朝義自稱大燕皇帝。叛軍的內訌極大地削弱了自己的實力,加速了自身的滅亡。也就是從這時候起,平叛戰爭開始逆轉,唐軍節節勝利。
安史之亂以來,西北的吐蕃、黨項人乘機犯邊搶掠。梓州刺史段子璋突然起兵造反,朝廷派崔光遠和高適合兵攻剿,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才平息。杜甫的朋友嚴挺之的兒子嚴武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兼成都尹。嚴武也是個愛詩之人,常來草堂拜訪,對杜甫一家的生活頗為照顧。兩人常有詩歌往來,一贈一答,非常親密。
公元762年是唐朝曆史上極重要的一年,安史之亂尚未平息,兩個皇帝先後駕崩,一個是太上皇李隆基,另一個自然是唐肅宗了。這個唐肅宗,可以說是受命於危難之際,也可以說是叛賊安祿山把他扶上帝位的。他在位6年,平叛6年,打了6年的仗,沒有最終的結果,沒有過上好日子,能力不能跟他老子唐明皇比,功勞不能跟他老子比,享樂也不能跟他老子比。就在唐明皇死去的同一個月裏,他也跟著他的風流老子一同走了,影響中國曆史偉大的盛唐時代結束了。中國曆史進入了漫長而平庸的中唐時代。
唐肅宗死後,他的長子李豫即位,即唐代宗,改元寶應元年。
唐代宗搜羅賢人,任命李白為左拾遺。可是命令剛下達不久,李白因胸穿孔病發,在當塗縣令李冰陽家去世。他臨死前將自己的詩稿交給李冰陽,作一首《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李白之死有幾種傳說:有說李白飲酒過度醉死;有說李白醉酒後撈月溺水而死,倒是符合詩仙的性格;有說李白最後病死了。
一句話,大詩人李白死的淒涼。
二十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用李白自己的詩句來比喻李白的詩最恰當不過了。也很像他這個人。
李白的詩,澄澈、明淨、朗朗然,一塵不染,正如他的人格,坦率瀟灑。
看看他寫給布衣之交的朋友汪倫的這首流傳千古的《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李白的文化是混成的,自小受到西域遊牧文化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受到蜀地道教文化和羌族文化的影響,讀百家之書,交奇人異士,儒釋道、神仙學都有接觸,他還有煉丹、隱居、追求仙境的經曆。而他一生衷情的,是道學,從青年時期就迷上了,20歲上岷山跟嚴武子學道,在江陵見到天台道長司馬承禎,在隨州拜見著名道士趙紫陽,後來得到道士吳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見到唐玄宗。最後,他幹脆在山東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籙,成為真正的道士,成為真正的仙風道骨。他的一生都與道學有緣,這大約就是他的詩歌中飄逸的一種獨特的仙氣,令後輩學者望塵莫及。
李白很自負,即便是在最落魄的時候,他也沒有失去對自己卓越才能的高度自負。他的自負是因為他的真。李白的痛苦是一種超人的痛苦,是一種永久的痛苦,這種痛苦是任何時代都無法擺脫的,是那種“與爾共銷萬古愁”的痛苦。
李白是否殺過人?沒有曆史記錄。置於“十步殺一人,千裏不留行”,那隻是詩句,他曾在長安街頭和市井混混打架鬥狠倒是真的。而他的詩中,“殺”字用的實在太多。《白馬行》中“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遊遨”。《贈從兄襄陽少府皓》中“托身白刃裏,殺人紅塵中”。
而李白身上確有一種野性,也可以說是生命力,就像是我們這個民族少年時期的那種活脫的生氣,也是盛唐這個中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特有的那股精氣神。
李白還有一股高傲之氣,“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試想一想,對於唐玄宗時代的李林甫、楊國忠,唐肅宗時代的李輔國這樣的奸臣宰相,我們的詩仙李白如何能向他們卑躬屈膝呢?
李白一生非常喜歡讀書,青年時代熟讀前人的優秀作品,曾模仿《文選》作詩作賦幾百篇。他在宮廷裏不忘讀書,就是在潯陽大獄裏也手不釋卷,在《送張秀才謁高中丞》序中寫道:“餘時係潯陽獄中,正讀《留侯傳》。”他經常吟誦謝靈運、謝眺、陸機、謝尚、袁宏等詩人的詩句。
李白善於向民歌學習,他漫遊荊州時作的仿樂府詩《荊州歌》:“白帝城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繅絲憶君頭緒多,撥穀飛鳴奈妾何?”後人評價很高。
他積極向魏晉詩人學習,他最羨慕的是魏晉人的風流。在魏晉南北朝詩人中,他最佩服大謝小謝,謝靈運和謝眺,尤其是謝眺。
《夢遊天姥吟留別》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岩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這是他對謝靈運的懷想。
李白一生最服膺的詩人是謝眺,他讀謝眺的詩最多,走訪謝眺的足跡最多,詩句中引用或者提到謝眺的也最多。他在《遊敬亭寄崔侍禦》中說:“我家敬亭下,輯屐謝公作,想去數百年,風期宛如昨。”在《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中有:“三山懷謝眺,水澹望長安。”在《送儲邑之武昌》中他又說:“諾謂楚人重,詩傳謝眺清。”後來,他幹脆直接寫給謝眺,如《秋登宣城謝眺北樓》:“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還有《謝公亭》:“謝亭離別處,風景每生愁,……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在《秋夜板橋浦泛月獨酌謝眺》中有:“玄暉難再得,灑酒氣填膺。”
李白在《宣州謝眺樓錢別校書叔雲》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之句,是他對謝眺詩歌最恰當的評價,對後人很有啟發和影響。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杜甫對謝靈運和謝眺也是推崇備至,他在《解悶十二首》中說:“孰知二謝將能事,頗學陰何苦用心。”為了實現他自己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不但把謝靈運和謝眺的詩句讀得爛熟,還要學陰鏗和何遜的刻苦用心。
李杜的交情很深,但不一定對等,這非常正常。杜甫很了解李白,很關心他,也很崇敬他。李白對杜甫很關心,但談不上很喜歡,他肯定不甘心杜甫那樣的性格和生活。拿後人的眼光來看,杜甫的精神世界裏可以包容李白,但李白的精神世界裏卻包容不了杜甫,也不盡然。
李白一生不讚成屈原、阮籍、陶淵明。他常以張儀自況,喜歡謝安,最佩服的政治人物是魯仲連。魯仲連為趙國立下大功,平原君要賞他,他堅決不受。燕軍守聊城,田單攻不下來,魯仲連寫了一封信射入城中,這封信感動了燕軍,聊城就攻下了。田單要給魯仲連官做,魯仲連拒絕,逃到海上。
謝安確實比魯仲連過的瀟灑,但缺乏魯仲連的那種豪氣。謝安把權勢看的很淡,魯仲連呢,讓權勢者折服。謝安最後是病死的,魯仲連到了海上,沒有下文,這正是李白求仙求道追求的那一種境界。
二十一
一代詩聖悲慘離世。
寶應二年夏天,在嚴武表奏下,杜甫成為其幕下參謀和檢校工部員外郎,官階六品下,或略高些。杜甫離開草堂,到成都府尹嚴武幕府上班。
隱居時想出來做官,真正做官了又想自由的隱居生活。上班沒多長時間,杜甫辭官回家,打算南下之事。
杜甫為什麼要南下?
大約與他的為人處事有關。杜甫在蜀地這些年,因酒後與朋友失和的事情發生過幾次。這次在嚴武身邊,杜甫常和一些青年官員發生爭執,心情不好。後來發生了更嚴重的情況,他酒後失言頂撞了嚴武,給兩人的關係蒙上一層陰影。據說多虧嚴武的母親搭救,才逃過嚴武的殺手。
早些年,杜甫對高適平定吐蕃不利有成見,一直在梓州,不願意到成都。現在跟嚴武鬧了別扭,他也不願意在成都了。
另外,大亂已經平息,天下太平,杜甫想得到皇帝詔命,回到長安實現濟蒼生的宏願。
事實上,李白被赦後沒回四川,大約也跟高適有關。李白在潯陽獄中給高適的詩中,對他所謂的平“永王之亂”有諷刺意味,兩人關係已絕。
第二年,即永泰元年元月,高適在京病逝。春天剛過,嚴武也病逝了。杜甫帶著家小乘船南下。在滾滾長江上,杜甫詩情激湧,作《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杜甫到達夔州,不顧年老體弱,立即遊曆白帝城舊址,作了一首《八陣圖》。這是他寫給他心目中的偶像諸葛亮的第二首著名詩作。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在夔州,他拜訪了屈原和昭君故裏、宋玉的故宅,寫下感人肺腑的詩歌。
晚年的杜甫詩興大發,作詩不止,繼《諸將五首》和《八哀詩》之後,又作《秋興八首》。大曆一年作《解悶十二首》、《詠懷古跡五首》。大曆二年作《秋野五首》。據統計,現存的杜甫詩選中,夔州詩作占三分之一。
後來,杜甫又到赤甲,作《暮春題瀼西新賃草屋五首》,“欲陳濟世策,已老尚書郎。”表達了自己欲獻濟世安民之策,無奈年老體衰,透出一股悲涼。
重陽節前一天,原本約好的小婿因故未到,病中的老杜甫獨酌幾杯。因為長期臥病,杜甫已戒酒很久了。第二天清早,登高遠望,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杜甫感慨萬千,作獨步古今的七言律詩《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一生追求儒家入世思想,忠君報國、憂國憂民,這是封建時代中國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意識,無可指責。
宋玉的風流和儒雅是他的效仿的榜樣和老師,他佩服江左文壇上的謝靈運、謝眺、鮑照諸輩,還有鄴中雄起的曹操、曹丕、曹植等,自感有所不及。
杜甫到公安縣,住在館驛裏。世態炎涼,沒有親戚朋友,常常受到小吏欺侮,詩人心靈受到極大地傷害。
出公安東下,他想盡快回到故地去。過石首、劉郎浦,到達嶽州,作《歲宴行》。杜甫隻是個詩人,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他開不出醫治社會病痛的藥方。他隻有將這些活生生的現實寫進詩中,成為史詩。而他自己,貧困窘迫,病痛纏身,他無力救蒼生,也無力救自己,中國文人的蒼涼境地,他的詩是唐代社會的一個縮影,
大曆五年,杜甫在潭州作《蠶穀行》、《白鳧行》、《朱鳳行》等感歎之作。《蠶穀行》是杜甫晚年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傑作,是杜甫畢生追求的儒家思想和他的理想化社會的描繪,也是陶淵明《桃花源記》烏托邦理想的升華。
《蠶穀行》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穀女絲行複歌。
遊曆洞庭後,59歲的杜甫準備回到嶽陽,在船上舊病複發,痛苦萬端中,他伏在枕上寫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贈湖南親友》,竟成絕筆。
軒轅休製律,虞舜罷彈琴。尚錯雄鳴管,猶傷半死心。
聖賢名古邈,羈旅病年侵。舟泊常依震,湖平早見參。
如聞馬融笛,若倚仲宣襟。故國悲寒望,群雲慘歲陰。
水鄉霾白屋,楓岸疊青岑。鬱鬱冬炎瘴,蒙蒙雨滯淫。
鼓迎非祭鬼,彈落似鴞禽。
興盡才無悶,愁來遽不禁。生涯相汩沒,時物自蕭森。
疑惑尊中弩,淹留冠上簪。牽裾驚魏帝,投閣為劉歆。
狂走終奚適,微才謝所欽。吾安藜不糝,汝貴玉為琛。
鳥幾重重縛,鶉衣寸寸針。
哀傷同庾信,述作異陳琳。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
叨陪錦帳坐,久放白頭吟。反樸時難遇,忘機陸易沉。
應過數粒食,得近四知金。
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轉蓬憂悄悄,行藥病涔涔。
瘞夭追潘嶽,持危覓鄧林。蹉跎翻學步,感激在知音。
卻假蘇張舌,高誇周宋鐔。
納流迷浩汗,峻趾得嶔崟。城府開清旭,鬆筠起碧潯。
披顏爭倩倩,逸足競駸駸。朗鑒存愚直,皇天實照臨。
公孫仍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幹戈北鬥深。
畏人千裏井,問俗九州箴。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
葛洪屍定解,許靖力還任。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
這首詩的結尾,杜甫到底告訴世人什麼,至今沒有人猜出,成為永遠的迷。
這大約是詩聖留給後人的思考吧。
杜甫寫完這首長詩時,手已經握不住筆了。妻子楊氏給他喂藥,兒子握住他的手,父子妻兒悲痛流淚,一代大詩人與世永別。
關於杜甫之死,有幾種說法:有說是病死的;有說飲食不當,食用不鮮牛肉而死。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也有說餓死的。
後來專家們推論,大約縣令給杜甫送來的牛肉一次沒有吃完,春天氣溫高,牛肉隔日有些輕微變質,杜甫體弱,使用後又飲酒,引發舊病而死。
總之一句話,杜甫死的很悲慘。
杜甫死後,家人將船就近靠岸,將杜甫葬在汨羅江中遊南岸的小田村,與詩神屈原墓隔江守望。
二十二
從李杜與皇帝的關係可以看出他們在唐朝的社會地位。
李白和杜甫處在同一個曆史階段,共同經曆了唐朝玄宗、肅宗、代宗祖孫三代帝王。李白與唐玄宗的關係沒得說,雖然不能說很好,但也算很密切,唐玄宗是很欣賞李白的詩才的。李白被詔進京城的時候,唐玄宗親自下輦迎接,又是調羹又是賜酒,還說早聽說你的大名了。李白進宮後,經常陪唐玄宗喝酒、欣賞歌舞。李白在街頭喝得大醉,唐玄宗宣他進宮他居然不進,唐玄宗也沒有怪罪他。有人在唐玄宗耳邊說李白的壞話,讒言誹謗,唐玄宗也沒有理會。李白要離開京城了,唐玄宗還賜了許多金銀,足見他對李白的愛惜。
永王事件發生後,李白被流放夜郎,沒有跟著永王李璘一起被誅。一方麵說明李白確實被冤枉,或者是被蒙蔽,被迫上了永王的政治賊船,罪過不大。試想想,唐肅宗李亨連自己的親兄弟都不放過,如何會輕易放過一個非官非親的李白呢。當然,這裏麵還有別人的幫忙;從另一個方麵也說明,唐肅宗對李白的詩歌才能也是欣賞的,至少不那麼討厭他。
唐代宗登基不久,就下詔封李白為左拾遺,宣李白進京。雖然李白還沒有來得及進京就病逝了,但唐代宗久聞他的大名,對李白也是欣賞的。
唐文宗太和初年,把李白詩歌、張旭草書、裴旻舞劍並稱唐代“三絕”。
與李白相比,杜甫同皇帝的關係就差一大截了。杜甫與唐玄宗、肅宗、代宗三代帝王的關係都很一般,幾乎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當年杜甫嘔心瀝血寫了四篇獻賦,唐玄宗知道在他的帝國裏有杜甫這麼個人,文章還不錯,待製集賢院,考試錄用。兩年後,剛剛得了個京兆府兵曹參軍的八品官,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唐肅宗即位後,杜甫急急忙忙趕去朝見,封為左拾遺,他初來乍到居然冒冒失失地為長官求情,惹得皇帝大怒,後來被外放。自此以後,唐肅宗對杜甫就沒有好感了。唐代宗即位後,盡管杜甫已經有一定的名氣了,但他依然沒有得到新皇帝的欣賞。
論政治地位,可以說李白一生未官。他被唐玄宗招進京城,封為翰林院待詔,沒有官階,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官。後來被唐代宗封為左拾遺,還沒來得及上任就病逝了。他是個道士、酒仙、狂客、流浪詩人。他一生漫遊,浪跡天涯,過的既瀟灑也痛苦。他的瀟灑不但在唐朝,也令後世之人羨慕。但是,他的痛苦太深了,是那種“與爾共銷萬古愁”的苦痛,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
杜甫一生三次做官,從八品的兵曹參軍,到七品的左拾遺,再到六品下的工部員外郎,好像比李白事業有成。但杜甫一生饑寒交迫,窮困潦倒,沒有過上一天好日子,受盡了人間的磨難。他一生遭受的苦難非常人能夠相比,非常人能夠忍受,非常人能夠做到不顧個人苦難遭遇而要解救天下寒士,有一股酸澀的蒼涼,讓人既敬畏也心寒。
讀李白的詩,有一種回歸童年的痛快。讀杜甫的詩,有一股暮秋的深沉和悲涼。杜甫是在用血淚書寫大唐帝國由盛及衰的痛苦曆程。李白和杜甫在唐朝的悲慘遭遇,就是在世界人文曆史上也是罕見的。假設他們生活在現在又將如何你?
“與爾共銷萬古愁”,“大批天下寒士俱歡顏”。這就是中國文化裏的苦難精神和濟世情懷嗎?
他們在唐朝是詩仙詩聖,也是中國文化的難兄難弟。
二十三
“寂寞身後事。”
是不是大詩人李白一生為了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忙於拜訪賢從政,或漫遊天下求仙訪道,疏於對子女的教育。李白第二次上長安時,把孩子留在了南陵。出長安後,又將孩子接到山東。李白到東南漫遊,孩子們都在山東。直到長流夜郎被赦免,次子伯禽才來到他身邊。李白去世後,伯禽就留在當塗,終生未官。女兒平陽嫁人後就去世了。
跟李白一樣,杜甫一生漂泊,生活窘迫,孩子們受盡了苦,宗文、宗武隻是個平常人。最可憐的是小女兒,在安史之亂前餓死家中,悲慘淒切,令人心碎。
大詩人李白和杜甫,詩仙和詩聖,他們在政治上失敗透頂,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建樹;他們憂國憂民,為了國家,舍棄小家;他們有愧於自己的兒女,他們卻用唐朝的春雨秋風月光和惆悵喂養了天下無數的詩歌兒女,他們的人生是不幸的。但是,他們應該感到幸福。他們是偉大的,他們是真正偉大的詩人,是我們永遠仰望的星鬥。
李白死後50多年,宣州觀察使範傳正,因為崇拜李白,到當塗找到了李白墓,令人打掃,不讓人上山砍伐樹木。他又竭力尋找李白後人,找了3年找到了李白的兩個孫女,都已嫁給當地農民。範傳正將她們找來,見她們衣著也很村俗,麵目也很粗糙,隻是舉止還得體。範傳正便問她們景況,她們說:父親伯禽早已去世,哥哥出遊十幾年了,杳無音訊。父親在世時無官爵,死後就是平民百姓,哥哥在外生死不明,真是天下的窮人。要織布沒有桑樹可以養蠶,要耕種無田可耕,還在乎什麼粗布衣裙和粗糙飯食,嫁給農民活命就行了。長期以來我們不敢讓縣官知道,怕辱沒了祖父的名聲。今天鄉官逼迫,忍辱前來見你。
兩個女人說罷大哭。範傳正聽了心裏非常難受。
李白的兩個孫女覺得祖父喜歡青山,請範傳正為她們幫忙,把李白改葬青山。範傳正立刻答應了。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1月23日,李白改葬在舊墓6裏以西的地方,北麵就是謝眺曾經築屋幽居的青山。範傳正向她們詢問家世及留存書信以便寫墓誌銘,李白的兩個孫女翻箱倒櫃,拿出幾卷殘缺詩卷手稿。範傳正為李白題寫墓誌銘,並作《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
後來,範傳正覺得大詩人李白的孫女嫁給農民有些辱沒,勸她們改嫁士族,但她們回答說:夫妻之道是命,也是緣分。昔日貧窮時嫁給農民,現在仗著祖上的門陰改嫁高門,縱然可以苟且偷安,死後有何麵目見九泉下的祖父,這樣的事我們是不會做的。
範傳正非常感慨,免了她們的賦稅和徭役,算是對大詩人的敬意。
這樣,詩仙李白就在他最佩服的詩人謝眺曾住過的青山下安息了。
杜甫死後40多年,他的孫子(杜宗文的兒子)杜嗣業,按照祖父和父親的遺囑將杜甫墓移至河南首陽山,請大名鼎鼎的詩人元稹寫墓誌銘。元稹作的這篇墓誌銘,不啻於一篇凝縮了的中國古代詩史。
《元稹撰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係銘》
敘曰:餘讀詩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總萃焉。始堯舜時,君臣以賡歌相和,是後,詩人繼作,曆夏、殷、周千餘年,仲尼緝拾選練,取其幹預教化之尤者三百篇……
……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雅,下該沈宋,古傍蘇李,氣奪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今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苟以為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餘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於子美矣。至若鋪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百,詞氣豪邁而風調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進,則李尚不能曆其藩翰,況堂奧乎!……
杜甫死後,受到韓愈、元稹、白居易、李商隱等人的大力揄揚。宋代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學藝術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