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詩仙詩聖(2 / 3)

據說李白曾經寫過一首跟杜甫開玩笑的詩:“飯顆山頭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何因太瘦生,總為從來作詩苦。”

杜甫娶妻生子後,生活沒有來源,他到東都洛陽就是為了尋找發展機會,說穿了就是想謀個一官半職,哪怕是做個幕僚也行,至少可以解決生計問題,一家人等著要吃飯。但是沒有機會,在經濟文化繁盛的盛唐,在令人向往的盛唐,大詩人杜甫找不到就業的機會,他是一個徹底的失業者,生活何其艱難啊。他就是想隱居,也無法放下妻兒。他四處求人舉薦碰壁,官場中人與人之間推托、傾軋、虛偽、冷漠,遭遇白眼、欺瞞,被人利用,一件件事情令人心寒,他已經厭倦了,心灰意冷,內心淒涼。

現在,看到名聲顯赫的李白就這樣輕易地從皇帝身邊走開了。那可是人人羨慕的皇宮大殿啊!

杜甫眼前一亮,他仿佛突然參悟了人生。

兩人分別後,李白踏上尋仙求道之路。他先到山東學道,後來幹脆到梁城,請北海高天師授道籙,決心遁入空門。

杜甫因繼母去世匆匆回家奔喪。3個月後,他和李白相約秋遊梁宋,在陳留遇見高適,3位大詩人一起漫遊陳留,登單父台、飲酒、吟詩、遊獵,作了許多詩歌,至今留下的如李白的《秋獵孟渚夜歸置酒單父東樓觀妓》,杜甫的《遊獵》,高適的《同群公秋登琴台》,記述了3位詩人酒酣登台,慷慨懷古之情景。此時的李白,不再視功名為目的了,整日飲酒,放蕩開懷。杜甫和高適的心情大致相同,還期盼著仕途的機遇。

同遊之後,杜甫告別李白和高適回家住了一段時間,前往王屋山道長華蓋君,大約是為了尋找另一番精神解脫。此時華蓋君已故去,杜甫與華蓋君的弟子們探討了道學。事實上,杜甫對道教遠不如李白那麼的強烈。李白在山東已正式受道籙,是一個真正的道士了。

杜甫青年時代曾經對佛經比較感興趣,但他是個虔誠的儒家弟子,內心深處都是入仕為官、君君臣臣的思想觀念。李白對道教也不徹底,他對佛經、儒學也比較感興趣,他身上有多種文化的融合。實際上,李白始終堅守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條,是儒家的思想。與杜甫晚年在《秋風為茅屋所破歌》中表達的思想境界,息息相通,可見兩位大師的共同之處,詩仙和詩聖的精神境界。

天寶四年初夏,李白、杜甫和高適分別接到齊州司馬李之芳的邀請,三人再次見麵。宴會之後,杜甫北上臨邑看望了擔任縣府主簿的弟弟杜穎,又到李白家中拜訪,兩人結伴同遊東魯。

在這段時間,杜甫一直住在李白家中,兩人同吃同住,同榻同裘,情同手足,親密無間。李白雖已辭官,但在杜甫心目裏,李白是個卓越的成功人士。李白好飲,杜甫也好飲,兩人每日飲酒吟詩,痛快之極。據說李白還建了一座酒樓,人稱太白樓,這大概是杜撰的。李白豪飲,在京城出了名,聞名天下,杜甫尚未出仕,飲酒方麵也無法跟李白相提並論。

山東人美酒也美,看看李白的《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但是,李白的狂飲和放蕩不羈,既讓杜甫佩服和羨慕,也讓他深深擔憂,他又作一首《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一天,李白帶杜甫去城北訪問隱士範十,兩人騎馬出城,秋日草木茂盛,李白快馬飛奔在前麵迷了路,不小心落下馬來,跌入雜草叢中,沾了一身的蒼耳籽,非常狼狽。在範十家中,李白一邊飲酒,一邊摘粘在衣服上的蒼耳,又滑稽又可愛。那天,李白非常痛快,大家玩的十分盡興。李白作詩張口就來,酒筵上即興作了一首《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杜甫作了一首《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居士》。酒酣之際,杜甫乘興朗誦了屈原的《橘頌》,既是助興,也是抒發自己忠君愛國的心誌。

之後,兩人又一同訪問了隱居山中的元丹丘。李白和元丹丘見麵就談玄學。元丹丘的自由自在讓杜甫心生羨慕,但他始終放不下對仕途的追求。

這段時間對杜甫來講,最大的收獲是詩歌的進步。他整天跟李白在一起,飲酒聊天,交流寫詩心得,評讀詩文,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但主要是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杜甫的詩技得到了很大提高。

轉眼秋天就過去了,杜甫要回家了。或許他們知道這一別將是長別了,從此關山萬裏,相見無期。李白在家擺宴和杜甫大喝了3天,日日大醉。這就是詩仙和詩聖特殊的送別。李白作了兩首送別詩,一首是《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複幾日,登臨遍池台。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另一首是《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送友人》是李白五言律詩中的傑作。“此地一為別,孤蓬萬裏征。”畢竟杜甫的仕途生涯還沒有開始,作為過來人兼兄長的李白,這兩句是對小弟杜甫最好的期願了。“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杜甫15歲出遊,經曆了科考失敗,四處尋求舉薦遭遇過多冷漠,18年歲月如浮雲,和李白青年時代的遭遇極其相似。

在盛唐落日餘暉中,杜甫向李白揮手告別,李白向杜甫揮手祝福,杜甫披一身斜陽向臨邑而去。留下兩個暗淡的背影,淹沒在大唐波瀾壯闊的落日夕光裏,成為我們永遠的想象。

按說兩人分別時杜甫應該也有應答詩給李白的,大約在後來安史之亂遺失了,成為憾事。這年冬天,杜甫在書齋裏讀《左傳》,突然想起了李白,想起了齊魯之遊的愜意,寫了一首《冬日有懷李白》,足見李白在杜甫心中的位置。

寂寞書齋裏,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第二年,杜甫就去了長安尋求發展。李白則南下漫遊去了。

杜甫的命運跟盛唐一樣每況愈下。

天寶初年,唐明皇整日鶯歌燕舞沉迷酒色,朝廷大權被李林甫、楊國忠這些奸臣把持。在盛唐華麗的外衣下,蛆蟲已經開始腐蝕其強大的機體,影響到了國家機器,昏庸的唐明皇已經聽不進忠良直臣的勸諫,而李楊二賊大肆報複那些進言的忠臣,為擴張個人勢力排斥異己濫殺無辜,大唐帝國陷入黑暗之中,危機四伏。用“千裏之堤毀於一旦”來形容非常形象。李林甫,這個做了20年宰相的奸臣,此時更是獨攬大權,廣置耳目控製朝野上下的言路,唐明皇聽不到下麵的反映,看不到混亂的情況。

天寶五年春天,杜甫35歲,西行去長安,也可以說是漫遊,目的是尋找發展機會。

春天是個懷念的季節,杜甫到了渭水之北,看到桃李花開如雲,突然想起李白,寫下一首《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詩中既表達了對李白的思念,也對李白詩歌作了評價。共遊東魯時,杜甫讀了李白大量的詩歌,與李白進行最直接最深入近距離的詩歌交流學習。杜甫回家時又帶了許多李白的詩卷,認真細讀,反複品味,對李白詩歌有個深刻準確的了解。在杜甫的感覺裏,李白的詩是無人能匹敵的,他的詩思、思路、思緒均異於常人,正所謂“飄然思不群”。許多神思妙想信手拈來,神來之筆飄然而至,奇異的詩絮詭秘的句子,李白之手隨意捕捉,常常又表達出人意料的感覺,出神入化的境地,叫人無法想象,無法猜測。杜甫說,李白詩在清新方麵像南北朝時期“宮體詩”的代表詩人庾信庾開府,俊逸方麵像和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的鮑照鮑參軍。

杜甫對李白詩歌評價的改變,正是杜甫在詩歌欣賞和審美評價的飛躍,杜甫的詩也很快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這兩句在清新俊逸方麵直逼李白,這是杜甫詩歌的轉折點。《春日憶李白》在杜甫詩歌寫作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春樹暮雲,後來演化成了表達懷念朋友的成語。

杜甫在長安遇到了孔巢父,這位徂徠山隱士正在生病。杜甫聽說孔巢父要去江東,他想起在江東遊曆的李白,作了一首《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最後一句是:“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這些日子,杜甫經常叩謁侯門,參加各種文人雅士的聚會,出入名流的家宴,除了酒與應酬,他什麼也沒有得到,就連仕途之門的門框也沒有摸著。時間久了,銀兩也花的差不多了,他隻得去給人家撰寫墓誌銘或者碑文,撰寫潤筆費。他寫過皇甫德儀、鄭駙馬等人家的碑文,不過他的潤筆費很低。當時潤筆費價碼最高的,首數李白,李邕的潤筆費也可觀,杜甫的潤筆費少的可憐,生活很窘迫。

有那麼一段時間,杜甫在長安街頭也遭遇了賭博的利誘,跟李白當年一樣,也或是為了尋找一種刺激吧。杜甫比李白當年還要年輕,感受刺激的欲望或許會強烈些,不過畢竟是大詩人,他們知道適可而止,也就沒有對他們留下什麼不好的影響。

這年冬天,李白在沙丘城給杜甫寄來一首詩,給沉悶失落的杜甫極大的安慰。

《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複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杜甫曾經有過從軍的想法,但他身體條件不好,也難以找到好機會。

天寶六年,杜甫在長安城想拜見高仙芝。高仙芝剛剛征討吐蕃大獲全勝,震懾西域72國,功勳卓著。杜甫到高仙芝幕府,見到了他的坐騎——那匹轟動京城的汗血馬,杜甫作一首陽剛氣十足的戰馬之歌──《高都護驄馬行》,借歌頌戰馬之機對高仙芝的戰功給予高度評價。

高仙芝應該看到了杜甫的戰馬歌,或許他認為這個書生身體太弱,經不起塞外的風沙雨雪,以沉默的方式委婉地拒絕了他。

不過杜甫的好朋友岑參在天寶八年進入高仙芝幕府任參軍,實際上就是高仙芝的秘書。

也是這一年,在朝廷麵向全國選拔青年才俊的考試中,由於李林甫作梗,竟然無一人被選中,他對唐明皇說:野無遺賢。杜甫的希望再次破滅。

杜甫現在沒有官職,沒有商業經營,一家大小的生計問題如何解決。為求一個官職,他已經顧不上尊嚴和顏麵了。孔聖人雖說:智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但是,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家人的吃飯是大問題。現在,沒有比讓一家人吃飽肚子更重要的事情了。他隻有放下臉麵,放下尊嚴,祈求垂憐,杜甫內心的淒苦不言而喻。一次次失敗,他必須繼續尋找機會。

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向沉默寡言的杜甫呢,命運之神要將他推向何方?

他隻有拚命奔跑了,往來於東西二京之間。東京有家,有妻子兒女。西京有皇帝,有自己的仕途機會。

實際上杜甫是騎一頭瘦驢在兩京奔走的,他已經養不起馬了,也沒錢雇傭了。與兩年前在東魯與李白騎馬訪客漫遊,已今非昔比了。不能不說杜甫的命真的很苦,不能不說杜甫的點子真的很背,他在洛陽和長安之間往往返返,走了一年多時間,驢也瘦的走不動了,仕途上一點眉目也沒有,甚至連個讓人激動的消息也沒有。

李白在唐朝的崇拜者應該不少,有大詩人賀知章、杜甫等人,有王侯貴族,有青年才俊,有宰相家的女子,也有民間女子。

天寶五年,他遊曆魯郡時得了一場病,回到任城休養。秋天啟程南遊,先到宋城,又遊梁園,後到廣陵。李白在梁園巧遇宗氏頗有點浪漫。宗氏出身相門,她的祖父是前朝宰相。一次李白酒醉梁園,詩興大發,在牆上揮筆寫下那首著名的《梁園吟》就走了。梁園的人要擦掉,恰好宗氏經過,看見這首詩,心中久久不能釋懷。宗氏花千金買下了這麵牆壁,留下了這段“千金買壁”的佳話。

這個故事的真假已無從考證,倒是說明李白詩文影響力之大,和宗氏對李白的崇拜。毫無疑問,宗氏是李白最鐵的粉絲,也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在李白落難入獄後,宗氏四處奔波,幾番營救,十分感人。

天寶六年春天,李白在金陵巧遇妓女金陵子。李白的豔遇常常讓杜甫感歎。金陵子是個非常聰明美貌的姑娘,她也是李白的崇拜者。在金陵這段時間,李白常跟崔成甫一起喝酒聊天,攜金陵子遠遊。金陵子長期跟隨李白身邊,也常常出現在李白的詩中:“樓中見我金陵子,小妓金陵歌楚聲。”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之一》

安石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樓中見我金陵子,何似陽台雲雨人?

《出妓金陵子呈盧六?之四》

小妓金陵歌楚聲,家僮丹砂學鳳鳴。

我亦為君飲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傾。

據說李白從長安賜金放還後,在任城還有一次豔遇。那次他要去授道籙,路上遇見一個美女,這位美女立刻被李白一身仙風道骨的氣質征服了,兩人情投意合。李白授道籙後就回到任城,兩人生活在一起。李白用長安帶來的金銀財寶置下田產交給她,自己在外雲遊。可惜紅顏薄命,這位美人5年後不幸亡故。

大詩人賀知章可以說是李白最徹底的崇拜者。李白南下漫遊丹陽、吳郡時,專門到會稽憑吊故去的老友賀知章。自從長安相識後,李白和賀知章就成為忘年交。賀知章生性曠達豪放,善談笑,好飲酒,風流瀟灑,人稱“詩狂”,為時人所傾慕。李白作《對酒憶賀監》一首挽歌憑吊老友。

《對酒憶賀監》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鬆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淒然傷我情。

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

酒真是一種奇特的東西,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富貴窮苦都離不開酒,好事壞事都與酒有緣。竹林七賢嗜酒,賀知章、李白這些盛唐時期的詩人們都是酒仙,酒味相投,杜甫筆下的《飲中八仙歌》,膾炙人口。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杜甫也愛酒,但與李白相比就遜色多了,李白豪飲狂飲遠勝過杜甫,而杜甫作的飲酒詩卻比李白多。杜甫的飲酒詩深沉、滯重,快意中摻雜著悲憫和無奈。李白的飲酒詩痛快淋漓,但也有憂愁之作,如這首《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在江東遊曆的時候,一個叫魏顥(曾叫魏萬)的青年,也是他的崇拜者,從開封、魯南一路追趕,跑了3000多裏。魏顥追到江蘇時,李白到了浙江南部的永嘉,去看謝靈運的山水去了。李白遊覽了天台山,到廣陵時兩人才見麵,一同遊了金陵。

李白很看重魏顥,說他以後會有大名,叫他到時候不要忘了自己和兒女。李白叫魏顥整理自己的集子,據說李白最早的詩集就是魏顥編的,隻是沒流傳下來。

十一

在範陽,李白隱約感覺到一股可能吹跨唐帝國的北方寒流正在醞釀……

長期以來,李白的漫遊有瀟灑也有痛苦。天寶六年,他登天台山後返回金陵,就想起長安。離開長安的李白又開始想長安了,其實他心裏一直沒有放下長安,玄宗皇帝在長安,他李白的夢想也在長安。

《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遊,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後來李白到廣陵漫遊,秋遊霍山,冬遊廬江。李白在遊曆中神遊八極,詩作也在突破,他在廬江作的一首《廬江主人婦》,這首詩在用典方麵有所創新。

孔雀東飛何處棲,廬江小吏仲卿妻。

為客裁縫君自見,城烏獨宿夜空啼。

天寶九年,公元750年,51歲的李白帶著妻子宗氏和兒子伯禽、女兒平陽回到山東。然後北上廣平漫遊,作《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一詩,諷刺哥舒翰石堡之敗。第二年,李白再遊梁園,作《幽州胡馬客歌》一詩,諷刺安祿山。

天寶十一年,李白春遊廣平、邯鄲等地,秋天到達範陽,他感覺到了安祿山的飛揚跋扈,範陽各地籠罩著一種緊張氣氛,整個範陽城陰雲密布,軍營裏磨刀霍霍、殺氣騰騰,仿佛一股寒流將要吹來,仿佛一城洪水隨時麵臨決堤。在他的《北風行》中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最後一句是:“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李白有一種不祥之兆,他立即離開了危險四伏的地方。

多年來,李白在漫遊中發覺了潛藏帝國深處的某種危機,朝廷窮兵黷武,上層腐敗奢侈,百姓苦不堪言。征雲南的戰爭就是楊國忠發動的,他為了討好唐明皇,為了個人利益去打仗,士兵們不願意去,他就用欺騙的方式,以發放賑災糧為由,將前來領糧的人都捆起來送往前線,結果20萬將士戰死沙場,楊國忠還編造勝利的假消息欺騙皇帝。殘酷的戰爭,隻是讓楊國忠等逆臣中飽私囊,也讓哥舒翰等武將升了官,李白固然追求功名富貴,但這樣的功名利祿是可恥的。後來災荒漫及京城,米價飛漲,民不聊生。李白作《書懷贈南陵常讚府》,暴露盛唐華麗外表之下黑暗的現實。

《書懷贈南陵常讚府》

歲星入漢年,方朔見明主。調笑當時人,中天謝雲雨。

一去麒麟閣,遂將朝市乖。故交不過門,秋草日上階。

當時何特達,獨與我心諧。置酒淩歊台,歡娛未曾歇。

歌動白濘山,舞回天門月。問我心中事,為君前致辭。

君看我才能,何似魯仲尼。大聖猶不遇,小儒安足悲。

雲南五月中,頻喪渡瀘師。毒草殺漢馬,張兵奪雲旗。

至今西洱河,流血擁僵屍。將無七擒略,魯女惜園葵。

鹹陽天下樞,累歲人不足。雖有數鬥玉,不如一盤粟。

賴得契宰衡,持鈞慰風俗。自顧無所用,辭家方來歸。

霜驚壯士發,淚滿逐臣衣。以此不安席,蹉跎身世違。

終當滅衛謗,不受魯人譏。

杜甫在待製集賢院的那兩年,因為沒官階,也沒俸祿,生活沒有著落,極度困窘,饑寒交迫,後來染了瘧疾,發病延續了3個月,幾乎陷於餓死病死的邊緣。他四處求助,在淒苦的生存困境中,看到達官貴人生活浮華奢侈,現實社會的貧富落差之大,對比之鮮明,令他痛心,令他震驚,也讓他無奈。他作《麗人行》,反映了皇室貴族的豪華奢靡與貧民百姓饑寒交迫的生活巨大的落差。《兵車行》反映了戰爭給百姓帶來的巨大痛苦,也是他對戰爭的思考。

《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榼葉垂鬢唇。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禦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

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

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

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

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

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據統計,唐玄宗天寶前10年,唐帝國四處開戰,10年打了25仗。年年征戰,消耗了國家財力和人力,百姓負擔沉重。年年征戰,人們對戰爭已經麻痹了,該不該打的仗都打了,不改敗的都敗了。戰爭讓野心家們升官發財,黎民百姓水深火熱。這一點,李白看到了,杜甫也看到了,他們隻能寫詩表達心中之痛而已,詩人何為?

就算李白發現了安祿山造反的證據,他能給大唐帝國敲響警鍾嗎?他能阻止這場浩劫嗎?他能讓帝國的統治者盡快醒悟嗎?

事實上,安祿山要造反的事情,一些正直的大臣,如著名邊將王忠嗣等都反映過,唐明皇不聽。包括楊國忠這個混蛋,雖然心懷鬼胎,也說過安祿山必反,唐明皇就是不信。等到安祿山真的反了,唐明皇就慌了,也晚了。

然而,詩人畢竟是詩人,他真正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詩句給世人留下的思考,給當世也給後世。

和大詩人李白一樣,這時候的杜甫在個人窘迫困擾的厄運中,開始關注社會,關注百姓,關注人生,開始了一個詩者的思考。這是杜甫走向成熟的標誌,也是他走向詩歌巨匠,成為詩聖的起點。杜甫後來的《前出塞九首》和《後出塞五首》這兩組令人斷腸的邊塞詩中,他對戰爭提出了疑問,與李白的《戰城南》等反戰詩篇有異曲同工之妙。李白後來又寫了《子夜吳歌·秋歌》等許多反戰題材和反戰思想的詩篇。

《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李白厭惡戰爭,也厭惡政治活動,決計繼續漫遊。他離開範陽南下魏郡,過河西郡,沿汾水南下,過潼關,登西嶽華山,然後橫渡長江,南遊宣城和敬亭山。第二年夏天遊當塗,秋遊秋浦,作《秋浦歌十六首》。

他的《秋浦歌·之十四》是古代第一首寫給冶礦工人的詩歌。寥寥幾筆,20個字,把整座冶礦場景描繪的栩栩如生。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

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在《秋浦歌·之十五》中,李白以奔放的激情,誇張浪漫的手法,將人生愁緒渲染的匪夷所思。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十二

杜甫到40歲那年突然醒悟,運氣時轉。

杜甫在京城四處碰壁,沒有任何結果。天寶十年,不知是上天的授意,還是得到了哪位高人的指點,杜甫一口氣寫了三篇賦,即:《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被稱為《三大獻賦》。這一年杜甫40歲,獻賦的壯舉極大地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已經66歲的老皇帝唐明皇知道自己的帝國裏有杜甫這麼個人存在,他的文章寫得還不錯。

杜甫的三大獻賦寫的是唐王朝的三大國禮,舉國上下都為之矚目。杜甫本人並沒有資格直接參觀這樣高規格的國禮儀式,隻是跟普通百姓一樣旁觀了這種盛大的活動,回來精心構思寫了三篇賦,頌揚玄宗皇帝的豐功偉績和天朝盛世。之後,杜甫又寫了《進三大禮賦表》,直接投書給了唐玄宗。

應該說,杜甫的《三大獻賦》寫的內容和進獻的時機都非常好。這十幾年來,杜甫給當朝權貴和官員們進獻了無數的詩詞文章,沒有一次得到真正的賞識。可以說這一次太及時了,而且恰到好處。

李白42歲受到唐明皇親自的接見,進翰林院做翰林待詔。

杜甫40歲得到唐明皇的認可,待製集賢院。

集賢院是唐朝的三大文學館之一,掌管秘書圖籍事宜。杜甫在集賢院待命一年,玄宗皇帝安排宰相對他的文章造詣進行了考試,這樣又過去了兩年。

天寶十四年,44歲的杜甫被任命為河西尉,杜甫認為自己適合做文官,做縣尉實在不得要領,沒有接受。到了這年冬天的時候,他的新任命下來了,京兆府兵曹參軍,就是個小小的文職參謀,這次他拜受了。

從第一次科考失敗到現在坐上一個從八品的京兆府兵曹參軍,杜甫走了20年。得到這樣一個來自不易的職位,杜甫對唐明皇真是感激涕零,幾乎每一頓飯都不忘感謝他。而唐明皇心裏又是怎麼想杜甫的呢?或許就是當時看到三篇賦寫的不錯,給他一個小官做做吧。或者是看這個衣不蓋體的詩人可憐,給口反吃吧,僅此而已。而杜甫卻是從內心深處感謝君恩。這大約是中國古代士大夫文人的悲憫。

杜甫就是他們的一個縮影。

曆史真是殘酷,杜甫剛剛得了個小官職,將家小接到京城,好日子還沒有開始,天下就大亂了。

杜甫在天寶十三年就把家小接到長安,先安置在城北。後來生活窘迫,孩子們餓的又哭又鬧,他又搬到離京城不遠的奉先縣,生活也沒有方便多少。

安祿山叛亂之前,杜甫到奉先縣看望家小,一路上所見讓他驚愕不已,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一首,留下千古絕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進到家中,妻子號哭,小兒子因為沒有吃的剛剛餓死了。作為一個官員,杜甫實在太窩囊了。作為一個父親,杜甫實在太無能了。做小官員的杜甫家貧窮到這種地步,小民百姓家的日子就可想而知了。我突然想起一支謠曲:

夏商周,春秋戰國;

秦漢魏晉,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城頭變幻大王旗,

隻有百姓依然是百姓。

十三

杜甫在家聽到安祿山造反的消息立即返回京城。

“安史之亂”是盛唐由盛及衰的轉折點。大唐帝國軀體裏的毒瘤開始發作了。

這一年是公元755年,天寶十四年,李白55歲,杜甫44歲。唐明皇呢,驚愕的說不出話來。顏真卿等人建議皇帝親自督戰,固守潼關。

安祿山是11月起兵的。12月,唐明皇以榮王李琬為元帥,率郭子儀、哥舒翰、封常清、張介然等幾十萬大軍東征失敗,洛陽失陷,封常清、高仙芝受誣陷被殺。第二年,年老體衰的哥舒翰戰敗被俘,投降叛軍,又被安祿山的兒子殺害。潼關被攻破後,京城危急,杜甫攜家小逃命,從白水向北逃往,徒步行走,風餐露宿,摘些野果當幹糧,背上的小女兒餓的直咬杜甫的肩頭,令人心酸。

安祿山造反打了一個蒙騙世人的幌子,他的旗號是要清君側,為朝廷鏟除奸相楊國忠。這個楊國忠原名楊釗,是武則天男寵張易之的外甥。張易之被殺後,楊釗流落為庶民。這個不學無術的無賴卻精明狡獪,30歲從軍到四川,長官厭惡其品行,因重重杖責了他,後又給了他一頂縣尉的烏紗帽。唐玄宗時代的政治實在不可思議,大詩人李白才華橫溢,詩名滿天下,受皇帝賞識,做了3年翰林待詔就離開了京城,一身的抱負無法實現。杜甫飽讀詩讀,精通儒學,拜了無數的官,跑了無數的路,以平生之學寫了《三大獻賦》,才被待製集賢院,經過兩年的考試才給了個縣尉的官職。一個兵痞加無賴的楊釗,受罰挨了頓板子,居然就輕易得到了。這樣的政治實在滑稽之極,不可救藥。

這個楊釗做縣尉期滿閑置時,他的堂叔楊玉環的父親病逝,他被請去護院,他跟楊玉環的妹妹私通。有個這層關係,楊釗後來就跟隨楊玉環的妹妹進宮了,幾年時間就混到了兵部侍郎的位置。為了進一步討好唐明皇,他又央求唐明皇為他改名,叫國忠,實為國賊。楊國忠得勢後極力打擊李林甫。

安祿山與李林甫關係好,李林甫病逝後,楊國忠大權獨攬,安祿山的地位有些動搖,他就在範陽造反自保,後來就想自己做皇帝了。

安祿山的叛軍一路攻城略地。天寶十五年春天,安祿山就稱了帝,國號“大燕”。

叛軍攻入中原時,李白和妻子宗氏南下避難,連兒女都沒有來得及帶上。他的門人隻身潛入山東將伯禽和平陽接了出來。小妾留在了山東,後來又逃到穆棱關北部躲避。

僅僅7天時間,55歲的李白兩鬢全部白了,鬢毛如雪。

李白雖在南方,心裏卻想著朝廷,熱切希望盡快收複中原。他在《奔亡道中》表達了對奸賊禍國殃民的憤怒和為國家命運擔憂的沉重心情。

《奔亡道中》

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

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歸。愁容變海色,短服改胡衣。

談笑三軍卻,交遊七貴疏。仍留一隻箭,未射魯連書。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申包唯慟哭,七日鬢毛斑。

淼淼望湖水,青青蘆葉齊。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

第二年春天,李白往來於宣城、當塗、溧陽,在他的《春於姑熟送趙四流言方序》中,對國家命運深深擔憂,有希望唐玄宗親征之意。後來又作一首樂府詩《胡無人》,以衛青、霍去病英勇善戰抗擊匈奴的精神,諷刺李林甫之流。

李白在當塗聽說洛陽失陷,心裏非常難受,攜家人回到宣城。

3月,在溧陽一家酒樓,李白與著名書法家張旭相遇,一個是當世第一的大詩人,一個是當世第一的草書大家,國難當頭,他們開懷痛飲以解痛,後人多有批評。與張旭相見後,李白作了著名詩篇《猛虎行》,詩中有“腸斷非關隴頭水,淚下不為雍門琴。旌旗繽紛兩河道,戰鼓驚山欲傾倒。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馬翻銜洛陽草。一輸一失關下兵,朝降夕叛幽薊城”之句,可以感覺到詩人以痛解痛之痛心。

在當地一個人稱扶風狂士家中,李白作《扶風狂士歌》,頭兩句就是對戰亂慘狀的痛心:“洛陽三月飛胡沙,洛陽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撐如亂麻。”最後一句是:“張良未逐赤鬆去,橋邊黃石知我心。”表達出強烈的報國心。

這期間,李白詩作中多是對安史之亂的憂心和憤怒。在他的《西上蓮花寺》(《古詩五十九首》之十九)中有:“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流血塗草野,豺狼盡冠纓。”

5月,聽到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勝利的消息,李白非常振奮,又返回金陵。入秋時,聽到唐明皇出逃四川的消息,李白非常吃驚而且難過,他反對唐明皇放棄長安於不顧,隻顧自己逃命,作《蜀道難》這首長詩: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

捫參曆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歎。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鬆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虺,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谘嗟!

《蜀道難》是一首政治諷刺詩,也可以說是勸說詩,李白的目的很明顯,他是想盡力勸唐明皇回頭,組織平叛,收複失地,重整河山。但是唐明皇現在隻想逃往蜀中,他那裏顧得上蜀道難了,或許他根本沒有看到李白的《蜀道難》。到馬嵬坡,三軍停下來不走了,將士們殺了楊國忠等國賊,請求皇帝鏟除餘孽,唐明皇無奈,隻好賜死了楊玉環,士兵才保護他到達成都。

十四

唐玄宗南逃時,百姓們攔著車駕,大臣們建議讓太子留後組織討賊。

到四川後,唐玄宗將天下軍馬分為四部,分別由太子李亨、永王李璘等四王統帥,阻擋叛軍。有人說,這是一個英名決策,是71歲的唐明皇政治上的過人之處。當時高適以為不可,玄宗沒理會他。

公元756年的7月,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

8月,永王李璘東巡,聽說李白在廬山,再三邀請,李白被強留永王幕府。大約是李白太詩人氣了,根本沒看清楚當時的政治形勢。也或者說,李白愛國心切,想著永王之軍是平叛的,他在詩中說:“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從他的《永王東巡歌》可以看出,永王當時確實有不錯的口碑。

《永王東巡歌·之三》

擂鼓嘈嘈喧武昌,雲旗獵獵過潯陽。

秋毫不犯三吳悅,春日遙看五色光。

《永王東巡歌·之五》

二帝巡遊聚未歸,五陵鬆柏使人哀。

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賢王遠道來。

唐玄宗的本意是想讓永王李璘在東南阻擋叛軍,收複失地。而唐肅宗呢,怕這個弟弟擴展地盤做大自立,將來與自己爭天下。他要永王回四川,去伺候做太上皇的父親。永王不服從,就以謀逆之罪被鎮壓。李白到永王軍中僅僅兩個月時間,永王就兵敗被誅,說明永王李璘確實沒有王者之能。

李白呢,不過是跟他在一起作了幾首詩。永王被誅後,李白南逃途中作《南奔書懷》,留下這樣的詩句:“過江誓流水,誌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後來,李白在潯陽被捕,投入大獄,宗氏夫人多方營救未果。

也是因為永王事件,李白和高適分道揚鑣。在《送張秀才謁高中丞》中,李白對高適奉命前來討伐永王非常不滿,他認為永王軍前去收複河南平定叛亂是大事。大敵當前,不同心剿賊而起內訌,實在不是什麼好事,也難怪平叛用了8年時間,可見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和鬥爭之複雜性。

李白確實為永王李璘寫了詩,不過他沒有參與謀逆之事,入獄半年後被流放夜郎,算是留了條命。據說是郭子儀、宰相張鎬、或禦史中丞宋思若的幫助。行至巫山遇赦。

這一年是公元759年,關內大旱,皇帝大赦天下。在返回途中,心情愉快的李白作那首膾炙人口的《早發白帝城》,可以感覺到詩人當時那種愉快的心情。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先到江夏,後到嶽陽,與被貶為嶽州司馬的賈至同遊洞庭湖。

在零陵漫遊時,遇到了23歲的草書天才懷素和尚。懷素少年出家,刻苦學習張芝、張旭書法,後與張旭齊名,世稱“張顛醉素”。59歲的李白寫了一首著名的《草書歌行》,對青年懷素的書法給予由衷的讚美,詩的前四句是:“少年上人號懷素,草書天下稱獨步。墨池飛出北溟魚,筆鋒殺盡中山兔。”

事實上,李白雖然被赦免以後,身體自由了,但心情並沒有那麼好,他依然想著失陷的中原大地。他在《贈江夏韋太守》詩中說:“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

後來他在宋中丞幕府待了兩個月,因病離開,開始了他人生最後的漫遊。

公元760年春天,李白從零陵返回嶽陽,又到江夏,後來暫居豫章。在他的《鸚鵡洲》一詩中有:“遷客此時徒極目,長洲孤月向誰明”之句,既是對古人的感懷,也是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自己的傷感。

第二年,他離開豫章,前往宣城,隨後一段時間就在宣城和溧陽之間往來。聽說李光弼率軍前往剿滅安史殘餘勢力,李白不顧61歲的身體要去參加剿賊,因病中途返回宣城,在這個他心中的偶像謝眺曾經做太守的地方修養。他循著謝眺清新自然的山水詩的意境,遊曆宣城美麗的山水。

詩仙的心靈在宣城青山綠水間得到了莫大的放鬆吧。

在當塗,他看望了道士朋友吳筠。據說玉真公主晚年在敬亭山修煉,李白幾次上山看望,留下了一首著名的五言絕句《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現在,李白非常超脫,而且淡泊。

據說玉真公主和李白是同一年去世的,兩人是否真的有緣呢,不得而知。

十五

杜甫聽到唐肅宗即位的消息,匆匆忙忙將家小暫時安頓在鄜州羌村,隻身趕往靈武投奔新皇帝。

一天晚上,杜甫在河邊枕著鞋子睡覺時被賊兵捉住,他穿一身貧民衣服,叛軍就拿他當作一般百姓。押往長安後也沒有拘留他,杜甫可以自由走動。

8月15日那天晚上,天上的皓月照著淪陷的長安城,45歲的杜甫內心一片淒涼,作千古絕唱《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後來又作一首《哀王孫》,悲天之號,響徹雲霄。第二年春天作的《春望》,成為享譽華夏的名篇。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月的一天,杜甫看到叛軍巡守鬆弛,悄悄溜出金光門,逃離牢籠,獲得自由。他一路奔逃,形容枯槁,蓬頭垢麵,一身塵土。為躲避賊兵盤問,他躲進樹林,衣服刮破了,露著兩肘,渴了討碗水喝,餓了討碗麵汁菜湯充饑。他真是落魄極了,糟糕透了。他見到了唐肅宗,得到了一個左拾遺的官職。在流離失所中得到新皇帝的厚愛,老杜甫感動的淚水漣漣,給家裏捎去一封信就上任了。

左拾遺的官階是從八品上,比先前的參軍從八品下高半級,也算是升遷了。關鍵是這個官職雖小可有機會上書進言,直達天庭。

杜甫的時運真是太差了,剛上任沒幾天,就遇上布衣朋友房琯遭貶,他為營救房琯仗義疏言,惹得肅宗皇帝大怒。

也難怪皇帝生氣呢,房琯是宰相,你杜甫一個八品小官,上任沒幾天,皇帝的麵還沒混熟,居然給宰相辯護,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幸虧張鎬求情才免於處罰,不過皇帝對他就沒什麼好感了。後來,杜甫與幾個同僚聯名推薦岑參做了右補缺,倒也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