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大謝小謝(1 / 3)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唐代詩人劉禹錫這兩句詩,把影響魏晉六朝300年的士族文化的沒落景象描述的再形象不過了。

魏晉六朝是中國曆史上政治最混亂的時期,卻是藝術最自由、思想最解放、個性最張揚的時代。曹魏時期,文學藝術隻是宮廷貴族豪華的消費品。入晉以來,以王謝為代表的士族倡導一種華貴儒雅的藝術風尚,瀟灑自由的名士風流,史稱“魏晉風流”。王家的字、顧家的畫、謝家的詩成為當時的藝術代表。與王羲之愛鵝、王徽之愛竹、陶淵明愛菊、支道林愛馬一樣,謝安的“東山挾妓”、“談笑靜胡沙”的雍容氣度,也成為當世乃至後世的儒雅之風,是李白、杜甫、蘇東坡們都向往的魏晉風流。

王謝兩大士族對兩晉南北朝政治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

琅琊王氏自西晉武帝太保王祥時就已經成為望族。王祥是“書聖”王羲之5世祖王覽的同父異母兄長,他是“二十四孝”之一,留下一個“臥冰求鯉”孝母的故事。王氏在政治上的靈魂人物是王羲之的從叔父王導,他是東晉政權的奠基人。公元317年,王導聯合南北士族擁立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他官居宰輔,總攬東晉元、明、成三朝國政,他的從兄王敦都督天下兵馬。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

陳郡謝氏自曹魏時期大儒謝蘅時為名門。謝蘅是東晉名相謝安的祖父,謝氏在政治上的靈魂人物就是這位“淝水之戰”的總指揮謝安。謝安自幼聰明,受到宰輔王導和尚書吏部郎桓彝(桓溫之父)的讚賞。公元383年,他帶領兄弟謝石和侄兒謝玄以8萬北府軍打敗了前秦百萬大軍,創造了中國曆史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對晉室有再造之功,謝安、謝石、謝玄、謝琰四人同日封公,奠定了謝氏在東晉王朝的重要地位。

謝安和王羲之處於同一時代。古時候的3月3日是上巳節,人們要到水邊,祭祀,沐浴,宴飲行樂,踏青郊遊。而公元353年的3月3日毫無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精彩的日子。這一天,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當世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飲酒賦詩,彙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毫作序,便是著名的《蘭亭序》。

謝靈運和謝眺的詩歌成就遠高於謝安,他們在中國詩歌史上並稱“二謝”,也稱“大謝小謝”。謝靈運是名將謝玄之孫,被譽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與顏延之、鮑照並稱南北朝時期“元嘉三大家”。謝眺是謝安之兄謝據的玄孫,按輩分是謝靈運的族侄,他繼承並發揚了謝靈運的山水詩,風格清俊,情景交融,達到魏晉六朝山水詩的最高境界。

如此名門出身才情俊朗的一對叔侄,卻陷於軍閥和士族爭鬥的黑暗政治漩渦,先後被害,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那個充滿血腥的六朝時代,他們又是怎樣創作出如此清新別致精彩絕倫的山水詩歌的?他們經曆了怎樣的傳奇人生?

謝靈運出生在謝氏家族聲名最顯赫之時,謝安給他取名“靈運”。他真的靈運了嗎?

公元385年8月中旬,謝靈運在會稽郡(今紹興)始寧縣謝家別墅出生。這一年是東晉武帝太元十年,淝水之戰後的第二年,謝安又組織了一次規模宏大的北伐,收複了洛陽等地。功成名就之時,也是被猜疑最重之時,年事已高的謝安準備辭官歸隱。聽說侄兒謝玄家有一個孫子降世,他非常高興。

謝安兄弟六人,在所有子侄中,他最看重大哥謝奕的小兒子謝玄。謝玄的兒子都很平庸,難當大任,他把希望寄托到了下一代身上。

據說謝靈運出生時,天空有一輪明月,將滿未滿。謝安說,看來謝家的時運還處在巔峰期。就給孩子取名“靈運”,希望給家族帶來更好的運勢。

然而,謝靈運出世不到10天,謝安就去病逝了。謝安去世,對東晉王朝和謝氏家族都是巨大損失,無異於大樹之傾。謝安在時,他依靠自己的威望和智謀平衡了朝廷各方和士族的勢力。謝安一死,這種平衡就被打破了。

此時,北伐行動由謝玄指揮,然而謝玄雖為名將,也取得了幾次勝利,但缺乏叔父謝安的運籌帷幄指揮調度,再加上朝廷的猜疑,這次北伐最終功敗垂成,不了了之。而這一年,謝靈運的從祖父謝靖和父親謝瑍相繼去世,這一連串的打擊,謝玄有些受不了了,他提請辭職,皇帝不準,命他出鎮東陽城。謝玄後來病倒了,連續數次上表辭官,最終被同意代職還鄉。然而,含飴弄孫的生活隻享受了一年,謝玄就撒手而去。

謝靈運3歲時已能識字。母親劉氏是王獻之的外甥女,出身名門,精通詩文,長於書法,她最佩服謝玄的姐姐,謝家才女謝道韞(嫁於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為妻)。劉氏時常給小靈運講王謝兩家的舊事。

謝靈運深得太傅公謝安和祖父謝玄看重,家人就把他寄養在謝家故交錢塘徐先生家讀書,家人叫他“阿客”。錢塘與會稽一江之隔,家人看望“客兒”很方便。

公元396年,沉湎酒色荒淫無度的晉孝武帝被張貴人帶著一幫奴婢悶死,他的白癡兒子司馬德宗即位,即晉安帝,安帝的同胞弟弟司馬德文時常跟隨左右輔佐。謝安最瞧不起的女婿王國寶卻得寵了,與皇族親貴司馬道子沆瀣一氣。

第二年,青州刺史王恭起兵清君側,司馬道子舍車保帥,賜死了王國寶。信仰五鬥米道的新安太守孫泰,借機收斂財物,組織兵馬謀劃作亂,後來被告發,孫泰父子7人被殺,侄兒孫恩逃到海上。兩年後,朝廷強征三吳地區免除奴隸身份的佃農到京師當兵,民怨沸騰,他借機煽動造反,叛軍攻入會稽郡。郡守王凝之也信奉五鬥米道,整天祈禱叩拜,不出兵,不設防。叛軍攻入後,他棄城逃跑,父子3人被亂兵殺死。謝道蘊聽說丈夫和兒子被殺,非常鎮定,命令奴婢準備轎子,手持長刀走出宅門,揮刀砍殺了幾個叛兵後被俘。孫恩要殺她的小外孫,謝道蘊說:事在王門,不幹他人,要殺就殺我吧。孫恩一路血刃,卻被女詩人謝道蘊的氣度鎮住了,後來就把她們放了。

孫恩之亂越鬧越大,朝廷調集徐州刺史謝琰、京口郡守劉牢之等各路兵馬平叛。這次平叛中湧現出了一個亂世英雄,就是後來的劉宋王朝開國皇帝劉裕。

劉裕出身寒微,剛一出生母親就死了,他父親將他拋棄,被他嬸子救起,撫養長大。劉裕早年賣草鞋,操賤業,好賭博,鄉人瞧不起。劉牢之見他機智勇健,將他招入軍中,讓他帶幾十人作偵察。劉裕的幾十人與孫恩的數千人馬遭遇,劉裕拚死搏殺,最後隻剩下他一人追殺數千人馬,那場麵非常震撼,劉裕獲得劉牢之的賞識。孫恩退回海上後,朝廷調謝琰任會稽郡守。

這次戰亂中,謝靈運的叔祖父黃門郎謝衝、吳興太守謝邈被殺。第二年5月,孫恩叛軍再次攻入會稽,謝琰和他的兩個兒子戰死。會稽失陷,錢塘也不安全,家人將謝靈運轉到建康,居住到了著名的烏衣巷。

這時候,謝靈運已是15歲的翩翩少年了。

烏衣巷是三國時東吳兵營所在地,因士兵穿黑製服,後來就以“烏衣”為巷名。東晉時開國元勳王導和一代名相謝安兩大家族都居住在這裏,王謝子弟一個個風流才俊,領導一時風尚。

現在烏衣巷的核心人物謝混,是謝琰之子,謝安的嫡孫,謝靈運的堂叔父,他還是孝武帝的駙馬。謝混頗具乃祖之風,人稱“江左第一”,詩風清雅,深得祖父的教誨。謝安曾說:一個家族進入政治中心,成為社會焦點時,其一舉一動都要垂範天下。謝混對子侄輩有很大影響,他極力維持謝家子弟溫文爾雅的形象。

謝靈運已繼承了康樂公的爵位,食邑2000戶,他拒絕了朝廷授予的員外散騎侍郎的官銜,時常跟謝瞻、謝晦、謝弘微等堂兄弟到謝安、謝玄曾經遊覽過的地方,談詩作詩,飲酒遊樂。謝靈運的詩風底蘊就是在烏衣巷初步形成的。謝混很賞識謝靈運,稱他“文章之美,江左莫及”。

那時候,謝家子弟都有爵位,出行乘坐安車,旌旗彩帶,車馬喧嘩,京城中人看著這陣勢就知道謝家子弟出來了,並送了個雅稱,叫“烏衣之遊”,風流一時。謝靈運喜歡標新立異,每次出行衣服豔麗,車馬裝飾一新,他的裝束成了領導京城時尚潮流的標識,成了人人效仿的明星。謝靈運的少年驕狂和一身的貴族氣大約就是那時候養成的。

有一次,羊欣來訪,謝混換上禮服,鄭重接待。

這個羊欣不簡單,他的書法在少年時代就有名氣,得到王獻之的親傳。出仕後,會稽王讓他題寫扇麵,他當麵拒絕,會稽王很生氣,讓他做後軍府舍人。後來,他幹脆辭職回家。

謝靈運對羊欣不以為然,他問謝瞻:他的字比謝家“碎金”如何?

當年桓溫把謝安的字比作碎金。謝安在世時一向鎮定自若,桓溫一直不敢行篡逆之事,就是因為忌憚謝安。

謝混見謝靈運鋒芒太露,怕日後招來麻煩,讓謝瞻找機會挫了挫他的銳氣。

後來,謝混給子侄們每人送了一首詩,勸誡他們要各自戒掉身上的缺點,養成真正的儒雅風度和氣質。

謝混是個有修養的人。據說後來桓玄領兵進入建康,想借謝太傅之宅做兵營,謝混非常含蓄地拒絕了。謝混說:周武王時,召伯南巡不叨擾百姓,曾在樹下聽誦。後人感念他的仁德,對那棵甘棠樹小心嗬護。桓玄也是士族出身,喜文學,酷愛畫,他當然聽懂了謝混話中之意,麵有愧色,訕訕而退。

然而,謝混對子侄們的忠告恐怕是白費了。

謝靈運一生仕途不順,三次搭錯車。

公元399年,荊州發生特大洪災,桓玄乘機攻占了荊州和雍州,這時候桓玄已經占得東晉三分之二的土地,他有了代晉自立之心。朝廷派劉牢之前去征討,後來劉牢之被桓玄勸降了。桓玄進入建康,大權獨攬,任命劉牢之為會稽內使,想借機奪他的兵權。劉牢之想以江北之地與桓玄反目,後來因與自己的兒子約定時間有誤,還以為是事情泄漏了,心裏恐懼,自殺身亡。

公元402年,桓玄玩了一把禪讓遊戲後就做起皇帝,國號楚。晉安帝被降為平固王,遷往潯陽。劉裕得到桓玄賞識,被封為扶軍參軍。兩年後,劉裕與劉毅起兵討伐桓玄,桓玄戰敗被殺。

公元405年,晉安帝回到建康。

這一年,21歲的謝靈運和堂兄謝瞻、堂弟謝弘微一起出任琅琊王大司馬參軍,步入仕途。安帝失聰,琅琊王人望極好,這應該是個好機會,可是他沒有把握住。

謝氏兄弟倒是和在朝廷任職的顧愷之關係密切。顧愷之是山水畫的始祖,世稱三絕:畫絕、才絕、癡絕。據說有一天謝瞻和顧愷之同在宮中值夜,兩人各居一室,夜深人靜之時,顧愷之詩興大發,便在廊中吟誦起來,他每吟一句,謝瞻在這邊遠遠地讚一聲,“好”。顧愷之原本自負,見人家讚賞,越發來了興致,連續作了數十首,他吟一句,謝瞻應一句。後來謝瞻累了,就讓捶腿的差人幫著應答,顧愷之吟了一夜,竟然沒覺察喝彩人已換,成為雅士趣談。

公元406年,劉裕消滅了桓玄,把持朝政,伺機想代晉自立。劉毅與劉裕因權利分配產生間隙,升為中領軍的謝混春風得意,想幹一番事業,像叔祖父謝安一樣成為朝廷支柱,他與劉毅等結盟,以牽製劉裕的勢力。謝靈運做了劉毅的記室參軍,應該是謝混的安排。這是他第二次搭錯車。

公元410年,劉裕平定孫恩殘餘勢力後,把謝晦招到自己府中任參軍。謝靈運隨劉毅到了江州,聽說廬山的慧遠法師之名,前去拜訪,一番談話後,就讓持才傲物的謝靈運折服了。他從慧遠法師口中得知了柴桑的陶淵明,與劉遺民、周道祖並稱“潯陽三隱”。

後來的人們也將他和陶淵明並稱“陶謝”。

兩年後,劉裕討伐劉毅,劉毅戰敗,謝混被賜死。劉裕為了拉攏謝家士族勢力,任命謝靈運為太尉參軍。謝靈運劫後餘生,他雖然看不起出身低賤的劉裕,但也沒有辦法,跟隨劉裕回到京師。

公元413年,朝廷改任他作秘書丞,謝靈運很高興自己終於擺脫了劉裕。這一年,著名僧人法顯從佛國取經歸來,在京城講法,建康城名流爭相前往,謝靈運也不甘落後。

法顯一行從長安出發,一路西行,穿過西域千裏沙漠和崇山峻嶺,翻越蔥嶺和大雪山,曆時6年才到達天竺。在天竺學習6年後,沿恒河而下,經南海回到青州,曆時3年,前後15年。

謝靈運對佛學很感興趣,在烏衣巷時他就跟烏衣寺慧睿禪師學習佛學。慧睿禪師曾經去過南天竺國,又曾向鳩摩羅什請教過佛學,通曉梵語佛經。謝靈運悟性極高,學會了梵語,對佛經有一定領悟。

這年秋天,慧遠法師在廬山造了一座佛像,派人來請謝靈運,想讓他寫一篇《佛影銘》,以廣大其事。謝靈運根據法顯所講的天竺國為佛立影存形的情況,寫了一篇頌揚佛法的銘文。

公元416年,劉裕大舉北伐。謝靈運又到劉義符麾下任黃門侍郎。他的好朋友顏延之講述了柴桑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而向鄉裏小兒折腰,棄官歸隱歸園田居的高人雅事。其實,謝靈運此時並不真正理解陶淵明,畢竟處在不同的階層和境地。

這時候,謝靈運奉命去彭城勞軍,盡管北伐取得了成效,收複了大片失地,但謝靈運心中一直在憂慮,主弱臣強的晉室還能維持多久,未來一片迷茫。他在彭城軍中,麵對歲暮的風雪心中久久不能平靜,作了一首《歲暮》,也稱《北使洛》,深得謝晦和傅亮的讚賞。

殷憂不能寢,苦此夜難頹。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易摧。

這年8月,劉裕手下猛將王鎮惡率軍攻入長安,秦主姚泓決定投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姚泓年僅11歲的兒子姚念佛異常鎮定,他對父親姚泓說:降也不免一死,不如自裁。姚泓率群臣出城請降,姚念佛獨自登上宮牆,跳樓而死。姚泓被押到建康後斬殺,一國之君見識不如小兒,可悲可歎。

劉裕拿下長安,突然聽說京城有變故,急忙趕回,留下12歲的小兒子劉義真守城。三秦百姓哭泣挽留也沒有將他留住。

劉裕回到建康,夏主赫連勃勃就攻占了長安。

劉裕遲遲沒有篡位,是因為一句讖語: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就是孝武帝。劉裕與王紹之密謀,將安帝毒死,另立司馬德文為帝。

公元420年,劉裕再一次上演了一部禪位遊戲後,登上帝位。

謝靈運離開彭城就返回到建康,到世子劉義符帳下做左衛率。一年多時間沒有回家了,他想到家中看看。沒想到回到家中,竟然發現門人桂興與小妾偷情,謝靈運大怒,一刀將桂興砍死。家人為了掩飾家醜,將桂興的死體投入河中。沒想到那日漲潮,又將死體送回朱雀橋邊,一時間,謝靈運殺人的事在京城傳的沸沸揚揚。

殺死個把家奴原本不是什麼大事,可是劉裕想借機打壓士族氣焰,謝靈運就被免了官。不久,劉裕又降低了晉朝舊貴族的爵位,謝靈運有縣公變為縣侯,食邑500戶。剛剛改朝換代,他就丟官降爵,心情鬱悶,作了一篇《謝封康樂侯表》,明為謝恩,實為泄憤。他在表中極力稱頌祖上功勳,並以漢高祖劉邦善待七國後裔作比對。劉裕明白了表中的意味,讓他官複原位。這時候劉義符已經是太子了。而謝靈運軟中帶硬的態度讓劉裕心裏很不舒服。

謝靈運性情偏激,做太子左衛率時經常給朋友們發牢騷說,論才幹,自己遠勝過徐慕之、傅亮這些人,至少也應該和他們同列朝班,參與權要。而今隻做個侍宴的文人,實在沒什麼意思。

世人稱曹植、謝靈運、李白為一類人,天才相似,性格相似,隻是因出身和所處曆史環境不同,人生之路略有不同罷了。政治家所忌諱的,正是文學家所需要的,他們成不了政治家,隻能以文辭名世。

太子劉義符對文學沒什麼興趣,廬陵王劉義真卻喜歡接納文人,謝靈運、顏延之等常到劉義真府上走動。一次,劉義真飲酒高興了說,將來得誌了要以謝靈運、顏延之為宰相。謝靈運非常興奮,他知道劉義符貪戀酒色,不得劉裕欣賞,大約劉義真很有即位的希望。他的這一盤算又讓他誤入歧途。

曆史上有些事情純屬偶然。政治失意的謝靈運卻在山水之間獲得靈感,他的山水詩給中國文學帶來了一片清新。

大自然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對謝靈運格外垂青。詩能平他心中之失嗎?

劉裕匆匆忙忙做了3年皇帝就病死了,臨死前把幾個顧命大臣叫到身邊,將帝位傳給了太子劉義符,謝靈運的希望落空了。徐羨之等人為了分散劉義真的實力,將謝靈運改任永嘉太守。

謝靈運感到非常失落,認為自己跟流放的人差不多,給劉裕寫了一篇誄文就上路了。親朋好友將他送到京城東南的方山,就是後來的鍾山。據說秦始皇東巡時,為破東南王氣,下令將此山挖斷。說來也怪,從那以後,這塊金粉之地帝王之鄉王氣萎靡,楚稱金陵、吳稱建業、晉稱建康、唐稱江寧,都是短命王朝。

謝靈運南行路過會稽,順便回到闊別20多年的故鄉,將家眷安頓在東山老家。在老家,他見到了堂弟謝惠連,惠連是他堂叔謝方明的兒子,後來也是著名詩人。當時惠連隻是個小小少年,口出驚人,詩才令謝靈運大加讚賞,兄弟倆後來就成了詩歌兄弟。

謝靈運離開家鄉時作了一首《過始寧墅》,對始寧山水作了生動的描繪,留下了“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的名句。

束發懷耿介,逐物遂推遷。違誌似如昨,二紀及茲年。

緇磷謝清曠,疲苶慚貞堅。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

剖竹守滄海,枉帆過舊山。山行窮登頓,水涉盡洄沿。

岩峭嶺稠疊,洲縈渚連綿。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