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詩。酒。菊花。
這是陶淵明給國人的文化,而他留給世界最美好的還是他的理想之國——桃花源。1500多年來,桃花源始終是人們心中的美好向往。
陶淵明是公元4世紀至5世紀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他生於東晉末年的動亂時期,個人的人生沒有什麼大的起落,但親身經曆和目睹了這段殘酷的曆史和時局的變化。他出仕13年後,隱居田園,飲酒作詩。除詩歌外,還擅長辭賦、散文,尤以詩歌成就最高。他是中國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是兩漢魏晉南北朝800年間最傑出的詩人,與屈原、李白和杜甫並列稱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
陶淵明為什麼要選擇隱居?
長期以來,人們對此有幾種猜測和解釋,多有誤解。
魏晉士大夫喜好風雅的人格美,飲酒作詩是一種風尚,也有隱居的嗜好和風氣。陶淵明時期,這種風尚依然存在,也或盛行,所謂“竹林七賢”遺風。東晉名將陶侃的孫子陶澹應該算是陶淵明的父輩,他就是著名隱士。人家舉薦他做官,他就逃到羅縣埤山中隱居了,“終身不返,莫知所終。”孟陋是陶淵明的外祖父輩,他是一位儒家,也是一位隱士,陶淵明幼年受到過他的儒學教育。孟陋是個孝子,喪母後十多年,他深居簡出,不飲酒,不吃肉。晉簡文帝請他出來,他也沒出來。陶淵明的妻子翟氏一家代代相傳出隱士,從公元272年的翟湯起,兒子翟莊、孫子翟矯、曾孫翟法賜,都是隱士。翟法賜和陶淵明處於同一時代,史學家們說,陶淵明的妻子可能就是翟法賜之女。
陶淵明一生都徘徊在“仕”與“耕”之間,這也是他人生最大的困惑。
在出仕和隱居問題上,他最終選擇歸園田居,與他的出身、學養、性格和經曆有直接的關係。而41歲後,促使他終生隱居的根本原因,是他內心深處的夢想的破裂。他對現實失望極了,他沒有別的選擇。他對未來失望極了,他隻有隱居。在那個時代,他隻能用自己的文字構建自己的理想。他為自己勾勒了一個美好夢想,為1500多年前的中國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一個充滿夢想的烏托邦,中國文化的烏托邦,中國文人的相思情節。
他把自己裝進自己美好的烏托邦裏,也把他的崇拜者們一代一代裝進他們的烏托邦裏。
他為什麼要選擇隱居,是因為心中的烏托邦嗎?
他的崇拜者呢?難道是在繼續著他的美好夢想嗎?
或許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陶淵明時,又陷入了自己的困惑。而要真正了解陶淵明就得走進他的時代去感覺。我們真的能夠感覺到他的心緒嗎?
誰也不能給出準確答案,除了陶淵明自己,除非他從時光裏走出來……
二
陶淵明出生在一個時局動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藝術繁盛的時代。
公元316年,西晉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西晉滅亡。317年,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偏安江南,史稱東晉。346年,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消滅了成漢政權,東晉統一了南方。此時,北方和西南所建立的五胡十六國與東晉形成長期對峙局麵。朝廷實際上被王、謝、桓、庾四大門閥士族集團先後支配著。到公元420年被劉宋取代,共103年,曆4代11帝
從下麵一段文字可以看出,陶淵明出生之前,東晉6個皇帝多為幼年即位,壽命極短,除晉元帝活了47歲,其餘5個均在20歲左右就死了。實際上,晉成帝之後,東晉政權已經病入膏肓。
晉元帝司馬睿,317年稱帝,在位6年,死時47歲。
晉明帝司馬紹,在位3年,死時27歲。
晉成帝司馬衍,5歲即位,在位18年,死時22歲。
晉康帝司馬嶽,成帝的弟弟,在位3年,死時23歲。
晉穆帝司馬聃,2歲即位,在位17年,死時19歲。
晉哀帝司馬丕,在位5年,死時25歲。
再看看陶淵明親身經曆的五代晉帝,皆是被廢或者被殺。
晉廢帝司馬奕,哀帝同母弟,在位5年,被大將軍桓溫所廢,45歲死。
晉簡文帝司馬昱,元帝的幼子,被桓溫擁立為帝,在位1年,53歲死。
晉孝武帝司馬曜,在位25年,溺於酒色,被張貴人悶死,死時35歲。
晉安帝司馬德宗,在位23年,被劉裕所殺,死時37歲。
晉恭帝司馬德文,在位2年被廢,421年被殺,死時36歲。
陶淵明就出生在這樣一個王朝衰微,士族和軍閥當政的混亂時代。然而,在大的社會動蕩中,人文藝術空前繁榮。
陶淵明具體出生時間大約是公元365年,晉哀帝興寧三年。在他之前有影響力的文化人物有:書聖王羲之(321-379)和王獻之(344-386)父子、大思想家支遁(314-366)、雕塑家戴逵(326?-396)、大畫家顧愷之(348?-409)、著名僧人鳩摩羅什(344-413)和慧遠(334-416)、詠史詩人袁宏(328-376)和玄言詩人孫綽(314-371)、許詢(?-345?)。他同時代或者稍晚些時候的有:曆史學家裴鬆之(372-451)、山水畫家宗炳(375-443)、山水詩人謝靈運(385-433)、謝惠連(407-433)、顏延之(384-456),《世說新語》的作者劉義慶(403-444)、詩人鮑照(414-466),等等。
應該說生在這樣一個思想、文化、藝術、宗教繁榮的時代,陶淵明是幸福的。
但是,他的沒落仕宦家庭出身始終影響著他,可以說影響了他一生。這是那個時代的慘酷現實,也是他個人的不幸。從一個方麵來說,也說中國詩歌之幸。
陶淵明的曾祖父,據說是陶侃,但沒有直接證據。他的祖父陶茂做過太守,父親陶逸沒有做過官,在他9歲時就去世了。家道衰落,陶淵明幼年一直在外祖父家生活。他的外祖父孟嘉是具有魏晉風流氣質的當代名士,陶淵明從小受到外祖父的教育和影響。孟嘉藏書很多,陶淵明小時候博覽群書,道家的《老子》、《莊子》,儒家的《六經》等,以及神話異書,青少年時代就具有雙重性格和追求,一方麵立四方誌,出仕以實現遠大理想;另一方麵熱愛自然,“性本愛丘山”。
魏晉時代是士大夫的時代,士大夫貴族掌控著政治和文化,出身低賤的人是很難進入仕宦階層的。最為典型的就是王謝兩大家族,影響兩晉200年。曆史推進到陶淵明出生的那個時代,王謝士族依然有著勢力,然而已經慢慢走向末落了,公元379年大書法家王羲之去世時,陶淵明15歲。公元383年,著名的淝水之戰時,陶淵明19歲。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從容鎮定地指揮了這場決定東晉命運的戰爭,最終以8萬之眾打敗了前秦符堅的百萬大軍,取得了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然而,淝水之戰並沒有根本改變東晉的命運,隻是苟延殘喘了幾十年。淝水之戰對於王謝士族政權來說,也是一次回光返照。
淝水之戰兩年後,謝安去世了。謝安的去世,標誌著東晉士族勢力的沒落,而新軍閥逐漸興起。
陶淵明原本出身微寒,祖上是漁戶出身,這就注定了他的出仕之路很艱難。他雖然算不上真正的士族,但他自幼受外祖父孟嘉的影響,接受了士族文化培養和風氣的熏陶,他具有士大夫一樣的生活態度、方式和習慣,崇尚士大夫氣質。士大夫沒落了,他也有一種沒落的感覺,他時常懷舊,留戀所謂的魏晉風流,這就讓他陷入自身的矛盾中。對於這些粗魯的軍閥勢力,他陶淵明如何瞧得上眼?
那麼,他將如何選擇呢?
三
陶淵明的仕宦之路始終不順。
陶淵明29歲時,任江州祭酒。東晉社會等級森嚴,門閥製度和意識根深蒂固,出身的寒微的陶淵明經常遭受士族的蔑視和官吏的欺壓,他有心勤勉工作,無奈世態炎涼,沒有他施展才華和抱負的環境和機會。他對政治萎靡的晉室充滿了失望。原本也不是什麼重要職位,不做也罷,第一次出仕不到一年,他一氣之下就辭官回家了。
一年後,州裏來請他做主簿,他堅辭不去。
到晉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36歲的陶淵明迫於生活壓力又出來做官。這一次他投在謝安的北府軍舊部劉牢之軍中,作鎮軍參軍。同為參軍的還有劉襲、劉裕,也許就是因為和劉裕同事的這段經曆,使他清楚地了解了劉裕的為人。後來劉裕得勢,包括後來稱帝,陶淵明堅決不出仕,這在中國曆代文人中也是不多見的。與其說是陶淵明性格的決定,倒不如說是他氣質的表現。中年之後,他寧願隱居過清平的生活也不願趟軍閥政治的渾水,清者自清,這是陶淵明最具獨特也最令人信服之處。
有一件事直接導致了陶淵明的再次辭官。這年,劉牢之率兵鎮壓五鬥米道徒孫恩叛亂。起因是399年10月,朝廷強征三吳地區已經免除奴隸身份的佃戶農民到京師當兵,激起民變。孫恩借機煽動,10來天就有數10萬人響應,不久就攻陷8郡,殺了許多貪官汙吏,眼看就要攻進京城建康了。劉牢之不愧是名將謝安一手帶出來的,他一舉打敗了孫恩。在這場戰鬥中,劉裕暫露頭角,立下功勳。孫恩帶著敗軍逃往海上,劉牢之縱容士兵搶掠,東南一帶的百姓慘遭浩劫,陶淵明親自經曆和目睹了這一切。陶淵明是正直的文人,有很深的儒家思想,他對劉牢之和劉裕的做法極為反感,卻無力製止,他唯一可以選擇的就是離開,回家靠田園自給。
現在,陶淵明既不滿足於劉牢之、劉裕,對東晉朝廷早已失望,他的目光轉向了桓玄。
桓玄有承擔天下的希望、或者能力嗎?
陶淵明心裏沒底。但,天下不能這麼亂下去。自偏安以來,國家沒有一天的安穩,百姓沒有一天的好日子,外受北方兵戈之困擾,內受門閥士族之支配,新軍閥們輪番上陣,已經沒有什麼太平了。
陶淵明盼望有一股清新的春風,盡快結束這一切,恢複清明的世界。這才是他心裏真正的希望。
相比較而言,他對桓氏是有些好感的。桓氏也是東晉士族,桓溫為東晉立下大功。陶淵明最崇敬的外祖父孟嘉曾給桓溫做過長使,當時的文化名人如大畫家顧愷之、袁宏、孟嘉等都在桓氏門下。桓溫曾經是個有大局意識的人,滅胡取蜀後,他多次建議皇帝遷都洛陽。應該說這是具有建設性意義的好建議,如果實現,東晉偏安的局麵就可能改變。可惜萎靡的晉帝不思進取,沒有采納。桓溫是個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者,他有一句話:“男子不能流芳百世,亦當遺臭萬年。”桓溫死時,兒子桓玄5歲,陶淵明9歲。桓玄很有才幹,晉帝一直不敢用他。他得勢時23歲,失敗死時36歲,豪氣有點像項羽。桓玄是個自然主義者,愛文學,擅清談,癡迷書畫。據說一次顧愷之將一櫥櫃畫交給他保管,他從櫃後偷偷拿走,還對顧愷之說畫已登仙飛走了,顧愷之也是畫癡,竟然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