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年,跟隨劉裕多年的劉毅和諸葛長民受猜忌被殺。受劉毅牽連,詩人謝混也被殺。
這一年,著名高僧慧遠作了一首《佛影銘》:“廓矣大象,理玄無名。體神入化,落影離形。”把形、影、神三者的關係非常巧妙地揭示出來,又邀請謝靈運作銘文。
慧遠的佛學造詣是很高的。當年鳩摩羅什在長安時,慧遠便向他致書問好,並派弟子前往學習。鳩摩羅什離開長安時,慧遠致書求教。慧遠在東林寺講佛學時,劉遺民、周續之、宗炳等都是他的信徒。慧遠曾請陶淵明上山,陶淵明說:要他上山,必須允許他飲酒。慧遠同意了,但陶淵明最終沒有上山。他也關注和學習佛學,但從心裏不願意接受佛教徒的生活。
可能是受這件事的刺激,陶淵明作了有名的《形影神》三首詩。
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贈影》
天地長不沒,山川無改時。草木得常理,霜露榮悴之。
謂人最靈智,獨複不如茲。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
奚覺無一人,親識豈相思!但餘平生物,舉目情淒湎。
我無騰化術,必爾不複疑。願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辭!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衛生每苦拙;誠願遊崑華,邈然茲道絕。
與子相遇來,未嚐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
此同既難常,黯爾俱時滅;身沒名亦盡,念之五情熱。
立善有遺愛,胡為不自竭?酒雲能消憂,方此詎不劣!
《神釋》
大鈞無私力,萬理自森著;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
與君雖異物,生而相依附,結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語!
三皇大聖人,今複在何處?彭祖愛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 賢愚無複數。 日醉或能忘, 將非促齡具!
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汝譽?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
也有人把這組詩列入他的五言詩之首,可見作品的重要性。這3首詩的重要意義在於他的唯物論觀點,難得的無神論思想,“人為三才中,豈不以我故。”他反對神仙、主張自然的思想境界完全高出了慧遠,也是他傲立於兩漢兩晉南北朝800年的一個主要原因之一。
六
陶淵明用最後的文字灑給世界的一片溫暖月光。
公元416年8月,劉裕再次北伐,10月收複洛陽。在北方百姓的支持下,第二年一舉攻破長安,消滅了姚秦,取得了自淝水之戰以來最大的勝利。陶淵明聽到這個消息,心情是很愉快的,盡管他很鄙視劉裕,也不是為他慶賀,而是他心中盼望的統一,現在看到一絲希望了。自“五胡亂華”以來,東晉偏安南方,洛陽久陷北方蠻族,現在終於回來了,他做了前往洛陽看看的打算,可惜長期疾病纏身沒有成行。
進入50歲以來,他明顯感覺自己老了,“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他似乎感覺沒有多少時間了,“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他對人生越來越留念了,他不但希望“親戚共一處,子孫還相保”,“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充滿了溫暖和諧的氣息。
這時候,身體日漸衰老,生活日益艱難,“貧窮”二字已經開始困擾他了,他深深體會到了“田家豈不苦,弗獲辭此難”,“饑者歡初飽,束帶侯雞鳴”。他之前在《詠貧士》中歌詠的張仲蔚、阮公、黃子廉等貧窮知識分子,其實都是自己的影子。他的晚景似乎更加淒涼,“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而到了他臨終時,反而坦然了,他更加徹悟了人生:“勤靡餘勞,心有長閑……人生實難,死之如何”。
陶淵明畢竟不是政治家,但他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不願像司馬相如那樣去做禦用文人,寧願守著田園安貧樂道,用自己的文字反映民間的疾苦,反映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這是他傑出之處,自屈原以來無人能比。
由於自身長期的貧困生活,他內心一直盼望春光普照人間。從北征回來的人口中聽說了桃花源的見聞,加上晉時民間流傳劉驎之上山采藥迷路的故事,大約就是《桃花源記》中的劉子驥的原型。也就是這段時間,他作了名垂千古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這是他的政治理想,是他追求的理想社會,是他精神的烏托邦,是他灑給世人的一片月光。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七
從陶淵明到陶潛,一個“潛”字包含了他的人生觀。
好像陶淵明看透了劉裕這個人的一切似的,原本也沒有對他抱有希望,現在倒是又讓他失望了。劉裕打敗姚秦,不做進一步鞏固,卻又退回南方,留幼子守城。劉裕離開時,百姓哭泣挽留,他心裏另有盤算,他急匆匆回去時要篡位。劉裕離開的第二年,長安就被夏王赫連勃勃占領。
這個赫連勃勃原是西漢和親公主的後代,本名劉屈孑,反叛後姚自立夏王後改姓赫連,寓意其顯赫與天地相連。他嗜殺成性,積人頭為景觀,叫“髑髏台”。據史料記載:發工10萬,曆時6年,蒸土築城,造著名的統萬城。令其秘書監胡義周作了一篇辭藻華麗的《統萬城銘》,據說與杜牧的《阿房宮賦》媲美。那氣勢和雄心有點像秦始皇,也是個短命王朝,不到20年就滅亡了。
劉裕呢,他把晉安帝縊死後,並沒有馬上篡位,原因是他聽到一句讖語說,昌明之後有二帝。昌明就是晉孝武帝,劉裕又立安帝的弟弟為晉恭帝。
第二年,即公元420年,劉裕跟三國時期的曹丕一樣,也導演了一處所謂掩人耳目的非常滑稽的禪讓戲。晉亡,劉裕登基,即宋武帝。晉恭帝被改為零陵王,一年後被殺。
陶淵明聽到晉恭帝被殺的消息,有一種不可遏製的憤怒。他的氣憤不僅僅是為了晉恭帝,讓出了皇帝位依然送命。他隻是為一個人的生命,隻是為這種殘酷剝奪生命的毒辣,這是他對生命的關愛。他作了一首《詠荊軻》,估計俠義之氣更能使人痛快吧。他想借荊軻的豪氣撫平內心的不快。
長期以來,陶淵明始終對秦始皇沒有好感,可以說他一直憎惡秦始皇,《桃花源記》第一句就是“贏氏亂天紀”。他自己時常以商山四皓自居,事實上,他是把劉裕等同秦始皇了。他真的希望出現一個荊軻般的壯士刺殺劉裕嗎?
不會,他始終沒有這麼想過,也不會這麼去想。因為他是陶淵明,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詩人。
入宋以後,陶淵明就改名陶潛,他的詩文中一概不用新朝的年號,隻願提甲子。他讀史書作九章:《夷齊》、《箕子》、《管鮑》、《程杵》、《七十二弟子》、《屈賈》、《韓非》、《魯二儒》、《張長公》,文字簡短,但能夠代表他各方麵的思想。
這年冬天,江州刺史王宏送別還都、謝瞻還豫章,邀陶淵明作陪,陶淵明作一首《於王撫軍座送客》,他的送別詩遠高於謝瞻作的《王撫軍西陽集別時為豫章太守被征還東》。
422年,也就是劉宋建國的第三年,劉裕病死,太子劉義符即位,為宋少帝。第二年,劉裕的次子廬陵王劉義真和謝靈運、顏延之關係好,說得誌後要以謝、顏為宰相,遭人忌恨,劉義真被貶為庶人,後來被殺。謝靈運被貶到永嘉,寫出了有名的山水詩。顏延之到潯陽看望陶淵明,給他留下兩萬錢,陶淵明全部送給酒家。也許是已經丟官的緣故,他現在跟陶淵明談得來了。
這一年發生了一起政變,傅亮、王宏、檀道濟、謝晦四人聯合殺了晉少帝,迎立劉義隆為晉文帝。兩年後,晉文帝開始秋後算賬,徐慕之自殺,傅亮被殺,謝晦想據江東抵抗,兵敗被殺。
426年,檀道濟任江州刺史,到潯陽看陶淵明,勸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檀道濟又送了他一些肉和米。他也拒絕了。
427年,春夏之交,潯陽地區流行瘟疫,陶淵明身體虛弱,感染惡性瘧疾,9月就病逝了。
陶淵明走的異常從容。之前他早已寫好遺囑,就是《與子儼等疏》。他還給自己寫了一首《挽歌詩》和《自祭文》。“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這是他對死的一種蔑視,也是他唯物論思想的進一步發展。他原本是個儒家,此時的觀點深受道家和佛學影響。雖然陶淵明始終沒有擺脫士族意識的局限性,也就是他曆史的局限性,但他的這一觀點在境界上比《形影神》更進了一步,更加體現了他晚年的思想光芒,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八
他身後的意義大於身前。
陶淵明去世5年後,王宏也死了。又過了一年,謝靈運被殺。檀道濟是在陶淵明死後第9年被誅的,顏延之倒是多活了20多年。
陶淵明死後70多年,昭明太子蕭統給他編了一個集子,大約是中國詩人的第一本詩歌專輯。
世上隱居者多了,唯獨陶淵明最偉大。他的可貴之處在於,他沒有做那種所謂的不食人間煙火的清教徒、悠閑客、逍遙生,而是歸園田居,發幽闡思,創新詩學。他的一生,在文學藝術和思想方麵的成就第一,政治觀點其次。
嚴格意義上來說,一個人是很難超越他的時代的,陶淵明也不例外。
雖然說陶淵明並沒有超越他的時代,但他的詩文對後世影響卻十分深遠。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深受其影響,宋代歐陽修、蘇東坡、王安石、辛棄疾對他推崇備至。
據說,陶淵明詩的注釋之多,在中國曆代詩人中除杜甫之外無人能及。
……
酒是濁酒。
菊是新菊。
一首田園詩。
一座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