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選擇桓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合乎情理的。
陶淵明37歲到桓玄幕府,不久又因母親去世,回家奔喪。
這一年,孫恩幾次進攻建康均被劉裕打敗。桓玄的勢力越發大了,他已經占據大半晉國。第二年,朝廷派兵討伐他,桓玄進攻建康,劉牢之先是投降,後又密謀反叛桓玄,因事泄密自殺。桓玄改元大亨,劉牢之舊部將領大半被殺,劉裕卻受到桓玄的欣賞,被封為扶軍參軍。桓玄在402年接受晉帝禪讓,即皇帝位,國號楚,晉安帝被稱為平固王,遷往潯陽。陶淵明此時正在潯陽居喪。
陶淵明居喪的第4年,即公元404年,劉裕起兵討伐桓玄,3月占領建康,桓玄退至潯陽,把晉安帝帶到江陵。5月,桓玄戰敗被殺,第二年,晉安帝回到建康。
陶淵明是否一定希望桓玄把江山坐穩當呢,沒有人真正知道。
桓玄的失敗,陶淵明一定感到惋惜嗎?
有一點應該肯定,桓玄之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破滅了陶淵明心裏的希望,他心灰意冷。且看看他的《擬古·之九》,也是最後一首:
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采。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複何悔。
四
陶淵明41歲以後終於醒悟,作《歸去來兮辭》。
公元404年,桓玄死時,陶淵明40歲。子曰:“四十而不惑”。
對於飽經世變和風波的陶淵明來說,40歲已經進入思想成熟時期了。他寫的《枯木》就是理智的反省。他在反省什麼呢?
其實現在,他心裏依然矛盾著,這種矛盾不單單來自他的思想,重要的是現實。對於出仕與隱居的選擇,顯然,現在出仕已經沒有什麼積極意義了。然而,田園生活的拮據困惑著他,迫使他不得不選擇出仕以養家。
第二年,陶淵明出任江州刺史的參軍,這位江州刺史是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陶淵明這次選擇,大約是對北府軍舊部懷有好感,還有本鄉本土的緣故吧。後來,劉敬宣因與劉裕部下的劉毅不合而辭職。看到桓玄舊部被一個個被殺,劉牢之舊部又受排擠,陶淵明也辭職了。
秋天的時候,他又出來做了彭澤令。一方麵是由於經濟窘迫的原因,使他不能安心田園;另一方麵,天性追求自由的個性,有時時召喚他脫離仕宦樊籠。
但是不到3個月,他又回家了。這次歸來就成了他的徹底歸來。
這年冬天,他作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和後來作的《桃花源記》並稱陶淵明的代表作,在中國文學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歸去來兮辭》
……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複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複奚疑!
這是陶淵明的理想和根本願望嗎?
我們仔細回顧一下陶淵明的出仕生活和他前期的作品就發現,《歸去來兮辭》是他41歲以前生活和人生的總結,包含了他的政治態度和生活哲思。他青年時期的態度,“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裏。”這是他29歲時第一次出仕不順時的心情。很顯然,帶有一股怒氣和怨恨,不是他的真實選擇,也可以說是賭氣;到了他中年以後,情況就慢慢轉變了,“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這是他36歲第二次辭官回家時寫的。“投冠旋舊墟,不為好爵縈。”這是他37歲時寫的。
其實陶淵明內心始終是矛盾的。他是個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人,出仕是正常的,是儒家所倡導的。歸來卻是不正常的,是不得意的。他本來的願望是什麼呢?看看他的《感士不遇賦》中有:“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聖人之遣書。發忠孝於君親,生信義於鄉閭。”也許,這才是他的理想和願望。
然而,這是他一生都想實現而無法實現的。這是他人生追求的核心價值,是全部,是他的最高信念和精神境界。
五
歸園田居是他最好的選擇嗎?
公元405年,劉裕將晉安帝扶持為傀儡皇帝,又忙於為自己順利登上帝位造聲勢,對外政策上采取積極北伐,已贏得民心,對內打壓舊勢力,掃清障礙。
陶淵明再也不會踏進仕途了,他開始了真正的躬耕生活。
陶淵明自小在外祖父家生活,成年以後,自己家境雖不比外祖父家,但尚有田產,可以雇人耕作。大約在他25歲時,父親去世,他才開始接觸農耕,但是基本上還是雇人耕作。到他29歲之後,每次辭官回家,雖然也參與一些田園耕作,但不能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這一次,情況就跟以往完全不一樣了。
他這次回家,開始親自耕作,才體會到真正的勞動生活。在他第二年作的《歸園田居》五首中就可以感覺到。“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這是他的真實感受。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裏,複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複墟曲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晨露沾衣,帶月鋤禾,這是多麼動人的情景,這才是真正的勞動。
桑麻日高,心誌日廣,這是生活的感悟,這就是勞動的真實體會。
從最初剛回到田園的旁觀者意味,“農夫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到三年前的“秉耒歡時務,解顏勸農人”,那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到現在的“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陶淵明已經進入了農人的生活裏,和普通農人沒有什麼區別了,這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實寫照。
陶淵明愛菊,房前屋後種著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愛酒,作飲酒詩20首。而昭明太子說,“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
陶淵明好飲,可以說是經常飲酒,“無夕不飲”。他飲酒還有個特點,多是獨飲、自飲,“春醪獨撫”,“連夜獨飲”,“孤影獨盡”,“閑居寡歡”。
《飲酒·之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為什麼要飲酒?他是不是一個酒徒?
事實上,陶淵明和鄰居相處得很好,與朋友們飲酒時,也沒有狂妄之態,他身上沒有一點酒徒的氣色,他始終保持著一個飲者的狀態。
他采取這種“醉”的方式麵對世界,是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惱。他心中的苦悶非常人能夠理解,也不足與外人道也。他是用“醉”的態度鄙視那些所謂醒著的人們。這樣,他就有一種超然和解脫的感覺。
他時常以商山四皓自居,他覺得他傳記是超然於衰微的司馬氏、門閥士族桓氏和新軍閥劉氏的,也超然於依附於他們的那些蠅營狗苟的人。這種感覺,是隻有作為局外人才會真正有的。也就是說,他已經徹底退出了汙濁的政治圈。
陶淵明對桓氏有些留念,這是真的。他對現實極為不滿,這也是真的。但是他不參與。
沉默是最好的抵抗。那就選擇沉默,就用這種方式抵抗好了。
陶淵明是明智的,畢竟他已經40多歲了,畢竟有了許多的人生經曆和社會經驗,他不會那麼衝動的,之前不會,之後也不會,“沉默是金”。用這種方式最好,也最有效,他們拿他沒有任何辦法。
曆史會給他一個公正的答案的,不是嗎。
他作了一篇《五柳先生傳》,表達了自己的心聲。五柳先生就是他給自己取得名號。《讀山海經》、《閑情賦》等也是這一段時間的作品。
《五柳先生傳》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誌。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讚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其言茲若人之儔乎?銜觴賦詩,以樂其誌。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陶淵明在家,與孩子們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還作了著名的《責子》一詩。後來杜甫在《遣興》一詩中說:“陶潛避俗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
《責子》
白發被兩鬢,肌膚不複實。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誌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垂九齡,但覓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公元409年6月,陶淵明家遭遇了一場火災,房舍被燒,一家人暫時在船上住了3個月。在劉遺民等朋友的幫助下,搭建了幾間草屋,9月搬入新居。當年,劉遺民、周續之和陶淵明曾被稱作“廬山三隱”。但是,周續之在隱居時跟權貴有來往,陶淵明對周續之有微詞。劉遺民是佛教居士,本名叫劉程之,不願意出仕做官,劉裕就給他取名遺民,陶淵明對他也沒有好感。
410年,劉裕大敗南燕慕容超。第二年,徹底剿滅了天師道起義的殘餘。劉裕接受了太尉的封號,陶淵明的朋友殷景仁做了劉裕的太尉參軍。陶淵明心裏很不滿,在他贈給殷景仁的詩中有所譏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