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建安風骨(3 / 3)

然而,有一件事確實是曆史事實。

因為甄氏,曹植的情感世界遭受了痛苦的煎熬,人生遭受無盡磨難。

因為甄氏,曹植的詩歌藝術獲得了巨大的飛躍,這絕不是空穴來風。

有人說,沒有甄氏,建安文學就要失色,就不會有曹植傑出的詩,或許也不會有《古詩十九首》,或許中國詩歌史就改寫了。當然這隻是假設,隻是推測,而甄氏確實影響了曹植人生,也影響了他的詩歌。

黃初二年,冬去春來,一夜清風吹綠了世界,也吹醒了心情苦悶的曹植。

這天一大清早,曹植走出府宅,站在庭院裏感受早春的氣息。天氣異常清新,陽光分外明媚,庭院裏花草樹木鬱鬱蔥蔥,樹木大大小小的喬木灌木,煥發出勃勃生機,一派繁盛景象,草叢裏不時響起快樂的蟲鳴,樹林裏偶爾傳來布穀鳥的叫聲,仿佛告訴人們,這是什麼時間,應該做什麼了。曹植看著綠色蔥蘢的滿庭院,看著自由生長的樹木,想起鄴城深宮大院裏的甄氏,她一定過的不快樂吧。折下一根綠枝條,睹物思人,他一時來了靈感,作了一首詩《綠葉寄鄴城》,就是後來的《庭中有奇樹》(古詩十九首之九)。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貴,但感別經時。

甄氏接到曹植這首詩,感慨萬千,一定也寫了一首詩,是不是寄給曹植了,不得而知。而她現在已經被曹植的心思感染了,或者說,她對於曹植已經不是簡簡單單的好感了,而是惺惺相惜,同病相憐。不過她不可能也不會做出如何超越底線的事情,因為她還有兒子,還有更大的曆史抉擇,她必須小心翼翼。

後來的一段日子,曹植閑來無事,帶著下人來到河邊。波濤洶湧的河水送走了一段一段的美好時光。河水奔流,時光一去不複回,人生短暫,他回想起英雄父親,內心一陣感慨。是啊,一生都寵愛自己的父親已到天國,已經遠遠地離開自己,想到這裏,他莫名的傷感起來。再想想眼下,自己麵對的遭遇和處境,他發出無奈的感慨,內心痛苦可想而知。他心裏還糾結那個不願對人吐露的心思。這是他多年的心病啊。自兄長登基以來,甄氏一直輩冷落,時光像流水一樣匆匆而過,一晃又是一年,而自己卻無能為力。佳人獨自在遠方受冷落受虐待,他的心情難以平靜,作《青青河畔草》(古詩十九首之二)。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他將這首詩寫好後,交給手下人悄悄帶給鄴城冷宮裏的甄氏。甄氏接到曹植的詩,一時熱淚盈眶,悲喜交加。她一時難以控製,作了一首詩作為回複。

然而,他們之間非常縝密的詩書交往最終被郭女王的密探發覺,郭女王立即采取行動,向曹丕告密,曹丕派人去曹植府上以傳達公務的名義查尋,查獲了他們的往來詩書,曹植情急之中扣押了來人,事情越發嚴重了。曹丕大怒,卞夫人也很生氣,然而這件事非常棘手,畢竟關係到皇家尊嚴體統。他們處心積慮,最後給甄氏安了一個“內心怨憤,對王不滿”的罪名。

這年6月,甄氏就在鄴城被賜死了。

據說甄氏死的很慘,這位天下第一的美貌才女,竟然被殘忍的“被發覆麵,以糠塞口”。她的兒子曹叡即位後就徹查了母親的死因,為她報了仇,並追縊為“文昭皇後”,這是後話。

甄氏被賜死,接下來就該處理曹植了。監國謁者灌均等人彈劾曹植,說他“醉酒悖慢,劫脅使者”。這當然是曹丕的授意了。隨後,三台九府的那些公卿大臣,還有曹丕的鐵杆支持者們,現在是表現立功的時候了,他們一個個跳起來彈劾曹植。一條一條的罪責,鋪天蓋地的奏章,曹植呢,心灰意冷,也無法辨白。後來,他被貶為安鄉侯,諸侯王的生活結束了,接下來就是漫長的壓抑生活。

應該說,自從父親曹操死後,曹植就一直生活在陰影裏,直到病逝也沒見到一片明媚陽光。或許從他那首著名的《七步詩》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種殘酷。“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甄氏臨死前作了一首《塘上行》,這是她留給世人的最後一首詩,也是唯一的一首。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複苦愁,入亦複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事實上,曹植讀到甄氏的《塘上行》時,甄氏已經離世,他的心情無比悲傷。而更痛苦的是,他的悲痛還不能表現出來。這是何等的悲痛啊!沉痛之極,曹植作了一首《行行重行行》(古詩十九首之一),句句都是生離死別悲慘淒切的情境,堪稱血淚之作。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裏,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會麵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黃初三年,曹植參加會節氣後來到洛水之濱,突然想念起甄氏,但見煙波飄渺中有一個美麗的身影忽隱忽現,曹植悲喜交加,內心感慨萬千,作名垂千古的名篇《洛神賦》。(原名《感甄賦》,後來被改為《洛神賦》)

……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鬆。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瓌姿豔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燦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

……

後來人們將《洛神賦》中宓妃說是甄氏的化身,甄氏就有了甄宓的名字。而曹植心中的甄氏到底叫什麼呢?就叫她洛神仙女吧。

甄氏成就了曹植的詩歌,而天下奇異的“叔嫂戀”加深了《古詩十九首》之謎。

景初二年,魏明帝曹叡下旨,一方麵寬宥曹植,另一方麵對曹植的詩賦銘文雜論進行編撰。這是一次以公開形式開展的秘密行動,據說,曹叡把黃初二年三台九府公卿大臣的彈劾奏章全部銷毀,對曹植詩文中凡涉及或者懷疑與甄後又牽連的,一律從集中抽出,作者冠以無名氏、或者枚乘、蔡邕、李陵之名,以掩飾真相,蒙蔽世人。曹叡不愧為曹操曹丕之後,他將每首詩刪去原標題,用第一句做標題,整齊劃一,《古詩十九首》也就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獨特的一組詩。

事實上,甄氏被賜死後,曹植對自己的詩進行了一次整理。以曹子建之聰明,他能不知道侄兒曹叡的為人嗎?他能不知道他與甄氏往來之詩將會被毀滅嗎?現在,心愛的人兒已經去世,而他們真摯的愛不能泯滅,他將自己的舊作進行了修改,比之前的作品感情更加細膩,語言更加精煉,表達更加隱晦。第二年,隨著曹叡的去世,曹植詩作的真相隨之而去,成為曆史之謎。

還是讓我們記住這兩個人吧。甄氏生於公元182年,死於221年,僅40歲。曹植生於192年,死於232年,僅41歲。他在魏文、明二帝期間被多次遷封,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後人稱之為“陳思王”。他一生有兩位妻子,前妻崔氏因“衣繡違製”,被曹操賜死。第二任妻子謝氏,一直活到晉代。他有二子二女,長子曹苗夭折,次之曹誌自幼好學,被曹植稱讚是“保家主也”,曹植死後繼齊北王,司馬氏篡位後被貶為縣公,後為博士祭酒。兩個女兒不知所終。

甄氏和曹植的“叔嫂戀”,大約僅僅局限於詩書來往藝術欣賞的精神戀,沒有跨過所謂的底線。但是,這種畸形的感情一定是有悖於我們這個社會倫理意識很強的民族的。甄氏是不是無辜暫且不說,曹植呢?曆史上有許多我們批判不盡的醜陋之事,比如他偉大的父親曹操,曾經為強占張繡的寡嫂而丟了自己的兒子曹昂和愛將典韋的性命。比如他的哥哥曹丕,乘父親病重調戲父親的嬪妃侍女,惹得卞夫人怒罵其豬狗不如。再想想幾千年曆史上,我們雄偉的皇宮裏還有多少汙垢齷齪之事。

我無意給古人辨白。從甄氏的《塘上行》詩句中仿佛感覺到,這是甄氏的自我辯白,也是她留給世人的迷。她應該是對丈夫曹丕說的,她說自己與小叔子曹植之間,僅僅是詩歌友誼,她太喜歡曹植的詩才了,她實在不想傷害他,畢竟是叔嫂,不可能發生愛情的,這一點她太清楚不過了。也正是因為她的清楚,才發乎情而止於禮,阻止了事態的進一步發展。而曹植呢,竟然置世子之位於不顧,一腔熱血我行我素,他是個天才的詩人,熱愛詩文的甄氏自然不會做出毀滅天才的事情,那麼,她到底該怎麼做呢?

人類最博大的情感是愛,最高尚的精神是奉獻,要真正理解這一層需要具備一定的境界。

而甄氏和曹植這兩個天才,他們的命運卻攥在別人的手裏,這是他們個人的不幸。然而,他們卻把中國詩歌攥在自己手裏,他們無意成就自己,卻成就了《古詩十九首》,這是他們對中國曆史最大的貢獻,也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大幸。我不能說他們的愛情是偉大的,但他們用真摯的愛書寫的詩歌卻是可貴的,是華夏文化之瑰寶。

建安風骨到底是什麼?

如果建安風格是指剛勁健朗的風格,就應該是曹操的《觀滄海》、《步出夏門行》、《短歌》之類的慷慨基調。中國曆史上,詩歌藝術始終是由精英詩人引領的。比如屈原是理想主義的代表,陶淵明是田園詩的代表,謝靈運是山水詩的代表,李白杜甫就不用說了。中國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哪個帝王代表一代詩風的,盡管曹操本人沒有稱帝,但他畢竟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魏武帝。其實這倒是其次,關鍵是他的詩歌成就本身也比不上他的兒子曹植。而建安時期乃至整個曹魏時期,曹子建的詩歌尤其他後期的詩學成就無人能及,也無人能比。拿南朝謝靈運的話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占八鬥,他謝靈運自己隻占一鬥,天下詩人共分一鬥,可見曹子建的詩歌才華。後世評定的中國古代三大天才詩人:曹子建、謝靈運、李白。

曹子建的詩歌基調,總體上是悲越的、悲婉的,這是真正的建安風骨嗎?

如果不是,那麼真正的建安風骨到底是什麼呢?

話題又得回到《古詩十九首》上來。《古詩十九首》是曹子建為代表的建安時期,也可以說是曹魏時期精英詩人的經典之作,悲婉抒情、內容充實,感情淳厚、語言精煉、意境淒美的作品。有人甚至將此與《詩經》和《楚辭》同列,足見其文學價值和深遠的影響力。

如果以《古詩十九首》來解釋建安風骨,那又是什麼呢?用我們現在的審美意識和語言能準確地表達出建安風骨的真實含義嗎?

東漢以降到六朝,文人開始覺醒了,文學就像一隻美麗的蝴蝶,從“經學”之繭中脫殼而出,獲得獨立,開始了自由飛翔。她真的可以自由飛翔嗎?其實這個比喻本身並不恰當。重要的是,這一段時間,文學的功能確實發生了巨大轉變,這是一種飛躍,是從四言詩到五言詩的飛躍,是從詩言誌到詩緣情的飛躍,至盛唐達到詩意和境界的巔峰,李白飄逸灑脫的神采,杜甫生命深處的哀歌。這是詩歌發展的必然。

所謂的建安風骨,是剛勁健朗的詩文風格,是感情淳厚悲婉的藝術境界,是發人深省的人性呼喚,包含人生苦短的悲歎和情感壓抑的悲婉,或許還有掙脫傳統觀念束縛的一種思索。這是一種表達人生誌向和情感追求的美好意境,是一種豐富的審美感覺,是蘊含在詩歌裏的內在的藝術氣質。這也正是初唐詩人們摒棄六朝萎靡之風而力追魏晉風骨,使唐詩在中國曆史上發出聲音,從而獲得詩歌從“魏響”到“唐聲”真正轉變。這是另一種突破,也是前所未有的轉變。這種轉變最終將中國詩歌推向藝術之巔。

而要真正理解建安風骨,需要的不僅僅是我們的心智,還需要深刻的人生體悟、真摯的藝術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力……

還是將《古詩十九首》剩餘部分一起領會一遍,或許答案就在這裏……

《青青陵上柏》(古詩十九首之三)

青青陵上柏,磊磊澗中石。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鬥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鬱,冠帶自相索。長衢羅夾巷,王侯多第宅。

兩宮遙相望,雙闕百餘尺。極宴娛心意,戚戚何所迫。

《明月皎夜光》(古詩十九首之七)

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曆曆。

白露沾野草,時節忽複易。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

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

南箕北有鬥,牽牛不負軛。良無磐石固,虛名複何益?

《冉冉孤生竹》(古詩十九首之八)

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兔絲附女蘿。

兔絲生有時,夫婦會有宜。千裏遠結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

《迢迢牽牛星》(古詩十九首之十)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回車駕言邁》(古詩十九首之十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四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

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

《東城高且長》(古詩十九首之十二)

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回風動地起,秋草萋已綠。

四時更變化,歲暮一何速!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

蕩滌放情誌,何為自結束!燕趙多佳人,美者顏如玉。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音響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馳情整巾帶,沈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

《驅車上東門》(古詩十九首之十三)

驅車上東門,遙望郭北墓。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

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

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萬歲更相送,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去者日以疏》(古詩十九首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親。出郭門直視,但見丘與墳。

古墓犁為田,鬆柏摧為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

思還故裏閭,欲歸道無因。

《生年不滿百》(古詩十九首之十五)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

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愚者愛惜費,但為後世嗤。

仙人王子喬,難可與等期。

《凜凜歲雲暮》(古詩十九首之十六)

凜凜歲雲暮,螻蛄夕鳴悲。涼風率已厲,遊子寒無衣。

錦衾遺洛浦,同袍與我違。獨宿累長夜,夢想見容輝。

良人惟古歡,枉駕惠前綏。願得常巧笑,攜手同車歸。

既來不須臾,又不處重闈。亮無晨風翼,焉能淩風飛?

盼睞以適意,引領遙相睎。徒倚懷感傷,垂涕沾雙扉。

《孟冬寒氣至》(古詩十九首之十七)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

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劄。

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

一心抱區區,懼君不識察。

《客從遠方來》(古詩十九首之十八)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相去萬餘裏,故人心尚爾。

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

以膠投漆中,誰能別離此?

《明月何皎皎》(古詩十九首之十九)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