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汨羅詩魂(3 / 3)

就在三國聯軍攻入函穀關大敗秦軍,秦人與三國議和,三國收回失地凱旋的時候,噩耗傳來,懷王客死秦國,舉國震驚,屈原沉靜在悲痛之中,他思前想後,非常傷心,失聲痛哭。憑心而論,屈原內心深處還是很懷念懷王的,懷王雖然昏庸,給國家帶來了災難,但畢竟賞識過他,提拔了他,曾經關係密切,共同進行內政革新,雖然中途流產。他還是希望懷王有一天回到楚國,在圖發展。再說懷王不肯割地換命,他身上有一股祖傳的抗爭精神,難能可貴,倍感欣慰。想到頃襄王和子蘭一夥,他充滿了絕望,他長歎一口氣,寫了《招魂》。他用鋪敘的手法描寫了楚國宮室的生活場景,給我們留下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楚地社會風俗畫卷。而《招魂》所用的鋪敘寫法,開啟了下一代文學──漢賦的先河。

國喪之後,楚國民眾還沒有從悲傷中擺脫出來,頃襄王和子蘭黨人卻依舊花天酒地,尋歡作樂。

有一天,突然聽說頃襄王要外出田獵,屈原不顧一切前去阻攔。

屈原追上車隊,攔住頃襄王的車駕,對頃襄王說:先大王剛剛去世,國家危急存亡之際,大王如何有心事打獵,難道你不怕國人寒心嗎?

子蘭說:屈原啊,以前看在你是老師的份上,我一直讓著你。今天你膽子也太大了,怎麼敢指責大王?大王近日辛苦操勞國事,現在出去放鬆一下有何不可。

屈原氣憤地說:子蘭,你身為令尹,不勤王政事,反而出這樣遭國人議論的壞主意,你這是在陷大王於不義啊。

子蘭一聲冷笑:屈原,你以為你的所作所為別人不知道?你在漢北寫的那些詩充滿了對朝政的不滿,《離騷》、《招魂》中竟然公開誹謗群臣,怨恨君王,你才是居心叵測……

屈原氣得渾身發抖。他看著子蘭,這個自己曾經非常喜歡,傾注了心血培養的學生。而子蘭呢,一臉的蔑視,他嘲笑屈原,敵視這位先大王的老臣,自己曾經的老師。

屈原把目光投向頃襄王的車帳,頃襄王根本不看他一眼,一揮手,車隊浩浩蕩蕩向雲夢獵場而去。

塵土飛揚的古道旁,隻留下一輛破舊的馬車,兩匹疲憊不堪的老馬,和形容消瘦的屈原大夫,無邊的塵土掩不住他滿臉的沮喪,更掩蓋不住他內心失望和痛苦。

國人對頃襄王國喪期間出行打獵之事多有議論,一些正直的老臣商議,等頃襄王回來要彈劾子蘭和靳尚一夥,大家建議由屈原起草奏章,罷免子蘭和靳尚之職,與秦斷交,改革朝政,選賢任能。

鄭袖得到密報立即給子蘭報信。子蘭惡人先告狀,他對頃襄王說,朝中有人密謀政變,另立新君。頃襄王起初不信,子蘭說了幾個德高望重的老將軍、上柱國、大臣的名字。頃襄王害怕了,這些人一旦造反,那將會非常危險。他下令返回都城,子蘭已派人把幾位大臣抓了起來。

第二天,大臣們在朝堂上吵得不可開交。屈原將奏章交與頃襄王說:大王,令尹回到都城就關押大臣,毫無根據,請大王盡快釋放他們。

頃襄王說:我不在朝時,聽說有人私下聚會,圖謀不軌?

屈原說:老臣們商議興國大事,這封奏章即是。

子蘭說:大王,不要聽信屈原的鬼話,他的奏章是謀亂朝政的罪證,應該嚴查。

屈原說:子蘭,大王即位以來,你結黨營私,排擠異己,蒙蔽大王,陷害忠良,以怨報德,民怨沸騰,至今不思悔改,反而變本加厲。你對不起列祖列宗,你是楚國的罪人!

子蘭說:屈原,大王執政,政治清明,你用詩歌誹謗朝政,誣蔑先王,埋怨大王。大王外出,你四處造謠,煽動民意,圖謀造反,請大王明察。

頃襄王將此事交與廷尉審理,子蘭暗暗高興,廷尉府都是他的黨人,不愁找不到屈原一夥的證據。

後來,子蘭就編造了一通,所謂誹毀朝政,詆毀君上,非法串通,離間君臣關係,挑動民眾不滿等一些捕風捉影的事情。屈原被貶為平民,流放到江南,開始他後半生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活。

正值秋末冬初,寒風呼嘯,屈原站在小船上,回望都城,兩滴苦澀的淚水奪眶而出。

在《涉江》中,他記述了流放的行程和情緒。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被明月兮佩寶璐。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

與日月兮同光。

……

屈原從郢都出發,順江而下,一路向東,經過夏首(沙市東南)、由洞庭湖進入長江,然後到夏浦(漢口),最後到了漵浦(湘西南)。

這一帶距張家界風景區很近,當時卻是流放罪人的偏僻荒涼之地。

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窘迫的生活,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憤慨不言而喻。想到不為世俗所容的楚狂接輿,裸行以抗俗的桑扈,還有伍子胥、比幹等,他的心情平靜了許多。古之聖賢忠臣均遭受苦難、命運多桀,甚至以身殉職而不改其誌,這就是他們之所以被稱為聖賢的原因。

3年之後,齊國發生了“田甲劫王”事件,孟嚐君被罷相,合縱聯盟結束。秦國乘機出兵,先攻韓,後伐魏,韓巍兩國割地求和。這時候的秦國已經不是幾年前的秦國了,秦昭王給頃襄王下國書,要楚國準備軍隊痛痛快快打一仗。

頃襄王接到戰書,一時不知所措。靳尚說:應當盡快派人給秦國道歉,與秦和親。上柱國說:整頓三楚精兵與之決戰,未必敗於秦。子蘭一黨反對出兵,頃襄王猶豫不決,將此事交與子蘭。子蘭派靳尚前往秦國求和,商議和親之事。

公元前292年,秦楚和親,昔日的仇人今天變成親家。這事辦的實在太窩囊,難怪諸侯們都看不起楚國。

屈原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憤慨,他再也無法沉默了,不顧一切返回郢都。屈原的奏章送到頃襄王手上,頃襄王看後有所感慨,又將奏章交給子蘭。子蘭說:純屬胡言亂語,大王不必理會,秦楚剛剛和好,中途變卦遭秦人反目,都城不保。頃襄王歎了口氣,無話可說,隻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

屈原被遣回流放地,沒有詔令不得返回。

屈原在江南漂泊流浪,秀美的景色、淳樸的民風讓他心馳神往,而民間的疾苦也讓他更加為國家的命運擔憂。在汨羅江畔,他把自己的發髻解開,將一頭灰白頭發披散腦後,任憑江風吹拂,他一邊行走一邊吟唱。一位漁夫看到這位麵容憔悴神色憂鬱的吟唱詩人,走上前來。司馬遷在《史記? 屈原列傳》中記載了他們的一段對話。

漁父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而自令見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塵埃乎?

漁夫微微一笑,搖起雙槳而去。

漁夫一邊劃船一邊唱: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洗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這是漁夫——這位曆史上沒有留下大名的隱士留給屈原也是留給世人的一句哲言。

後來一天,屈原在山野遇到了一位老者,一問才知他是南楚道家的代表人物,大名鼎鼎的隱士王鬆,他傳的不是正宗的老莊之道,兼有神仙學說。王鬆和漁夫是好朋友,他邀請屈原到自己的山莊,屈原跟他學習了養生健體之術。這段時間,屈原潛心研究了道家、陰陽家、神仙家的著作,通過與王鬆的交談,對宇宙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胸襟開闊了許多。屈原將這種感受寫進《遠遊》,表達了一種超越時空尋求超脫和解脫的願望。

這一點,比他晚600年的陶淵明做的徹底些,隱居田園,自娛自樂。

從整體上看,《遠遊》表達的思想,和《離騷》和《九章》的一些詩篇流露的情緒是一致的。《遠遊》獨特的思維方式和藝術技巧被讚賞和效仿。《遠遊》被視為遊仙詩之祖。

秦國再一次欺騙了楚國。

秦人的謀略不得不服,他們居然用一個女子就輕易安撫了臥榻傍酣睡的猛虎,昔日最大的競爭對手。其實現在的楚國,僅僅隻能算得上是一隻病虎,往日的威風早已落地,英雄不在。

秦國加快了吞並諸侯的步伐。韓魏兩國被秦國連續打擊,已經江河日下。趙國發生內亂,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被餓死宮中。秦國想與齊國聯合,同時稱帝,瓜分天下。齊泯王沒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秦昭王稱帝後遭到諸侯反對,隻好放棄帝號。公元前286年,齊國出兵滅宋,燕國討伐齊國,秦國聯合韓巍大敗齊軍,齊國再也無法跟秦國抗衡了。

秦楚和親後,不思進取的頃襄王整日玩樂,現在他又變了個花樣。他學著齊王養士的模樣,在身邊招攬了一批文人,組成宮廷文學創造社,創作了一大批楚賦,竟然奠定了賦體文學。

這個懦弱的頃襄王,附庸風雅居然開了宮廷文學之先聲,他的這一貢獻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不能被忽略的。這一點,屈原大約沒有想到,恐怕連頃襄王本人也沒有想到。這就是曆史的客觀性。

在頃襄王的宮廷文學創造社裏,有屈原的學生景差、唐勒等人,最有名氣的是宋玉,後來成為著名的辭賦家。他的《高唐賦》生動地描述了高唐奇麗的景觀。

有人說,屈原開創了楚辭這種文學形式,宋玉奠定了賦體的文學根基,文學史上常以“屈宋”並稱,也不為過。然而“宋賦”卻無法跟“屈騷”相提並論,區別不在於形式,主要在於思想。這是文學之要義。

子蘭終於露出本來麵目。

他是個陰險狡詐的人,表麵上對哥哥頃襄王敬如君父,私下裏一直覬覦多年前擦肩而過的王位。他給哥哥找來大批美女供他享樂,自己抓住朝政大權,打壓異己,培植自己的勢力,為下一步做打算。現在,屈原等一班老臣已被打垮,朝中已經無人能夠跟他抗衡了,他密謀在頃襄王前往高唐時發動政變,半路伏擊頃襄王,自己盡快登上王位。

或許是老天有眼,這事還沒執行就泄密了。史書記載,在頃襄王前往高唐途中,有位縣令的女兒攔住他的車駕說:大王前去有危險,應該留在郢都。頃襄王居然聽從了她的勸說,立即返回。他回到都城,政變已經發生,城門緊閉不讓他進,他隻好調動周邊的軍隊平定了叛亂。子蘭、靳尚之流得到應有的懲罰。

這次政變事件對頃襄王觸動很大,可惜他醒悟的實在太晚了,他白白浪費了近20年時間,而楚國卻越來越弱,積重難返。現在到了該為他自己的昏庸無能付出代價的時候了。公元前280年,秦國舉兵伐楚,群臣拿不出一個主意,頃襄王隻好派人前往秦國議和,秦人要求割讓漢北、上庸大片土地。

消息傳出,舉國震驚。屈原聽說後,內心非常痛苦。兩年前,他受他的學生,現在的羅子國國王羅銳的邀請來到羅子國,居住在汨羅江畔的玉笥山上。漢北、黔中、巫郡,秦人處心積慮想得到這些土地,楚懷王為了保住土地客死他鄉,現在秦人不費吹灰之力全部得到了。往後呢,楚國何去何從?屈原作《悲回風》,表達了痛苦的心情。

冬去春來,滿山蔥蘢。一天早晨,屈原剛吃過早飯,羅子國國王的侍從前來,說國王請他前去議事。原來,秦國再次派白起進攻楚國,已經快打到鄢城了。屈原說,時局動蕩,必須回到郢都,為國出力。羅銳擔心他的安全,派幾名勇士護送他回都城。

一路上遇到的都是逃難的人,屈原回到郢都,立即上書頃襄王,要求到前線去效力。頃襄王說:我並沒有赦免你的罪,你怎麼私自返回都城。現在兩軍交戰,讓一個老頭上前線,豈不讓秦人笑話楚國無人嗎?隨手就把屈原的奏章扔到一邊。

鄢城是都城的最後一道屏障,鄢城一失,郢都必陷。頃襄王調集20萬大軍嚴守鄢城,秦軍攻打了幾個月無法得手。白起確實是一位名不虛傳的名將,他留少部分軍隊搖旗呐喊,迷糊楚軍。派人在西山挖一道長渠,正趕上雨季,山洪暴發,滔滔洪水直撲鄢城,楚軍20萬精銳損失殆盡。秦軍長驅直入,一舉攻下雲夢、安陸,郢都危在旦夕。秦軍所到之處,燒殺掠搶,一片廢墟。

家人勸屈原離開郢都,他不聽。城破之前,羅子國勇士找到屈原,力勸他到南楚暫避。看著岌岌可危的都城,屈原淚流滿麵,他將這段悲劇寫入著名的《哀郢》詩中。

幾番顛簸,屈原到羅子國就病倒了。壞消息一個接著一個,郢都失陷,頃襄王棄城而逃,南楚危機。經過一段時間調養後,屈原逐漸恢複了體力,但無法治愈郢都失陷留給他的巨大心靈創傷。這座象征楚國的天下名城,這座昔日“橫則秦帝,縱則楚王”的王者之城,轉眼之間就變成了一片焦土,他悲痛欲絕。聯想起一生的命運,他為自己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而感慨,為自己沒遇上堯舜禹湯那樣的聖賢之君來實現自己的理想感到極度傷感。他對奸佞之人擾亂朝政貽誤國事表示極大的憎恨。他對不辨明賢昏庸無能,致使大好河山淪喪的君王表示極大的憤慨。他一直在抗爭,和惡勢力抗爭,和命運抗爭,在《懷沙》一詩中表達了這種強烈的願望。

不久,他聽到兩則消息:頃襄王逃到成陽。無論如何,楚國還在,還有希望;莊蹻將軍在滇中地區稱王,率10萬大軍拒秦。屈原要親自前往滇中,聯絡滇、黔及周邊幾個附庸國合力抗秦,收複失地。秦人早已隔斷四處交通要塞,屈原無法出關,隻得返回汨羅。

羅子國已經被秦軍攻陷,屍橫遍野,慘不忍睹。屈原內心淒涼,他決心做最後的抗爭,他將自己的心願寫入《憶往日》詩中,選擇5月5日這個民間傳說的凶日惡日,以死進諫,以死殉國。

這天清晨,他洗梳整潔,戴上切雲冠,穿上禮服,佩上寶劍,將《憶往日》一詩放在床上,給羅銳留下一封書信,要他將自己的詩和死訊報告朝廷。

晨霧依稀中,他最後回望了一眼楚都方向,向江中走去……

屈原之死,激發了楚國全民的抗秦意誌,各地紛紛起來反抗暴秦。

頃襄王接到屈原的遺詩,仔細詢問了屈原臨終情形,沉思良久,做出兩項對楚國今後幾十年有一定影響的決定:一是從趙國召回莊辛,任上柱國;二是任黃歇為左徒,出使秦國。黃歇就是後來的春申君,戰國四公子之一。

屈原在世時雖然沒有改變楚國的命運,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最終為秦所滅。但是,楚國後來能夠維持幾十年,跟屈原以死進諫應該有一定關係的。

……

路漫漫兮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