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懷王倒是想繼續改革的。責備屈原之後,他召集王公貴族進行商議,一片反對。他又召集群臣討論,除少數人讚成外,大多數人一片反對。因為,屈原的改革已經觸及到了王公貴族和朝臣官員的利益。
楚懷王畢竟不是楚悼王,也沒有他先祖的那份氣魄和智慧。麵對這麼多的反對,他隻好將改革措施放置高閣。屈原想據理力爭,懷王已經沒有耐心了。
改革的中途夭折,對屈原來說是美好夢想的破滅,對楚國卻是一場災難,在隨後的幾十年裏就顯現了出來。經曆了這場變故,屈原對楚懷王的可信度產生了懷疑,對楚國的政治現狀和社會現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
懷王慢慢疏遠屈原,隻讓他處理外交事物,其餘工作均委派他人。屈原十分委屈,他寫下了第一首辯冤詩:《惜誦》。他痛惜往事,為自己辯解,訴說冤屈,表達自己的失落和內心的痛苦,流露出了不滿情緒。
現在,屈原不能不為自己的出路著想了。繼續留下來,可能會招來更大的災難,離國他去又於心不忍,萬般無奈中,他隻好選擇隱居,潔身自好,遠離是非之地。
五
戰國風雲真是變幻莫測。公元前317年,秦國攻打三晉,三晉被迫與秦國結盟。齊國對三晉背盟之事非常憤怒,聯合宋國攻打魏國,大敗魏軍。第二年,秦國攻打西南各國,滅巴、蜀等國,拓地千裏。第三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國乘機討伐燕國,燕國人以為齊軍是幫助平亂的,簞食壺漿迎接,齊軍大肆掠奪燕國財寶,毀壞宗廟。齊國人的殘暴激起燕國全民的反抗情緒,各地紛紛起來,最終將齊軍趕出燕境。
公元前313年,秦國假意免去張儀相位,讓他帶上財寶到楚國做策反工作。而屈原恰好不在國內,他奉楚懷王之命出使齊國,進行正常的拜訪。
張儀到楚國後對懷王說:秦國有意與楚國恢複友好,願嫁女給懷王,並奉還了多年前占領的商於600裏地。楚懷王大喜,任命張儀為相,斷絕了與齊國的聯盟,派一位將軍到秦國接收土地。齊國聽說楚國背盟,立即與秦國結盟,秦國的目的達到了,楚國自然沒有得到土地。
楚懷王被騙,非常惱火,發兵攻秦,兩國在丹陽進行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丹陽之戰”,結果楚軍慘敗,這是楚國曆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大將軍屈匄戰死,幾十名裨將被擄,8萬將士陣亡。
在齊楚斷交之前,屈原聽到齊楚絕交的消息,屈原心急如焚,想回到楚國勸說懷王,由於兩國交惡,限製使者進出。屈原求見齊宣王,齊宣王知道屈原的才華,得知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事,想留屈原在齊國任客卿,屈原謝絕了。
齊宣王又盛情地宴請他。屈原說:大王求賢若渴,天下皆知,屈原留在齊國未必能發揮多大作用,若是能回去勸說懷王,重修齊楚之盟共同對付秦國,才是最好地報答了大王。
兩人對飲時,齊宣王說起當年在楚宮欣賞《九歌》之事,至今記憶猶新。
齊宣王問屈原:近期有沒有佳作?
屈原說:離開楚都時,看到院中橘樹果實累累,色彩斑斕,心有所思,作了一首《橘頌》。
齊宣王說:太好了,快寫出來目睹為快。
屈原在一塊方帛上一揮而就,呈給齊宣王。齊宣王非常高興,給賓客們傳看。
孟子也在座,讀了屈原的詩說:屈大夫之作,是詩三百篇之後發揚光大之佳作啊!
丹陽之敗的消息傳到郢都,懷王大怒,舉30萬大軍複仇。
屈原在臨淄聽說秦國派使者前來聯齊伐楚的消息,連忙求見齊宣王,陳述懷王被秦人欺騙致使兩國失和,現在已經悔悟,他想盡快回國,促使齊楚重修舊好。齊宣王表示讚同。
屈原回到郢都,大吃一驚,整個郢都城滿目愴然,一派蕭條景象,仿佛來到另一個世界。他急忙前往王宮,向懷王陳述了齊國有意與楚國恢複關係的事。懷王現在確實後悔了,也願意與齊國重歸於好。
屈原勸懷王停止眼下的複仇行動。懷王說:大軍已發,不可更改。再說了,國家蒙受了這麼大的恥辱,此仇不報,不足於泄憤。
不久傳來壞消息,楚軍與秦軍在藍天關大戰中再次慘敗,楚國隻得割讓兩城與秦國乞和。
屈原的心情非常沉痛,他創作了一首短詩《國殤》,描寫了楚軍將士勇赴國難、血灑疆場的英雄事跡,悼念死者,激勵後人。
楚懷王確實是一位沒有遠見的君主,前麵剛剛上當,現在張儀憑借三寸不爛之舍,又一次輕易欺騙了他,欺騙了楚國。
公元前311年,屈原再次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之盟。秦國聽說齊楚和好,君臣不安。秦惠王派使者來到楚國,願意歸還先前占有的一半土地,重修兩家關係。楚懷王說:楚國不願得地,隻要張儀。張儀聽說了,對秦惠王說:我自有對策,願意前往。
張儀到楚國後就被關進監獄。他跟楚國大夫靳尚有私交,他進入楚地先給靳尚送去大量財寶,入獄後有叫人告訴靳尚,拿貴重珠寶送給楚懷王的寵妃鄭袖,疏通關係。鄭袖果然不顧大局,說通了楚懷王,釋放了張儀。
張儀出獄後,對楚懷王這樣說:大王如果與強秦結盟,楚國可消滅宋國,而後揮師東進,收複十二諸侯,擴大疆域,恢複往昔之盛。
楚懷王大喜,給張儀和秦惠王贈送了大量的財寶。
屈原從齊國回來,聽說張儀來楚之事,非常氣憤。屈原說:張儀欺騙國君,應該殺了他,大王為什麼還要相信這等卑劣狡詐的小人。屈原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氣憤。
懷王已經被張儀的花言巧語迷魂了,不耐煩地說:行了,你回去吧,我自有主張。
屈原無奈地回去了。
六
後來,懷王改任屈原為三閭大夫,執掌王族有關事務,主要是教育王族子弟。他雖然感覺有些失落,但為國家培養人才也是大事。他仔細回憶幾年來發生的事情,發覺自己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懷王身上,沒有誌同道合者,非常孤立。如果能培養一批賢士,可能會有另一種局麵,想到這裏,他恢複了信心。
在屈原的學生中,有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有後來的著名辭賦家宋玉、唐勒、景差,還有附庸國的公子,如羅子國太子羅銳、曾國太子曾隨等。
子蘭是鄭袖所生,愛屋及烏,子蘭也得到懷王的寵愛。子蘭自幼聰明,屈原對他寄予厚望,但後來因為即位問題,他成為迫害老師的禍首。
秦惠王死後,新即位的秦武王看不慣張儀之流。
後來,張儀流落到魏國不到一年就病死了,他一手策劃的連橫之策也束之高閣了。
秦武王死後,秦昭王年幼,其母宣太後主政。宣太後是楚國人,主動與楚國和好,秦國歸還了上庸之地。兩國在黃棘會盟前,屈原始終反對秦楚聯姻,他多次勸諫懷王,懷王固執己見,他隻好請長假到漢北休息。
屈原在漢北一呆就是3年。
漢北是楚人的發祥地,屈原沿著先祖的足跡,重新認識了楚國的過去和現在,他苦苦思索,尋求一條民族複興之路。他憂心忡忡,彷徨於山澤,奔走於荒原,問道於樵夫,求教於野老。而現實讓他難以理解,是與非,善與惡,他赤膽忠心卻被讒言,遭君王誤解,奸佞憎恨。他的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思想無法實現……
在楚國先王廟宇和公卿祠堂,他瞻仰了曆代先王、公卿們的音容笑貌和豐功偉績。楚王祭天的宮殿穹頂上有一幅天象圖,描繪了日月星辰、四方五帝之像,從天地昏黃、女媧補天、摶土造人、到鯨禹治水、後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等,將遠古神話傳說與夏商周曆史及英雄人物故事,通過奇異的想象和精巧的構思表現出來,行雲流水一般,更加神秘莫測。屈原凝神思考後,一口氣寫出了名傳千古的詩篇《天問》。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闇,誰能極之?馮翼惟像,何以識之?
明明闇闇,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
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
斡維焉係,天極焉加?八柱何當,東南何虧?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隅隈多有,誰知其數?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出自湯穀,次於蒙氾。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
《天問》在中國詩歌史上是一首最奇特的詩篇,一句一問、或兩句一問、或四句一問,連接不斷,一直問了170多問。在巫風盛行的楚國,敢於向天提問、敢於向天發問,需要具備何等的勇氣和力量啊。
屈原雖然身在漢北,心係國家。他多次到前線觀察地形,思考了攻秦方案。他把一些想法寫進《思美人》一詩中,在他的詩中,香草美人就是國君,這也是他在漢北的最後一首詩。屈原天天盼望懷王的詔令,但是詔令遲遲不見蹤影。等到懷王真的想起屈原,這位勇於改革、敢於直諫的忠臣時,為時已晚。
屈原在漢北期間,楚國又經曆了幾次戰爭。
公元前303年,齊宣王惱怒於楚國背盟合秦,聯合韓巍攻楚,懷王向秦國求救,太子橫入質於秦。第二年,太子橫殺了秦國大夫有私,逃回楚國,兩國交惡。
公元前301年,秦國聯合齊魏韓等四國伐楚,這就是曆史上的“垂沙之戰”。楚國慘敗,丟失了宛、葉以北的大片土地。第二年,秦軍攻下新城,秦國又約上齊國共同瓜分楚國。楚懷王嚇壞了,連忙派使者到齊國謝罪,給齊國送上6座城池,並讓太子橫到齊國為人質。
一年後,秦軍再次攻下楚國8座城池。秦國又使出更毒的陰謀,秦昭王寫一封信給楚懷王,約他到武關會麵,共商結盟之事。
懷王左右為難,他知道秦人狡詐,怕再次受騙,不去又怕惹怒秦王。屈原堅決反對懷王前去。
屈原說:秦乃虎狼之國,大王萬不可相信他們。
而子蘭卻認為應該前去,恢複兩國友好關係。群臣議論紛紛,意見不一。
子蘭、靳尚與鄭袖串通,竭力勸說懷王赴約。
第二天一早,屈原聽說懷王帶上靳尚等人前往武關的消息,立即備車追趕,直到丹水旁的小山崗,才追上懷王的馬車。屈原攔住車駕,跳下馬車,苦苦哀求:大王千萬不能前去,那是自投虎狼之口啊。
懷王說:我不是不知道此去的風險,但事已至此,也希望秦人信守諾言,兩國結盟,暫罷兵戈。
屈原說:秦人從不守信,此去凶多吉少,國家大事誰來承擔。
懷王從懷中取出一份密旨交給屈原,心事重重地說:萬一遇到不測,你和令尹照密旨行事。
不出屈原所料,懷王到武關就被劫入秦國。
秦昭王說:隻要懷王將巫郡和黔中郡送給秦國,就放他回去。
這一次,楚懷王徹底做了一把男人,他嚴辭拒絕,絕不答應。秦人無法,隻得放靳尚回國商議此事。
靳尚回到都城,關於割地之事,群臣意見由大王決定,但楚懷王被秦國拘禁。國不可一日無君。在立新君問題上,靳尚等人要立子蘭,屈原堅決反對廢長立幼,並拿出懷王密旨,立太子橫為王。
因為此事,屈原得罪了子蘭和鄭袖。日後,他們瘋狂地打擊屈原,報複屈原,迫害屈原。
屈原親自到齊國迎接太子橫。他知道這次任務困難很大,他先拜訪了齊國臣相,赫赫有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嚐君田文。屈原知道孟嚐君重義氣,孟嚐君久聞屈原的大名,兩人相見恨晚,談的非常投機。後來,在孟嚐君的幫助下,屈原順利地把太子橫接回國。太子回到都城,子蘭、鄭袖、靳尚親自前來迎接,大獻殷勤。
秦昭王聽說楚國立太子橫為國君,惱羞成怒,派兵攻取楚國的16座城池,以示教訓。
七
頃襄王即位後,屈原作為老臣,又是迎接他回國的功臣,很受頃襄王信任,屈原經常參與內政大事的決定。
但是,這個頃襄王是個比他父親懷王更沒主見的主兒。他除了貪戀女色,就是喜歡打獵,對國事漠不關心。子蘭和鄭袖一夥投其所好,經常尋找美女供他玩樂。頃襄王非常信任子蘭,任他做令尹,內政大事基本上都是子蘭把持。
一天,齊國送來國書,約請楚國和韓魏齊一起攻秦。齊宣王召集群臣商議,屈原說:諸侯合縱打敗秦國,可以加速大王回國。
子蘭、靳尚等人反對,說諸侯之兵是烏合之眾,無法跟秦軍抗衡,與齊聯合會惹怒秦國,與楚國不利。
最後,昏庸的頃襄王聽信了子蘭的話,他派人寫國書,以懷王在秦為由,婉言拒絕齊國之約。
這次諸侯攻秦的總指揮是孟嚐君,由於他事先考察地形,策略得當,三國聯軍一舉攻入函穀關,重挫秦軍。秦惠王很不安,為了穩住後方的楚國,派人送來5萬石粟,頃襄王顯得非常得意。
屈原勸諫頃襄王說:這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大王應派一支精兵攻擊秦國,乘此良機一舉奪回武關失地。
子蘭卻說:此一時彼一時,既然人家送來重禮,我們也應該善待人家。
屈原說:多年來,秦國什麼時候有過善意。你作為先大王之子,身為令尹,肩負社稷重任,你不考慮營救先大王,恢複失地,不思進取,因小失大,錯失良機,如何對得起楚國先祖……
屈原越說越激動,越說越氣憤。
見兩人爭持不下,頃襄王哼哼哈哈地打圓場。屈原知道多說無益,憤然離去。
就在秦國與三國聯軍大戰時,楚懷王乘亂逃出秦國。他依靠以前的舊交情,用重金買通關節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收留,後來又被秦人抓了回去。
消息傳到楚國,頃襄王兄弟跟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整天吃喝玩樂。屈原忍無可忍,再次催促頃襄王出兵伐秦。屈原一發表意見,子蘭就反對。頃襄王呢,一直不吭聲。其實他另有一番盤算,要是老父親真的回來了,自己也就不自在了,哪有現在的福可享。
頃襄王兄弟的這副態度,讓屈原傷心至極。想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感到極度痛苦,甚至是絕望,他寫了中國詩歌史上的傑作,長篇抒情詩《離騷》。
後人評價,《離騷》是一種全新的詩體,打破了《詩經》以四言為主的體製,采用楚地民間音樂的曲調和格式進行大膽創新,成為與《詩經》並列的另一種詩歌形式《楚辭》體詩。人們稱《詩經》為風體詩,《楚辭》為騷體詩,中國曆代文學把“風騷”作為中國詩歌的源頭。
《離騷》全詩373句,近2500字,屈原采用自傳的形式,敘述了自己的生平、抱負、政治追求和為實現理想不懈的努力和奮鬥,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痛苦,對國君昏聵無能的不滿,對黨人的揭露和鞭撻,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
現在,擺在屈原麵前的有這麼幾條路:一是隨波逐流。不屑於與小人追名逐利的他是不可能走這一步的;二是繼續與黨人抗爭。他有頑強的鬥誌,但孤立無援的他沒有勝利的希望;三是隱退。自古楚國多隱士,他在後來遇到的漁夫就是一名隱士。幾年前他退隱漢北就是一種姿態,但是他畢竟不能像年近古稀的莊周一樣,身如槁木,內心淡定。對國家強烈的責任感和民生的同情心,讓他無法沉默,無法超脫;四是去國遠遊。這在那個時代是可以被人們接受的,但他太熱愛楚國了,他不可能遠離楚國。孤獨失望的他,隻能“遠逝與自疏”,尋找一塊遠離黑暗和汙垢的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