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公元前278年,一個麵容清瘦、頭戴切雲冠、腰佩寶劍的老者,從容不迫地踏進波濤洶湧的汨羅江中……
如果他是個普通人,也不過是件普普通通的小事。死了,沉入水底,落入魚腹,或者被時光掩埋,化作泥土也就罷了,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可是,他確實又不是普通人。在5000年中國曆史上,在數不勝數的投江投海沉湖者中,他擁有最燦爛的光環。他可能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氣,也是最英雄的投江人了。
可以想象,2270多年前那個清晨,太陽剛剛照亮大地。汨羅江畔,昨夜的雨露潮氣還沒有完全退去,林野裏傳來鳥兒的鳴叫,世界很清新也很迷蒙。
他披一身朝霞,將自己的身軀輕輕投入江中的那一刻,曆史就記住了他。
從那一刻起,中國就多了一個傳說,華夏就多了一個節日。
他確實是一位不能被曆史輕易忽略的人物。
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早也是最著名的詩人。他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詩歌之先河,是楚辭體詩歌之祖。他被後世譽為“詩神”、中國“詩歌之父”。
他是一位極度的愛國者,一位熱愛和平的文學大師、思想家。
因為他的壯烈,“我以我血薦軒轅,身與家國共存亡”成為中華民族仁人誌士的最高理想。
跟他的詩歌一樣,他的整個人,包括他的思想和精神,像一道七彩霞光,融彙成汨羅江之魂,融入這片古老的大地。
他就是屈原。
因為他偉大的影響力,2000多年來,汨羅江總是跟詩歌聯係在一起,寄托了中國詩人無盡的思念。
1000多年後,另一位偉大的詩人──被譽為“詩聖”的唐朝大詩人杜甫,葬在汨羅江南岸,與江北的屈原墓,隔江守望。
他們憂鬱而悲憤的目光,仿佛中國千年曆史和文化裏一部讀不完的典籍,蘊含著一股神奇的力量。
仿佛一朵雲,一道彩虹,一道看不盡的風景,永遠看不透的遠方。
他們的目光,也成為中國詩人執著的信仰。
而屈原投江的這一天,農曆5月5日,是中國古人認為的惡月、惡日。人們為了避諱,把“端五”的“五”改作“午”,端就是初。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
自屈原去世後,每一年的這一天,人們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沿襲至今,2000多年,古今第一。
二
屈原誕生在中國曆史上最特殊的時代,也可以說是最混亂的時代。
公元前340年,正值戰國時代中期,從春秋時代結束到這一年剛好130年,從這一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剛好120年。
春秋戰國時代是諸侯混戰、弱肉強食的時代。到公元前340年的時候,周禮已被摧毀殆盡,“尊王攘夷”的口號也已成為空穀回聲,所謂天下諸侯們的“共主”東周已蛻變成一個小小諸侯,卷縮在洛陽一隅了。
有兩件大事戲劇性地改變了戰國的局勢,也改變了中國的曆史。
一是公元前353年的齊魏“馬陵之戰”;二是公元前342年的齊魏“桂陵之戰”。這兩次大戰均以魏國慘敗告終,魏國的實力被徹底削弱了,前後11年時間,這個戰國七雄中的頭等強國嘩啦一下變成了二等國。
魏國慘敗後,諸侯們一個個張開血盆大口,你撈一塊肉,我分一杯羹,不亦樂乎。秦國攻占了魏國河西後,乘楚人不備,又兵出武關侵犯楚國西北邊境,侵占了商於600裏地。這是楚國的屈辱。
屈原就誕生於楚國蒙受屈辱的這一年。
這一年,中華民族的兩位先哲孔子和老子已經離世130多年了。他們的後繼者,孟子32歲,莊子29歲,依然傳播並發揚著他們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
屈原誕生的地方,是離秭歸古城10餘裏地的樂平裏。
據說堯舜時期,夔是典樂官,他的封地稱“後夔國”。夔和歸音同,所以又稱“歸鄉”、“夔鄉”。《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舜和夔的一段對話。
舜帝說:教稚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勿相奪倫,神人以和。
夔說: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舜和夔的這番對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和音樂教育理論的記載。
秭歸還有一條秀美清澈的溪流,叫香溪,是王昭君的故鄉。據《歸州記》引《妝樓記》載:“昭君臨水而居,恒於溪中浣紗,溪水盡香。”這是香溪的來曆。
因為舜和夔,因為屈原和昭君,秭歸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是華夏曆史名城了。
當地傳說,屈原出世時,天空出現一道彩虹,連天接地,直達屈宅屋頂。此時,嬰兒呱呱墜地,異香陣陣,飄逸四野。
這隻是傳說,因為古人相信天人合一,認為大人物出現一定有異常景象。
這個傳說,屈原本人是否相信?
他在《天問》第174問,就是“彩虹貫頂,何生屈原?”
屈氏是楚國王族昭、景、屈三姓之一,在楚國曆史功勳顯赫。屈原的父親屈伯庸是大將軍,頗有戰功,在士人中深孚眾望,
屈原出生的時候,屈伯庸正駐守丹陽城。他是3個月後才得到家人的報信,非常興奮,就給兒子取名平,字原。在取名這個問題上,屈伯庸是很講究的。屈原的名和字有這麼個解釋:平以法天,原以法地,足見他對屈原的期望有多高了。因為屈原是他的第一個兒子,是屈氏的繼承人,將來要承擔國家重任。
屈原自小聰明,3歲識字,5歲學六藝,6歲已學完《詩》、《禮》、《樂》。
屈原6歲這一年,楚國獲得一次大勝仗,舉國歡慶。公元前334年,東邊的越國進攻楚國,楚威王親率大軍打敗越軍,越國散亡,諸子向楚國臣服。第二年,楚國乘勝伐齊,經過“徐州之戰”,嚴重削弱了齊國的實力。西南戰場捷報頻傳,楚國攻占了巴、黔中以西、夜郎等地。這時候的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佼佼者,疆域之大,兵威之盛,其餘六國難以相比。
4年後,楚威王去世,兒子熊槐即位,即楚懷王。楚懷王登上王位,就是七雄中的王者,疆域麵積幾乎是六國之和,楚地自然資源優越,冶鐵技術首屈一指,可以說國富民強。
令人遺憾的是,楚懷王和頃襄王父子兩代,50年時間丟失了大半祖業,楚懷王客死秦國,頃襄王幹脆連國都也丟棄了,真是一大曆史悲劇。
屈原親身經曆了這場悲劇,目睹了這場悲劇的整個過程,他既是這場悲劇的親曆者,最終也成為這場悲劇的殉葬品。
三
屈伯庸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格,除學習六藝之外,加強天文曆法的學習。結合《故誌》和《訓典》,讓屈原從小了解楚國的興衰史和先祖的功績。屈原天資聰明,對家藏典籍,上至《三皇》、《五典》、《八索》、《九丘》,下至諸子之學,認真誦讀,精心領會,在知識、道德、品格方麵得到了全麵提升。
屈原還學習了劍術。他喜歡佩劍,也是受先祖的影響,希望自己能出將入相,成為國之棟梁。
這一天說來就來。
屈原20歲這一年,按照禮儀參加了宗廟舉行的冠禮活動,活動結束後,他父親屈伯庸就把他介紹給了楚懷王。楚懷王第一次見得屈原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青年時代的屈原,英姿勃勃、風華正茂,言談舉止、有禮有節,尤其那雙明亮的眼睛,充滿睿智和自信的光芒。拿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太有派了、太酷了。這也難怪,懷王見過無數的王公貴族王子公子,沒有一個能跟屈原相比的。
懷王考問他的學問,屈原對答如流。當懷王問起百家之學,屈原的回答讓懷王暗暗吃驚。
屈原說:孔子創儒學,想讓天下恢複周禮,然而世道已變,如何以古律今?但是他的“仁政”思想,治國者不可不知,因為民是社稷之本……
懷王沒想到,這個年輕人竟然有這麼淵博的知識。當即給他賜座,繼續談。
懷王說:那麼依你之見,治國以何為先?
屈原說:治國之法有多種。魏國任用李悝革新朝政,國勢昌盛,諸侯不敢與之爭鋒;齊國用孫子兵家之學,兩次重創強魏,諸侯爭著與它親近;秦國用商鞅之法,國富兵強,雄踞函穀而虎視天下。治理國家要適時而變,隨機而動。就像人的身體,疾病不同,所用方法也不同,對症下藥,方可收到最佳效果。
懷王又問:當下,張儀、公孫衍他們提倡的縱橫之術如何?
屈原說:張儀連橫之法,要諸侯割地親秦,是亡國之道。公孫衍遊說六國合縱以抗秦,也很難有實效。
懷王說很吃驚,問:為什麼?
屈原說:按理說六國聯合抗秦應該是良策。但是,由於曆史等多方麵的原因,六國之間關係親疏不一,有的彼此有過攻伐,有的積怨很深,難以真正團結一心。如果現在楚國參與合縱,戰勝秦國當然好。要是敗了,反而激怒秦國,對楚國不利。
懷王點點頭,說:你說的固然有理,但秦楚之間終有一戰,與其坐視秦國強大,不如聯合諸侯之兵乘勢打擊它,挫其鋒芒,削弱其實力。
一番談話,懷王非常滿意,他拍拍屈原的肩膀說:好,以後你就跟隨我左右,有重任交給你。
第一次見到懷王就得到了信任,屈原非常興奮,內心深處對楚懷王充滿了敬意和感激。也許正是因為這份感激之情,讓他後來一次次冒死進諫,遭到彈劾,被罷免,被放逐,依然初衷不改。
四
屈原在懷王身邊協助處理各項事務,過了一年多時間就擔任了大夫。
這時候,針對連橫還是合縱的問題,諸侯們議論紛紛。當時流傳這麼一句話:橫則秦帝,縱則楚王。
關東六國大部分讚成合縱抗秦,要求魏惠王罷免張儀,任用公孫衍為相。楚懷王在大殿商議合縱之事,群臣各抒己見。屈原說:對於楚國來說,燕國在北方,魏國靠不上,三晉自顧不暇,唯一可靠的是齊國。當前最主要的是改善齊楚關係,與齊結盟是國之幸事。
聽了屈原的精辟分析,大家不住地點頭。懷王遂派屈原出使齊國。
公元前318年的這個春天,年輕的楚國大夫屈原乘坐豪華的馬車來到齊國都城臨淄。齊宣王見來使是個年輕書生,很不以為然。屈原遞上國書,談了楚國合縱的觀點和楚懷王願意與齊國結為友邦的心願。齊國群臣就合縱及齊楚曆史上的恩恩怨怨與屈原展開論戰,唇槍舌劍,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屈原有條不紊地回答了齊國君臣的提問,他對每一個問題都進行了透徹的分析。這位年輕的楚國使者對天下大勢精辟入裏的分析,對治亂之道深刻的見解,淵博的知識、流利的口才、詩一般的語言,與其說打動了齊國君臣,不如說把齊國君臣征服了。屈原的名聲在諸侯中傳開了。
屈原代表楚國與齊國盟誓後,又在齊國逗留了幾天,乘機了解了一下北方文化。他參觀了臨淄城宏偉的建築群、繁華的街道、手工業市場,考察了齊國的學府,他對齊國的學府非常感興趣。在學府,他拜見了幾位先生,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孟子。當時孟子正好在齊國學府講學。幾年前魏惠王招攬天下人才,孟子前去,急功近利的魏惠王對他的“仁政”思想興趣不大,他又從魏國回到了齊國。
屈原和孟子長談了幾次,他喜歡孟子機敏的談鋒、深刻的洞察力,他對孟子深切關注民生疾苦表示讚賞和敬意。他感覺到,孟子已經不像孔子那麼固執地要恢複周禮了。孟子主張盡快實現國家統一,結束諸侯之間的戰爭的觀點,屈原也表示讚同。屈原問及誰能夠承擔國家統一的大任時,孟子搖搖頭。孟子厭惡秦國的殘暴,對六國之君好像也沒有太好的感覺。
這年8月,六國在楚國會盟,共同商議攻打秦國之事,楚懷王被推為合縱盟主。懷王非常開心,用豐盛的筵席招待各國君臣,晚上又請他們觀看了楚國的大型歌舞《九歌》。
《九歌》是楚王每年祭天地之神的一組歌舞,有一支龐大的歌舞隊伍和樂器演奏隊伍,場麵壯觀。全劇從《東皇太一》開始,日神東君一身戎裝,乘坐龍攆,在緩緩升起的旭日中,從扶桑出發,巡遊天庭,五彩雲旗獵獵飄揚。接著出場的是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山川之神,尤其是《湘夫人》、《湘君》,把娥皇和女英追隨舜帝的故事演的纏綿悱惻,劇中人物惟妙惟肖,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深思,發人深省。
演出結束後,各國君臣使節讚歎不已。楚懷王說:整個劇目和歌詞都是屈原在原有基礎上改編的。
一夜之間,屈原成了天下明星。
諸侯會盟之後,楚懷王任命屈原為左徒。左徒的職位僅次於令尹,主要負責國家內政外交、製定法律等。
按照會盟約定,六國軍隊9月在函穀關前會合,五國軍隊都到了,齊國遲遲沒有出現。聯軍總指揮是公孫衍,善戰的秦軍采取分路出擊之策,大敗五國聯軍,韓國和楚國軍隊損失慘重,這場轟轟烈烈的合縱攻秦行動就這樣以失敗收場了。
消息傳到郢都(楚國都城,今湖北荊州北麵的紀南城),君臣震驚,有人向楚懷王進言,要識時務,及時改變合縱策略,恢複與秦國的關係。屈原極力反對,他闡述了結交秦國的後果,一方麵要割地示好,另一方麵坐看秦國分食各國,最終的結果是楚國也被秦吞並。屈原的觀點得到了懷王的肯定。
懷王問:諸侯聯軍數倍於秦,為什麼戰敗?
屈原說: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犬羊數百,見虎狼四散而逃。秦自商鞅變法之後,實行軍功製,秦軍在戰場上奮勇拚殺,誌在必得。兩軍相逢勇者勝,這就是秦軍雖少卻可勝諸侯聯軍的道理。
楚懷王非常感慨地說:楚國軍隊如何才能戰勝秦軍?
屈原說:改革。
懷王說:如何改?
屈原說:先君悼王深思遠慮,起用吳起頒布新法,不出數年國富兵強。但悼亡去世後,這60年來所行之法大多廢棄,積弊重重。而秦國呢,商鞅雖被車裂,但其法依舊執行,國家得到了發展。
屈原的話深深地打動了楚懷王。幾天後,懷王又單獨召見了他,要他拿出改革策略。
屈原非常高興,說:改革是大事,是否跟群臣商議一下?
懷王說:不用。此事你知我知就可以了。
這時候的楚懷王確實想幹一番大事業,300年前先君楚莊王問鼎中原,何等氣魄。他有依靠先祖留下的這份家業統一中國的想法。這一點,屈原非常讚同。
屈原的改革計劃分三步:第一步,他提出了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的10項措施,實施後很快收到效果,懷王非常高興;第二步,精兵簡政、改革郡縣的措施剛一頒發,就遭到了那些吃空額軍餉的將軍和地方官員的不滿。但是,實施的效果還算比較好,國家開支明顯下降。懷王處處誇獎屈原的才能,引起群臣的嫉妒。再加上一些老軍人本來就對新政不滿,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反對派經常在懷王身邊造謠,說屈原到處炫耀自己,改革都是他提出的措施,新政都是他一個人的功勞,等等。懷王聽了,心裏很不快。屈原拿出第三步全麵改革朝政的措施時,懷王看了一眼就撂下了。
突然遭到冷遇,屈原心裏非常痛苦。他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一腔熱血,換來的卻是朝臣們的冷漠、冷淡。現在他突然發現,自己在朝廷已經成了眾矢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