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個時代需要一種偉大精神,一個民族需要一個偉大靈魂。
縱觀人類文明進程史,人們驚奇地發現,以公元前6世紀為軸心,從公元前9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這600年,是人類文明的覺醒期。在這段時間裏,人類的先知們,如:希臘詩人荷馬,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柏拉圖、阿基米德,悲劇家修昔底德,印度佛教創始人釋迦摩尼,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莊子等,他們以不同的身份從東西方不約而同地走了出來,他們帶著他們的苦難和殉道精神,卻為人類走向新的文明帶來了燦爛的精神食糧。
被譽為中國人文宗教的詩歌也不甘寂寞。公元前340年,正值春秋戰國末期,影響中國古典詩歌的巨人──屈原誕生了。屈原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位獨立人格的詩人。
屈原的出現對中國詩歌具有裏程碑意義。
中國詩歌的源頭是《詩經》,這是公認的事實。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據傳為孔子編撰,收集西周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詩歌305篇,另有6篇隻有標題沒有內容,不計其內。先秦時稱作《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之一。所謂西方有《聖經》,中國有《詩經》。實際上,《詩經》要比《聖經》早500年。
從內容上,《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土風、風謠的意思。包括了十五個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國風”,共160篇,是《詩經》的核心部分。“雅”是正聲雅樂,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頌”是祭祀樂歌,分“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
從表現手法上,《詩經》分為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詩經》的作者情況非常複雜,一是在曆史上沒有留下真實姓名;二是作者來源於幾百年間的社會各階層;三是有些作品可能是集體創作的。這些宮廷或者民間詩人,也或是祭師、巫師,我們隻能從作品中感受其思想內涵、藝術情趣和魅力了。
在中國曆史上,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思想文化最活躍的時代,魏晉六朝是藝術精神最自由的時代,唐宋時期是古典詩詞成就最高的時代。
打開中國文學史,我們看到這樣一種現象:每逢盛世,伴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學藝術也達到一個高峰,漢賦、唐詩、宋詞。每逢亂世,又是文學形式轉換,或者推陳出新的重要階段。真是這樣的規律嗎?
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主體。從一定意義上講,詩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宗教。從春秋末期到唐宋,出現了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這樣的大詩人,因為他們的天才創作,將中國古典詩歌藝術推向巔峰。他們沒有辜負這個古老民族對詩歌的信仰,他們是當之無愧的偉大詩人。
二
一個民族的文學需要一個審美的高度和精神的高度。
有人說,詩人是曆史選擇的結果。在2000多年專製統治時代,在黑暗政治的荊棘叢林和愚昧世俗的原始荒原,偉大的中國詩人進行著他們艱難的人生曆程和詩歌創作。
大詩人屈原出生的公元前4世紀,正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七雄,連橫合縱,群雄逐鹿。他雖為楚國貴族出身,一生忠君愛國,然而遇上了楚懷王、頃襄王這等昏君,他的愛國熱情都是白費。他遭受庸臣排擠,被奸臣誣告,一身才華無處施展,最終被驅逐出都城,流放漢北。他遭逢人生殘酷命運的打擊依然不屈不饒,將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化作精彩的詩篇,創造了中國古典詩歌神話。他的《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篇章,無論內容還是思想藝術成就都是中國古典文學的寶貴財富。
漢朝結束了東周以來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麵,實現了大一統。兩漢400年間,文人們沉浸在漢賦和經學上,詩歌上沒有新的起色。到了東漢末年,曹操發起了建安新文學運動,為詩歌創作注入了新鮮活力。以建安十六年為界,實現“漢音”向“魏響”的曆史性跨越。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建安詩人”,開創了五言詩,對中國詩歌具有重大意義。
建安詩人的傑出代表是曹子建,因為天賦詩才和父王的寵愛,將他卷入世子之位的競爭中,遭受了最終的政治失意,又經受了奇異的叔嫂戀的情感悲劇。而政治壓迫、情感壓抑和人生磨難,最終造就了這位天才的詩人。
《古詩十九首》真的是他和甄氏留給中國詩歌的經典之作?而他又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謎。
《古詩十九首》的本來麵目是怎樣的?“建安風骨”到底是什麼?
三
人民創造了曆史,曆史造就了詩人。
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最混亂的時期之一。西晉末年,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民族在北方建立了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與晉朝長期對峙。偏安東南的東晉王朝,包括後來的南朝宋、齊、梁、陳,一直處於軍閥混戰局麵,社會極不穩定,民不聊生。就在這種大背景下,印度佛教在中國大地上開始傳播,人心思安,尋求精神寄托,安慰疲憊的靈魂。
仕途不順的陶淵明辭官回鄉,歸園田居,過上了躬耕田畝飲酒作詩的隱士生活。他在田園生活中深刻體會到了社會人生的哲學,開辟了田園詩派,還為世人描繪了他的理想之國──桃花源。士族子弟謝靈運為擺脫爾虞我詐的政治漩渦,在永嘉秀麗的山水之間發現了詩意,尋找到了心靈的某種平衡,開創了山水詩派。應該說,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山水田園詩,是在這種大的社會動亂和曆史背景下形成的,是社會各階層包括普通百姓尋求安寧的一種精神需求和寄托,是一種普遍意義的心靈藥湯。
事實上,山水題材的詩作,曹魏時代已有,曹操的《觀滄海》應該算一篇山水詩。入晉以來,王羲之父子、顧愷之、謝安等都有山水題材的詩句。但是,刻意去欣賞自然,發現自然美,用紀實手法全篇描繪自然山水,謝靈運是第一人,他是當自無愧的山水詩鼻祖。謝眺踏著謝靈運的腳步,將山水詩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