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陝西紙質傳媒業的發展對策(3 / 3)

三、2006年,華商報業在以下三個方麵又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1.華商報業所屬報紙受到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高度肯定,華商報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從1999年起,華商報業先後在吉林長春、遼寧沈陽、天津、重慶參與經營管理了四張報紙,這些報紙提升了當地報業競爭水平,也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重慶時報》開報以後,麵對一些競爭對手采取的不正當競爭手段,報紙始終擺正心態,圍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做好輿論宣傳。這些努力得到了重慶市委和政府的高度認可。市委書記汪洋同誌專門針對《重慶時報》的報道做出批示:“時報的報道表明,我們的媒體,包括電視、廣播等,在培育‘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人文精神上,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在創造加快發展、敢為人先的良好氛圍中還有更大的空間。希望著眼長遠,立足當前,不斷深化,再創佳績。”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何事忠長期以來關心時報的發展,他針對一些不利於時報的輿論親自辟謠:“時報就是重慶的一份報紙,不要相信社會上的謠言,我相信時報一定能夠辦得更好。”

吉林《新文化報》的發展環境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善,針對當地個別部門對華商報業的抵製情緒,原吉林省委書記王雲坤同誌批示:“你不打出,別人進入很自然。想保護也難以保護。隻能增加壓力,產生動力,爭取公平、科學、合理的競爭而取勝。”原吉林省委副書記全哲洙,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馬俊清、副省長陳曉光還專程來報社調研考察,對報社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肯定。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華商報業的外部發展環境已經得到根本改善,為華商報業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調整發展思路,以資本為紐帶,以合作促發展,積極參與全國範圍內的傳媒產業整合

2006年年初,華商報業與遼寧省僑聯、遼寧日報集團就《華商晨報》簽訂合作協議,進一步明確了與遼寧日報集團保持競爭態勢、實現強強聯合、形成戰略發展同盟的意向。在遼寧省委宣傳部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遼寧省委常委會同意,遼寧省文化體製改革領導小組批準,日前華商報業所屬的華商數碼公司正式入股遼寧日報集團所屬的遼寧出版印刷集團,這也是目前國內首例報業印刷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整合。困擾《華商晨報》多年的發展問題得以根本解決。華商報業還與遼寧日報集團共同進入遼寧區域中心城市的報業市場達成共識。相關項目已經進入運作階段。

華商報業走過的異地複製“華商模式”的道路,為華商報業積累了經驗和品牌優勢,但也受到地方保護觀念的抵製。在實踐中華商報業逐步意識到,必須充分利用自己已經形成的機製優勢、品牌優勢,樹立合作發展、多方共贏的思想,以現有資源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參與全國傳媒產業的整合,這才是未來做強做大的正確道路。目前,華商報業正按照這一思路,與國內多家傳媒進行深度接觸。

3.以“黃馬甲”物流配送隊伍為基礎,建立溝通城鄉的商貿電子平台,努力服務全省經濟

華商報業的發行隊伍“黃馬甲”1997年組建於西安,伴隨著華商報業的跨地域發展,現已從西安走向了長春、沈陽、重慶等城市,目前在四地擁有13000餘名員工,其中省內近4000名員工,已發展成為陝西省密集度最大、從業人員最多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網絡。僅配送鮮奶一項,每天已經達到40多噸,占陝西省乳品市場的10%左右。

2006年下半年,《華商報》重新構築了具有黃馬甲特色的勞動密集型電子商務平台,它以一個呼叫中心(96128)和一個商務網站(www.96128.com)為中心,以物流配送隊伍為依托,上遊聚集了福錦米業、陝富麵業、定邊五穀園雜糧等商品,下遊是以西安為中心的城市消費者。所有消費者在享受快捷(1小時內)送貨上門服務的同時,可以方便地選擇貨到付款或網上支付。由於采取從產地直接運輸、配送到戶的經營方式,省去了諸多中間環節和成本。這是對過去“農戶加公司”在流通領域的一次延伸。改變了過去大量的農副產品難以進入商場主渠道這一瓶頸,對推動我省區域特色經濟將起到積極的作用。該業務從11月份開展以來,線上與線下業務已涵蓋13個大類、1萬餘種產品,日銷售額快速突破30萬元。2006年西安“黃馬甲”配送營業額超過2億元。2007年我們預計陝西地區銷售、配送營業額將遠遠超過3億元。省市商務部門對“黃馬甲”的持續發展給予了巨大的支持。“黃馬甲”96128電子商務項目先後獲得西安市高技術發展項目、現代服務業試點企業等榮譽。2007年,“黃馬甲”96128電子商務模式將在沈陽、長春、重慶逐步推開。2007年6月16日,華商報業管委會主任、華商報社社長張富漢擲地有聲地表示:“今後,華商報業將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充分利用中央和我省的文化產業政策,積極參與全國和我省的文化產業整合,為把華商報業塑造成具有較高管理水平、具有參與國際傳媒競爭能力的現代傳媒企業不懈努力,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