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陝西紙質傳媒業的發展對策(2 / 3)

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華商報》人進一步清晰了都市報的辦報理念,營造了一個有利於發展的和諧環境,為《華商報》的拓展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2.管理創新,建立公平高效、健康和諧的管理運行機製

為了保證辦報宗旨和發展目標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與之適應的管理運行機製。《華商報》的優勢在於沉澱的舊機製的包袱比較少,可以按照報紙發展的需要來建立內部製度。這幾年,主要建立了三種機製:

一是建立和完善激勵機製,讓員工充滿動力,讓報社充滿活力。重點是在內部推行全員聘用合同製,幹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無論是總編輯還是普通員工,每年都要參加不同層麵的集體評議,進行目標考核,不過關的幹部退下來,幹的好了可以再上來。在外地合作經營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內部必須實行全員聘用製,原有的職務、職稱不帶入新的報社,所有人員都必須在新的機製下,按照實際工作中體現出來的能力重新評聘。

二是建立和完善自我約束機製,確保整個事業健康順利發展。重點是通過建立製度,約束掌握人、財、物、事的幹部和員工手中的權力。報社製定了《關於杜絕有償新聞規定》等製度,向社會各界公開“五項承諾”:不搞有償新聞;不拿紅包;不索要財物;不以權謀私;忠實為讀者服務。通過內部監督和社會監督,堅決杜絕有償新聞,提高報紙公信力。近年來,報社先後查處11起涉嫌有償新聞的稿件,涉及當事人全部被除名。

三是建立自我發展機製,為員工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重點是按照員工的特點,為員工設計不同的職業生涯發展計劃,讓員工產生歸屬感。建立了管理和業務兩個發展渠道,有管理才能的員工可以進入管理幹部體係發展,有業務特長但是沒有管理才能的員工可以通過業務成長體係發揮特長,努力做到人盡其才。報社鼓勵員工依靠崗位致富,考核中日日有點評、月月有講評、年年有重獎。對有突出貢獻的人員,報社給予出國考察等獎勵。對獲得陝西新聞獎、中國新聞獎的作者給予2至10萬元的重獎,報社每年用於獎勵采編人員的獎金額度達150多萬元。同時報社加強對員工的培訓,提高員工成長空間。2001年起,報社先後在陝西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和西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建立了“華商報新聞培訓基地”,已對全體編采人員進行全脫產輪訓,每期脫產一個月。同時報社又舉辦了“新聞特訓營”,每月邀請一位全國知名學者、教授來報社進行業務水平、職業道德教育,喻國明、曹景行等教授和資深專家都曾來報社公開授課。報社除不定期派送高管人員前往北大、清華等高校進行專項培訓,還專門製定政策,鼓勵高管人員長期進修,目前整個報業有十多名高管在北大等學校進行MBA、EMBA的學習。

3.業務創新,探索適合報業發展的經營模式

《華商報》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辦報和經營兩分開,一方麵是為了保證新聞的公正性,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把報紙的經營業務充分經營起來。具體做法是:

廣告實行代理製。所有的廣告必須通過廣告公司代理,所有的廣告代理公司全部刊登在報紙上,客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報社隻有經營中心才能開展廣告經營業務,編輯記者不能直接和錢打交道。

發行上,《華商報》經曆了兩個階段的探索。第一階段是擺脫計劃體製下的郵政發行,建立自己的“黃馬甲”發行隊伍。自辦發行成本高,風險大,但是計劃體製下的發行屬於壟斷性行業,缺乏競爭意識,很難滿足讀者的需求,無法實現對讀者的個性化、多元化服務。報社建立的“黃馬甲”發行隊伍由於投遞及時準確,服務到位,已經形成了獨立的品牌,目前,五家報社的“黃馬甲”隊伍已經發展到一萬多。第二個階段是逐步把單純的報紙發行隊伍建設成一支多種經營的物流配送隊伍,在完成報紙投遞外,“黃馬甲”發行網絡介入了圖書、牛奶麵包、鮮花、保健品、呼叫服務等配送業務和服務領域。目前,“黃馬甲”物流配送隊伍成為華商報業重要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