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6日,陝西省文化體製改革工作會議召開,三秦都市報社等十家單位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綜合試點單位。
這次會議認為,我省文化體製改革麵臨五大問題:國有文化單位長期依賴政府,養成了“等、靠、要”的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與推進文化體製改革的要求很不適應;製約我省文化發展的體製性障礙依然存在,特別是體製機製創新還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的投入嚴重不足,政府轉變職能滯後;文化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的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高;對文化體製改革的艱巨性、複雜性缺乏認識。要發展我省紙質傳媒產業,將著手做下麵幾件事情:
一、規範社會資本投入範圍
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絡等經營性部分,以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部門,可從事業體製中剝離出來,轉製為企業。宣傳與經營分開,必須由新聞單位作為出資人和控股方組建經營性公司,社會資本不得以廣告、發行等公司的名義直接或變相介入宣傳編輯業務。宣傳編輯部門與經營性公司要實行“事企分開”,不得混崗,經營性公司不得幹預宣傳編輯部門人事任免。
二、十家單位進行試點
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我省將充分考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及具體行業、具體單位的實際情況,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進”的原則,因地製宜,先點後麵,有組織、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推進。省委、省政府已確定西安市、寶雞市為綜合試點城市,省圖書館、陝西人民出版社、三秦都市報社、陝西文化音像出版社、陝西新華發行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擬組建的陝西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十家單位為綜合試點單位。
這次會議之後,陝西省文化產業特別是紙質傳媒業進入發展快車道。2006年,陝西紙質傳媒業的發展情況良好。新聞出版業已成為我省現實的生產力,其產品的總量、規模都有較大增長,正在成為全省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部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國民經濟的貢獻越來越大。
附:典型案例
陝西文化產業的一張“名片”——《華商報》
一、《華商報》的發展現狀
《華商報》是由陝西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管主辦的一份綜合類城市生活報。1997年以前,由於報紙定位與市場存在一定距離,報社虧損累計近千萬元。1997年6月,報社調整了領導班子,將報紙定位為綜合類城市生活報。報紙改版之後,在辦報思路、經營管理機製方麵進行了一些探索,很快打開了市場。目前,報紙日發行量穩定在近60萬份,2004年廣告收入4.8億元。報社現共有員工470餘人,其中編輯記者以及編采輔助人員共380餘人。大專以上學曆占員工總數的86%。
2006年,在陝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省委宣傳部、省僑聯等主管部門的關懷和指導下,各項業務取得快速發展,經營收入首次超過20億元,上繳各種稅金2.1億元(其中省內上繳稅金1.7億元),實現利潤1.4億元。目前,共有在冊員工15000餘人(其中省內4000餘人,下崗職工3000餘人)。無論是從地域跨度還是經營規模講,華商報業已經躋身全國傳媒行業前列。
《華商報》的發展,為華商報業在人才、資金、經營管理等方麵積累了一些經驗。從1999年起,報社開始嚐試跨區域合作經營,先後參與了吉林、遼寧、天津、重慶《新文化報》、《華商晨報》、《重慶時報》等四張報紙的經營管理,其中《新文化報》、《華商晨報》已發展為當地發行量、影響力較大的主流報紙,《重慶時報》雖然創辦剛滿一年,但發行穩居重慶第一。在報紙業務發展的過程中,接收了一批雜誌,目前主辦有《大眾文摘》、《錢經》、《名仕》等四種雜誌,並成立了雜誌總社,全麵負責雜誌經營管理工作;創辦了華商網和華商圖片網,組建了陝西華商數碼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與傳媒產業相關的公司。近年來報社先後有200多篇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陝西新聞獎和行業新聞獎,有多位員工獲得“全國百佳新聞工作者”、“全國報業先進經營管理者”、“陝西省優秀新聞工作者”、“陝西省青年突擊手標兵”、CCTV年度中國記者“風雲人物”等榮譽和稱號。
經過十年的發展,華商報業已成長為一個擁有報紙、雜誌、網絡、印務、物流配送為一體的集團化現代傳媒企業,為了對所屬報刊和公司進行有效管理,成立了華商報業管理委員會,目前,華商報業管理委員會是華商報業的最高管理和決策機構。
二、《華商報》的發展曆程和機製探索
《華商報》是在我國傳媒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行政力量逐步退出了報業的市場運作,市場機製成為報業資源配置中的主導因素。《華商報》自身也在發展中經曆了一個從感性摸索到理性尋找發展模式的成長過程。
1.樹立市場意識,創新內容,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辦報模式,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華商報》在改版之初,提出要把報紙辦成五張報:黨和人民都喜歡的優秀報、市民生活報、通俗報、暢銷報、一流城市報。黨和人民都喜歡的報紙,是報紙內容的規範和選擇;市民生活報,是報紙的內容和定位;通俗報,是報紙的表現形式和風格;暢銷報,是經營的方法和思路;一流城市報,是報紙的水平和在整個報業中的地位。應該說,這些年來始終是按照這個辦報思路開展工作的。
《華商報》在辦報過程中比較好地解決了三個方麵的問題:首先,對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有著清醒、自覺的認識,把導向看作報社生存的生命線,積極為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他們並不是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看作黨和政府對報業的一種外在要求,而是基於報社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基於對當代中國國情的基本認識。在社會轉型期,輿論導向一旦出問題,不但會加劇社會矛盾,而且會影響到報社的發展。黨中央提出要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社會離不開和諧的輿論。輿論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條件,輿論和諧的程度反映和影響著社會和諧的程度。特別是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輿論已經成為影響國家生活、群眾情緒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所以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責任意識。這些年報社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努力通過製度防範在導向問題上犯錯誤。其次,比較好地滿足了新形勢下黨委和政府對媒體的要求,圍繞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確立報紙的主流地位。作為都市類報紙,既要發揮宣傳、喉舌的作用,還要發揮媒體傳播信息、溝通民意的功能。應該看到,在新形勢下,黨和政府對媒體有著更高的要求。報社比較早地認識到,政府是媒體十分重要的信息源,關鍵是媒體傳統的傳播方式存在問題。創刊初期報社提出“信息快餐”的理念,有針對性地解決了媒體競爭不充分帶來的信息短缺問題,隨著對新聞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入,提出“奉獻最有價值的新聞和信息”,進一步貼近讀者群。近年來,《華商報》的兩會報道、西部大開發報道、抗擊非典、抗戰六十周年“百名抗戰老兵入城”、“幫農民賣瓜果”、“幫民工討工錢”、“住博會”等活動和報道,不但有效地整合了社會資源,提升了報社品牌,同時為陝西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進一步確立了《華商報》的主流地位。第三,妥善把握社會熱點問題並積極給予引導,逐步積累了輿論監督報道的經驗,提升了報紙公信力。輿論監督是新聞報道的難點,既不能回避社會矛盾,從而滿足公眾知情權,又要引導得力,促使矛盾得到有效地解決。在工作中,逐步積累了一些經驗,形成了比較可行的製度,什麼問題該報道,什麼問題不該報道,有比較嚴格的規定。幾年來,刊發了一批有力的輿論監督報道,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比如“槍下留人”的報道、“夫妻看黃碟”報道、“寶馬彩票案”報道,這些報道,推動了社會熱點問題的及時解決,穩定了浮躁的社會情緒,也進一步提升了《華商報》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