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陝西紙質傳媒業發展階段
1.圖書出版業
1949年全國解放後,陝西出版事業開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曆史發展階段。此後50餘年的出版曆史大致可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6年,是陝西新的出版事業建立、完善和穩步發展時期,尤其是1945年5月至1954年5月,機構逐步建立健全,製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編印發能力逐步增強,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逐年穩步上升。第二個時期,從1957年至1971年,陝西出版事業處於波動調整時期,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第三個時期,從1972年陝西省出版局成立之後,陝西的出版事業又逐步走上了穩步發展的道路。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後,陝西出版工作的重點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快速轉移,開始跨入快速、持續、協調發展的軌道。新成立了一批出版社和陝西省版權局、陝西省出版總社、陝西省出版工作者協會、陝西省圖書評論協會等,逐步建立起管理、監督互相配合,編、印、發、供應、科研、教育相配套,協調發展的新機製。圖書結構更趨合理,選題優化程度更加提高,雙效(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圖書明顯增多,並多次在國內獲獎,版權貿易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第四個時期可以說是變化最大的階段。我國的圖書出版基本上處於準壟斷地位,所有正規圖書的出版都掌握在出版社手裏。雖然這種高度集中的圖書出版管理模式仍將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圖書出版的微觀主體——出版社卻在朝著市場化的運作機製轉變。隨著陝西出版集團的組建,我省新聞出版行業已經向市場化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即使是事業單位編製的出版社,其運作已經向著市場化靠攏,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我省的圖書出版業才取得了最近幾年來的重大發展。
2.報刊業
陝西的新聞事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適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需要,發展非常迅速。建國初期,陝西省僅有中共中央西北局機關報《群眾日報》(西安版)、《榆林報》、《陝南日報》(《漢中日報》前身)等少數幾家報紙。其後《延安報》等十餘家報紙相繼創刊,1954年10月16日《群眾日報》改為中共陝西省委機關報,更名為《陝西日報》。1957年到1958年,全省當時75個縣都辦了縣報,由於條件不具備,這批縣報在一兩年後大都陸續停辦。60年代初,在國民經濟嚴重困難時期,由於紙張供應緊張,中央曾指令壓縮報刊用紙,《西安日報》改為《西安晚報》,一些報刊合並,有的因此終刊。“文革”十年中,陝西省的報紙曾一度幾乎停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陝西省和全國一樣,新聞事業在改革開放中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報刊數量不斷上升,到1989年,經省新聞出版局統一登記刊號的各類報紙就有55種,各類期刊235種。全省已形成了一個以黨報為核心的多層次、多功能的報業體係,在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傳播信息,反映人民群眾要求和發揮輿論監督作用等方麵做出了顯著的成績,在此基礎上,新聞教育研究事業也有一定的發展。
1997年後,西安報業市場開始進入“戰國時代”,報業競爭的帷幕漸漸拉開,很快地與成都、廣州、南京等地並列為中國報業大戰的發源地和主要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