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陝西紙質傳媒業發展概況(3 / 3)

1997年之前的西安報業市場是《西安晚報》的時代,西安人喜愛的老品牌報紙《西安晚報》在不溫不火、平平淡淡中獨享廣告市場的豐盛大宴,就在這一年,《西安晚報》的廣告收入達到創紀錄的1.2億元,名列全國晚報前五位。《西安晚報》至此到達其最輝煌的事業頂峰。由陝西日報社1994年創辦的《三秦都市報》雖然已在西安報業市場上生存了四年,卻未能演出像四川《華西都市報》橫空出世後重擊《成都晚報》那樣的精彩場麵。主要是內部體製和管理的原因,創刊後的《三秦都市報》一直沒有帶給《西安晚報》絲毫的衝擊力。處在微利邊緣的《三秦都市報》和盛世時期的《西安晚報》和平共處,西安報業市場難以見到激烈競爭的漣漪。

正是這種發育不夠成熟的報業市場給了後來殺入的《華商報》以絕佳的市場機遇。1997年7月1日,由陝西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管、陝西華聖企業集團主辦的《華商報》,憑借敏銳的嗅覺,引進《華西都市報》模式,全麵改版,進軍西安綜合類市民報紙市場,以為市民服務的辦報宗旨,以主打社會新聞的全新理念和操作方式衝擊市場。經過一年的運作,一舉成功,1998年廣告收入6000萬,1999年廣告收入1.2億,一舉超過《西安晚報》。自此,西安報業市場開始進入《華商報》的時代。《華商報》的成功大大地刺激了西安報人。於是,西安報業競爭漸入佳境。報業競爭在1999年開始熱身,這一年《陝西日報》所屬的《勞動周報》改名《勞動早報》,以全新的用人機製進入報業市場。2000年10月到2001年5月,報業競爭正式拉開帷幕。西安報業市場除已有的四家日報,即《華商報》、《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勞動早報》(在2000年9月更名為《今早報》)外,一夜之間又多出了四份綜合類的日報:陝西省政協主辦的《各界導報》,《西安日報》主管的《西安商報》,陝西人民出版社主辦的《經濟新報》,未來出版社主辦的《百姓生活報》。這些報紙在各路狂熱的資本支持下,裹挾著同樣的功利目的,形成了西安報業市場的虛假繁榮。經過半年多的激烈交火,《百姓生活報》、《經濟新報》、《各界導報》陸續敗下陣來,從幾百萬到一千萬的投資打了水漂。這些報紙要麼收縮戰線,由日報改為周報,如《百姓生活報》;要麼退回到機關報狀態,如《各界導報》;要麼自動放棄競爭,維持一種邊緣化狀態,如《經濟新報》。此外,《陝西日報》的兩個子報《三秦都市報》、《今早報》則虧損一年比一年多。《西安晚報》從2001年後也麵臨虧損的邊緣。

在經曆了2002年的短暫平靜後,2003年的西安報業市場又發生了一些變化:5月15日,《陝西日報》果斷將負債累累的《三秦都市報》和《今早報》合並,新《三秦都市報》由對開16版改為4開32版,以一張全新的麵孔出現在西安報業市場上;5月25日,《西安晚報》全麵改擴版,報紙由原來的對開20版,一次增擴為對開24版,並對報紙版麵和內容進行了脫胎換骨式的改造。

西安報業經過這幾次大戰,數次洗牌,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確定。這種市場格局的出現既有西安報業獨具的特色,又符合報業市場自身發展的規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一些新聞媒體一直在實踐、探索報紙經營的問題,報業競爭可以說就是這種報紙產業化、市場化實踐的最集中、最強烈的反映。西安報業大戰是中國報業經濟在轉型時期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