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陝西電視產業(3 / 3)

1993年對外宣傳部正式更名為“國際部”,是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發生轉折的一個直接因素。國際部,意味著要與國外紀錄片發展相接軌,更多地與國外業界交流。1991年,中央電視台與日本TBS合作拍攝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望長城》也成為了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發生轉折的又一個重要原因。《望長城》中全方位紀實手法的運用,主持人與拍攝對象的互動,以及各種以前不曾接觸的創作手法震動了中國電視界。中國電視紀錄片終於擺脫了長久以來專題片的束縛。

紀實主義創作成為陝西電視台國際部的編導們最先學習的對象,孫傑和相裏林於1993年到1994年之間,陸續拍攝了《都市自由人》、《模特的自述》、《看車老人》這三部反映日常生活中小人物的紀錄片。這種平民視角的轉變是突破專題片模式後,紀錄片編導第一個看到的方向,也是當時全中國紀錄片工作者的轉變方向。《都市自由人》和《模特的自述》分別關注的都是在90年代初經濟大潮的影響下,社會發生巨變中的個體。《看車老人》也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以一個老人的個體生存狀態折射出社會大動蕩的不安。其中《都市自由人》和《看車老人》都具有強烈的現場感,用紀實主義的手法拍攝,在大環境的影響下,人物內心的動蕩和轉變表現得較好,能引起觀眾的共鳴。

這一時期也是個人藝術追求蓬勃發展的時期,除了追隨紀實主義風潮而創作的部分紀錄片之外,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編導們對曆史、社會記錄和民俗風情等題材都有較多涉及。孫傑是這個時期紀錄片創作的佼佼者,除了上述紀錄片之外,他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對當代農村社會的民情記錄上。他分別在1992年拍攝了《出嫁的新娘》,1993年拍攝了《牧羊人的冬天》,1994年拍攝了《孫存蝶——一位戲劇醜角的故事》,1997年拍攝了反映陝西華縣皮影戲藝人的紀錄片《影人兒》,2000年應稅務局的邀請拍攝了反映百年中國曆史中稅票變遷的紀錄片《百年稅票》。其中,《出嫁的新娘》獲得1993年中國電視獎一等獎及1996年度中國外語節目一等獎,《百年稅票》曾獲全國電視節目評比一等獎。安普選也是一個觀察力和敏銳度功力很強的編導,他在1993年和1997年拍攝了《泥塑的佛國》、《陝北說書》和《古城最後的染坊》。安普選熟練掌握電視語言的表述方式,在人文類型的紀錄片中發揮出色。此外,還有李亞民拍攝的《回歸兒童村》,相裏林拍攝的自然環境類紀錄片《沙漠人煙》,張文慶於1999年拍攝的《老油坊》和《三弦情結》等一批出色的電視紀錄片。

2.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產業獨樹一幟

從1992年到2001年這近十年的時間裏,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數量是相當豐富的。從專題片的桎梏中掙脫出來的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以眾多的麵貌展現在觀眾眼前,最重要的是紀錄片編導們的創作熱情被積極調動起來,他們勇於表現各種創作理念和藝術手段,增加電視紀錄片的主題內涵,增強電視紀錄片的思想深度。

2001年7月1日,對陝西電視台來說,是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日子。這一天,陝西有線電視台和原陝西電視台正式合並,統稱陝西電視台。合並之後的陝西電視台,對國際部電視紀錄片的創作一如既往地關心。在這六年中,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是以穩定、多元化的姿態逐漸向電視紀錄片創作的本體回歸。

2002年,原《電視寫真》欄目由全新的電視紀錄片欄目《影像》所替代,《影像》成為陝台電視紀錄片的播出平台,陝西電視台將國際部的紀錄片直接擺在國內觀眾的麵前,這就需要電視紀錄片朝著符合電視這個大眾傳媒審美需求的方向走。同時,陝西電視台國際部也緊跟時代步伐,積極培養李軍虎、馬星、田瑜、黃濤等一批青年導演,並成立青年導演工作室(也是《影像》欄目的工作組),給他們學習成長的機會。這些舉措帶來的成效是非常明顯的,青年導演熟悉這個時代的氣息,了解主體觀眾的心理,給紀錄片的拍攝中融入新鮮大膽的創作思路和拍攝手法,他們的作品貼近社會主題,符合國內觀眾的口味,擴大了陝西電視台紀錄片的國內市場;同時,中年導演們的經驗豐富,藝術鑒賞力高,在國際國內的紀錄片交流中凸現出陝台紀錄片較高的藝術水平和人文內涵,這二者之間的互相輔助,互相激勵,極大地推動了這一時期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的發展。

李軍虎是年輕導演中比較突出的一位,他開拓了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中“城市紀錄”的部分;同時他在尋找和選擇題材時,能夠找到好的挖掘點——如進城務工的農村人口及其子女問題,並用了兩年時間踏實地進行跟拍,采訪,直至將這一社會主題製作完成。這就是2007年初在鳳凰衛視的《鳳凰大視野》欄目持續一周播出的係列電視紀錄片《我是誰——中國農民工子女報告》。李軍虎在對被拍攝人物內心情緒的捕捉方麵做的非常到位,並且在後期編輯中重視敘事技巧和手法的運用,使片子不僅有主題的提煉,而且具有比較高的觀賞性。其中一個故事《千裏尋母》中,鏡頭全程跟隨一個五歲的陝西農村女孩去廣州看望打工的父母,難舍的親情與艱難的生存成為不可調和的矛盾,緊緊抓住觀眾的心。該片入圍了世界電視業內規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獎賽之一——法國FIPA國際電視節。另一個講述父親打工供兒子上學的故事《城》也獲得2006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中國製作人大獎。評審團對《城》的評價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找到這樣的故事,城鄉之間的矛盾是一個老話題。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各有優劣。《城》分析了與移民和全球化息息相關的當前問題,並表明我們的世界是個‘地球村’。”在國際部的青年導演中,馬星和田喻也是具有實力、敏銳的觀察力和勇於探索的優秀導演。馬星在2002年拍攝的《神秘的巴丹吉林》畫麵感非常好,具有很強的藝術審美力。此外,他拍攝一部關於未成年少女拐賣問題的紀錄片時,由於涉及地方黑暗勢力,多次遭遇危險處境,但馬星還是堅持完成拍攝,並隻身解救其中的未成年少女。這種對人的關注和無畏的職業精神使我們對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的未來更具信心。田瑜也是一位對社會問題具有敏感度的青年導演,他拍攝的係列電視紀錄片《貧困女生》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並獲得西安市“紅鳳工程”的支持和幫助。

陝西電視台國際部的中年導演們在這一時期也有很多成熟的作品。如導演郭憲拍攝的《中國苯教孜珠寺》和《鹽井·丹金》都是人文方麵的佳作。前者是對中國西藏地區最早的宗教苯教的記錄,孜珠寺是苯教最古老的一個寺廟,片中詳細介紹了孜珠寺的構成和僧人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後者是在雲南和西藏交界處的瀾滄江附近拍攝的,這裏的人們還保留著最古老的人工煉鹽方式,導演用散點觀察的方法拍攝了靠鹽井生活的幾個家庭和他們煉鹽的方式。該片意味雋永,畫麵優美,鏡頭運用得非常出色。另一位中年導演是以拍攝農村、農民見長的張文慶,他的作品有反映中國人權狀況的紀錄片《巡回法庭》,反映陝北高原缺水問題的紀錄片《祈雨》,以及《麥客》和《雪花的故事》等。這位導演天生具有紀錄片人的氣質,熱愛紀錄片創作,並飽含悲天憫人的情懷,他的作品中對事件人物的把握比較到位。此外,這一時期中年導演的佳作還有以理性思維著稱的導演李亞民拍攝的反映陝西戶縣農民畫的紀錄片《本色》;以注重信息量,經驗豐富,鏡頭感強聞名的導演楊光,他具有對故事講述的把握能力,從容不迫,整體的敘事清晰明確,他的代表作品有反映法門寺唐代絲綢複原的紀錄片《複活》,該片懸疑敘事技巧的使用為其增色不少,使這部本該充滿科教意味的紀錄片看起來懸念迭生,引人入勝。另外,不能不提的是拍攝紀錄片已多年的相裏林導演,他在2003年拍攝《風雨黨家村》,以黨姓人家的衰敗為主要線索,講述了一段輝煌的曆史,知識量豐富,故事性強,是曆史類紀錄片中難得的佳作。

這一時期,是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創作高潮時期。全國際部導演聯手打造的係列電視紀錄片《長大的故事》,拍攝了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目前的生活狀況和心理狀態。這部紀錄片在全國引起轟動,片中人物的獨立、成熟,他們與父母間的溝通、誤會和親情的表現在觀眾中間引起了共鳴。2003年韓濤導演拍攝的係列電視紀錄片《女子偵探所》是另一部風格迥異的紀錄片。片中以跟蹤拍攝的方式記錄了當前社會的婚姻家庭問題,情節性強,通俗易懂。《女子偵探所》成為陝西電視台第一部獲得收益的電視紀錄片,它在市場方麵的成功經驗值得之後的紀錄片借鑒。目前,國際部正在籌拍的電視紀錄片有李軍虎的《中年男人》,李亞民的《黑豆》等。這些紀錄片不光選擇與社會、百姓息息相關的題材,而且力爭在紀錄片的敘事上做到“好看”。“好看”是對電視觀眾的負責,也是國際部在電視台這個在市場體製內運行的平台上繼續生存的保證。“好看”也可以繼續深入挖掘,達到深刻,而隻有文人式的深刻,是很難與觀眾達到溝通的。但這種“好看和深刻”是需要陝西電視台國際部全體導演意識觀念上的配合,也是需要觀眾和導演互相溝通,產生共鳴,才能達到的。

2001年以後,陝西電視台國際部不僅和加拿大等國合作拍片,還與香港鳳凰衛視等知名媒體攜手合作,互相交流學習,而且這一時期各種風格的電視紀錄片在國內也逐漸打出了知名度。多年來的探索和創作,中年導演的厚積薄發,青年導演的激情努力,都為陝台電視紀錄片獲取了眾多肯定和榮譽,同時從市場角度解讀紀錄片的魅力,從市場角度分析紀錄片多樣的表現手法,也促使紀錄片創作回歸了“本體”,給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指明了一條更寬廣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