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都市快報》中又加入了《陝西電視台丙戌年都市榜樣》板塊節目。該板塊節目用“紅榜”、“黑榜”、“忒榜”三個全新的概念詮釋了“都市榜樣”的時代內涵。利用這一活動的品牌效應,很好地達到了以活動促收視、促增收的目的。
《都市女孩》:一檔時尚的觀眾參與性欄目。本欄目突出參與性、平民性、娛樂性和喜劇性。分為日播版和周末版,體現時尚資訊的國際化和本地服務的理念,展現全新的主題式節目製作方式,用陝西女孩來體現陝西的時尚、展示陝西的美。並積極參與全國性活動,其中參加的“2003新加坡傳媒集團才華橫溢新秀”活動,頻道選送的都市女孩獲得十佳;在第七屆少數民族運動會前奏曲中頻道4名女孩獲獎;廣東台“明日之星”頻道兩名選手進總決賽並獲優秀獎;在鳳凰台舉辦的“中華小姐”賽中,頻道選送的女孩進入總決賽。2003年獲國家省級獎近20項。2004年,《都市女孩》榮獲了第三屆全國省市電視台優秀專欄節目獎綜藝類三等獎,廣告盈利為節目投入的數倍。
《都市熱線》:全國首創的直播民生新聞雜誌類欄目。每日播出一次,時長75分鍾,播出形式是演播室直播,定期重播。依靠自己全新的“手機記者”、《百姓報天氣》、《周姐幫忙》、《小民話題》等板塊,創造了2個點以上的平均收視率,極大地分割了中央台和西安台同時段節目的市場份額,其中,風格自然的《小民話題》成為西安市民每天的談論熱點。在2007年《都市熱線》開播一周年之際,欄目成功推出熱線類新聞節目的升級版——《周姐幫忙》,該板塊現已成為拉動收視率的法寶之一。此外,新增的《嘟嘟報天氣》板塊,在一天的六個時間點采用FLASH動畫的形式,為都市觀眾現時現報當天的天氣情況,新穎的形式使得《嘟嘟報天氣》成為頻道排名前五的節目。
《都市碎戲》:日播的方言欄目劇節目。2005年5月1日正式開播後,短短3個月內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地方市場龍頭地位。在22:20-23:00的非黃金時段,一度將收視率拉高到8%,其後則穩定在5%—6%,成為西安地區同時段的收視冠軍。該欄目的品牌影響力輻射至DVD、VCD製品的發行、銷售,演藝與培訓,大型活動,甚至電視器材的租賃市場等。
《碎戲·碎事》:全國首創的民生娛樂方言類節目樣態。該節目以《都市碎戲》為基礎,在其播出後,采取直播脫口秀的方式,邀請戲中主演講述碎戲拍攝中的故事。這個脫口秀節目將《都市碎戲》帶來的收視高峰線從23:00一直延長到23:30。
除了開發符合頻道特色的精品欄目之外,都市青春頻道又研發了精準對位、電視編排“無縫連接”、方言脫口秀等新概念。都市青春頻道的手機記者、氣象專員海選、RAP資訊等全國首創的節目形態,通過“無縫鏈接”來實現節目和廣告適量、適度、和諧,精準對位的電視運作理念,是對電視受眾按每小時流量來分析,並據此調整節目內容設置,通過“綁定”觀眾專注於節目的方法來實現收視率的增加。這些在全國業界均為首創的電視節目與頻道運營概念使得都市青春頻道迅速成為全國同類頻道電視創新的標杆,受到業界和學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都市青春頻道相當重視對外交流和學習,經常派人赴其他省市電視台考察、學習和調研,並聘請專家為欄目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邀請專家與電視同行研討欄目發展方向和節目策劃。先後與《中國廣播電視學刊》、《媒介》等雜誌合作,組織幹部職工撰寫學術論文發表,在提升頻道理論水平的基礎上,借助這些學術期刊的平台優勢,提升頻道在學界的影響力。2007年,出版《都市快報經典》一書。
在人才管理上,自2004年起,頻道根據全台總體安排部署,製片人、編輯記者、主持人等全部工種都實行了競爭上崗,製定了欄目的《製作手冊》,對所有工作崗位細化要求,考核標準進行了量化,通過加強管理提高了工作規範化的效率。對記者實行打分製考核,打分的標準和程序更加準確、合理,編輯的職責更加清晰。根據陝西電視台的人員考核辦法,頻道結合自身實際,對這一新辦法進行了創新,在全頻道實施“點分鍾收視考核”機製。具體方法是根據頻道所有節目時段每分鍾的收視率的升降數據,對參與節目生產所有環節的記者、編輯、後期製作人員、主持人等各工種員工按照不同的係數,換算成收入,收視率的升降與員工收入同步增減,收視率升降考核值精確到點分鍾,這種精準對位的考核模型通過精細化操作,把節目生產人員的收入與節目收視率綁定為一體,起到了全體人員時刻以提升收視率為第一目標的效應,激發了全體人員的工作熱情。
從頻道開播伊始,在提高節目內容質量的同時,都市青春頻道還相當重視欄目的推廣,積極策劃一些大型社會活動,提升頻道影響力。如2002年的大型直播節目《台灣有個陝西村》;節日期間向觀眾派發紀念品、尋求特殊人群、展示特別生活等活動;2006年《紅樓夢中人》西北主賽區單位;丙戌年“都市榜樣”的西安模型;西安五十個最優質的社區活動評選;聯合陝西省工商局、陝西省消費者協會共同打造了“2007陝西3·15大型晚會”;與臨潼區政府合作,策劃“絕色驚豔——貴妃楊玉環全國海選”活動等等。
在廣告營銷方麵,都市青春頻道細致分析收視人群的收視習慣、收視需求以及廣告客戶投放特點,2007年1月1日起對頻道的全天節目進行了調整,采用對位傳播、無縫編排等手段達到全方位提升收視和收入的目的。在此次調整中,非黃金時段調整的幅度最大,廣告時長相對於2006年總量增加了71分鍾,白天時段的廣告增量達到了700萬。同時,頻道與廣告中心合作,整合頻道各檔節目的經營性資源,先後將《都市快報》的“第一現場”和“一說為快”、“搶先看”冠名賣出,合計創收135萬,實現了以內容經營帶動廣告創收的新型電視產業運作。
經過五年多的努力,陝西電視台都市青春頻道已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2007年,陝西電視台都市青春頻道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電視頻道,成功入選全國地麵頻道第一陣營,並獲得本年度全國TV地標管理創新獎。同時,該頻道也是全國都市頻道暨民生新聞協作體和中國傳媒大學傳媒產業論壇核心成員。正是因為頻道堅持不斷創新的理念,立足西安,麵向全國,才在短期內成為西安第一、全國前茅的都市頻道。
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產業發展狀況
1.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發展曆史
陝西電視台是中國地方電視台中成立紀錄片部門,專門探索和創作電視紀錄片的先行者之一。
1985年,陝西電視台成立了對外宣傳部,這個部門除了和電視台的專題部一起製作各種專題片之外,還負責陝西電視台紀錄片的對外宣傳工作。1993年,陝西電視台對外宣傳部正式定名為“國際部”。國際部成立之後,積極與國內國際的優秀紀錄片創作團體、個人聯係交流,也逐漸將自己的作品向其他同行和各大電影節推薦,尋求國內外的合作發展。21世紀初,對陝西電視台的發展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2001年7月1日,陝西有線電視台和陝西電視台合並,全新的陝西電視台對其欄目重新編排調整。在原紀錄片欄目《電視寫真》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新欄目《影像》成為陝西電視台國際部電視紀錄片播出的主要平台。
1985-1992年是陝西電視台對外宣傳部剛成立的階段,在拍攝紀錄片方麵,基本上都是和專題部一起為電視台做專題片。
這一時期,陝西電視台紀錄片編導們在專題片的創作上主要偏重於曆史和民俗方麵的題材並有部分佳作問世,獲得了省內外的眾多獎項。任希祥的《遊司馬遷祠》如遊記一般曆覽了位於陝西韓城的司馬遷祠,以優美的解說回顧了司馬遷的一生,並為觀眾介紹了窮盡司馬遷一生所著的偉大作品《史記》。該片獲得1986年全國優秀專題節目評選三等獎,同年又獲全國優秀解說詞獎。師誌敏的《蜀道》的解說詞引用眾多三國、楚漢等時期的史實資料,中間配以詩詞,全片解說詞知識豐富,信息量大,散點透視。該片獲得1987年陝西電視台節目一等獎。這些專題片講求畫麵的藝術化、唯美化,解說詞豐富優美,文筆流暢,但是缺乏故事性,缺少主題。仵海寧的《長安》在1988年獲得了全國優秀電視社教節目“係列類”二等獎。此外和晉國編導的《陝西曆史博物館》、《荷蘭掠影》等專題片,以其宏觀大氣的解說和畫麵感獲得好評,其中《陝西曆史博物館》獲得1991年度全國電視對外報道“專題類”二等獎。還有《萬裏長城》、《陝北謠》,以及講述中國治沙的迫切和成果的電視係列片《綠色長城》等優秀專題片,都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對外宣傳部這一時期也拍攝了許多專題片。其中王渭林的《安塞腰鼓》獲得了1990年全國對外宣傳節目二等獎,這部專題片選取安塞腰鼓為拍攝點,除了介紹它的由來、樣式,還融入了作者對中國民族舞蹈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升華。王渭林和胡勁濤合拍的《神遊東方羅馬》是這一時期比較特別的一部專題片,它第一次在陝西電視台專題片中采用情景再現這種創作方法。該片在1987年獲得了全國對外宣傳優秀創作獎。孫傑拍攝的《長安古樂》完整地記錄了西安音樂學院一批具有深厚古樂素養的樂者和古樂曲目,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另外,他的《帝都的誘惑》一片,在解說詞的撰寫上有一些突破,開篇不再是宏大敘事的手法,而是用“這是一張很有趣的地圖,它的形狀非常像一名古代的中國武士”這樣平實、形象化的語句吸引住觀眾的視線,並且這種解說詞容易與畫麵相配合,聲畫一致,強化了藝術效果。郭憲拍攝的《厚土》,對陝北農民的細節描寫也是很出色的。
1992年,由王渭林和相裏林合拍的電視紀錄片《最後棲息地的朱鹮》成為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發展中重要的轉折性作品。該片反映的是一個全人類普遍關注的主題——人與自然,人與動物。麵對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麵對瀕臨滅絕的珍禽異獸,人類應該能夠做些什麼。這部紀錄片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如何保護朱鹮,如何創造各種生存條件,使瀕臨滅絕的朱鹮在陝西洋縣得以生存、繁衍。本片作為紀錄片,它的關注視點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散點透視集中到朱鹮這個個體身上,以朱鹮的生殖和保護過程作為敘事結構,全片著重營造出人與動物和睦相處的氛圍,提煉了主題,這和以前專題片中容易拍成動物獵奇式的內容大不相同。這部片子參加了1993年在日本舉行的“世界野生生物電影節”,並獲得了三項大獎,這也是陝西電視台電視紀錄片第一次在國際上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