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陝西電視劇發展曆史
陝西的電視劇創作和製作始於1980年,在全國來講起步較早,起點也較高。陝西第一部電視劇《信任》是根據陳忠實在《人民文學》發表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導演康山。整個20世紀80年代陝西出品的電視劇作品,雖然得了一些大獎,也有個別電視劇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如1983年陝西電視台出品,榮獲中國電視首屆金鷹獎優秀短本劇獎的《喜鵲淚》等,但整體而言,受時代大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作品並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下麵對20世紀80年代陝西的電視劇創作情況作以簡單的回顧。
1983年,陝西省共製作電視劇12部,19集,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陝西電視台出品,榮獲中國電視首屆金鷹優秀短本劇獎的《喜鵲淚》。
1984年,陝西省共製作電視劇7部,16集,其中較有影響的是陝西電視台出品的《在古師傅的小店裏》,該劇榮獲第二屆大眾電視金鷹優秀短劇、小品獎。
1985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4部,42集。代表作品有《蘭花花》、《愛,在這土地上》等。
1986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7部,37集。其中,《獨腳冠軍》、《陝北民歌》、《希波克拉底誓言》較有代表性。陝西電視台出品的《希波克拉底誓言》獲第七屆“飛天獎”單本劇一等獎,《獨腳冠軍》獲第五屆中國電視金鷹獎優秀單劇本獎。
1987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3部,22集。有《秦韻》、《灃水繞過小長安》等。
1988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25部,205集。較好的有《秦始皇》(合拍劇,60集)、《國徽下》(8集)等。
1989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29部,90集。代表作品有《懸崖百合》、《紅月亮》、《大漠落日圓》、《保衛延安》。其中陝西電視台出品的《懸崖百合》(8集)獲“飛天獎”優秀電視劇獎。
到了90年代,陝西電視台製作的《半邊樓》一舉走紅全國,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接著又生產了《莊稼漢》、《神禾塬》、《秦川牛》、《道北人》、《大秦腔》、《老城牆》等優秀劇目,特別是以關中為背景,展示中國的“三農”正從傳統文化中蛻變出來,走上科技興農的康莊大道,被我國著名電視劇理論家曾慶瑞譽為“農村三部曲”的《莊稼漢》、《神禾塬》、《秦川牛》,在全國有很大的影響。在這一時期,陝西電視劇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地域文化風格,“陝派電視劇”的地域文化風格初步形成。下麵,對這一時期有代表性的電視劇作一個簡單的介紹。
1990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9部,58集。其中,由陝西電視台攝製、李源導演、王寶成編劇、獲西北五省電視劇優秀獎的12集電視連續劇《莊稼漢》最為突出。該劇表現了人與土地的關係,直接展示農村由貧到富過程中農民心理發生的微妙變化,“窮咋辦,富咋辦”,緊扣時代發展的脈搏,引起觀眾的共鳴。
1991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8部,138集。由西安電視台攝製,和穀編劇,萬盛華、楊寶石導演的5集電視劇《鐵市長》獲第一屆“五個一工程”獎,1991年第十二屆飛天獎。《鐵市長》以真實、具體的事件和人物為原型,塑造了一個一心為民的鐵腕市長形象,一個被市民稱為“鐵市長”的新時期優秀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同時,劇中對西安老城牆的風貌,關中人的生活風俗等各個方麵都有所展示。
1992年,由陝西電視台拍攝,延藝雲編劇,苟良、龍圖導演的22集電視連續劇《半邊樓》獲本年度全國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和第13屆“飛天”長篇電視連續劇一等獎。該劇對變革時代知識分子心態的敏銳觸覺和對這一時期知識分子生存狀況的準確反映,感動了全國千千萬萬電視觀眾的心,出現了萬人齊看的轟動效應。
1993年,陝西共製作電視劇12部,200集。其中,由陝西電視台攝製,王寶成編劇,李源導演的16集電視連續劇《神禾塬》獲1993年全國第三屆“五個一工程”獎和第14屆“飛天”二等獎。該劇以關中老農民宋思溫和他的兩個女婿尤大魁、馮丙南的矛盾關係為主線,以三個家庭的生活糾葛和兩組愛情衝突為副線,在新時期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體係等隨著社會的變革而發生的劇烈衝突中展開故事情節和人物命運,對人物內心的剖析有時代的印記,對關中的地理風情、人文習俗的展示等也有獨特的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