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妙語;
在赤壁之戰的前夕,周瑜為了了解諸將與謀士們的立場,假裝自己也同意投降的主張,而魯肅卻不明白這是周瑜的計策,憨厚老實的魯肅與周瑜爭辯,而諸葛亮隻是在一旁袖手旁觀,並且不時地在冷笑,周瑜問道:“先生為什麼在哪裏(不說話)隻是在冷笑呢?”諸葛亮:“周瑜的主意是投降曹操,其實是非常合乎常理的。”周瑜說:“諸葛亮是非常善識時務的人,他必然與我有同樣的想法。”魯肅問道:“諸葛亮,你為什麼也會這樣說(打算投降曹操)?”諸葛亮:“曹操非常善於用兵打仗,放眼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住他的進攻。過去隻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與他是互相為敵。如今這幾個人都先後被曹操所消滅,天下已經沒有人(能夠抵擋曹操)了。隻有劉備是一個不識時務的人,強行與他爭奪天下;如今孤單地躲避在江夏,是生存下去還是被曹操消滅,這還是個未知數。周瑜將軍如果投降曹操的話,還可以保護他的妻子和孩子,更可以保住他的富貴榮華和地位。至於國家的命運如何,都交給老天去決定,(對於周將軍個人來說)又有什麼可惜的呢?”魯肅勃然大怒地說道:“你難道要教我的主公彎下身子去在國家的奸賊那裏遭受汙辱嗎?”……
本來,諸葛亮深知周瑜使得是計,然而他並不說破,反而在一旁順水推舟,推波助瀾,假裝讚同周瑜的主張。這是諸葛亮為了維護周瑜的麵子而特意而為之。如果諸葛亮一語道破周瑜的秘密,那樣做的後果隻能使氣量狹小的周瑜更早地恨上諸葛亮,從而在其日後的外交活動中處處施阻力,諸葛亮本來到東吳就是孤身一人,如果再加上周瑜這樣一個強勁的敵手,那麼他的東吳之行究竟是成是敗,那還很難說,畢竟孫權當時惟知“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可見周瑜地位的重要。於是,諸葛亮索性正話歪說,幫助周瑜撒謊,從而贏得對方的好感,在日後的外交活動中為自己增添了一個朋友而不是對手(至少在赤壁之戰中是朋友)。
在有些場合,不一定要把話按照原來的意思說,換一種說法,就是說話可以正說,也可以“歪”說,尤其是在麵對一些人的詭辯時,更不能用正常的說法來回答。
(1)“歪”話正解
著名的風流才子唐伯虎,以智辯著稱。
有一次,一個財主請他為其寫一個中堂(正屋當中懸掛的大幅字畫)。唐伯虎並未推辭,提起筆一揮而就。財主一看,鼻子都氣歪了。原來唐伯虎寫的是“父死子死全家死”。財主全家都陡然變色,財主本人更是怒不可遏,他一把抓住唐伯虎,咆哮起來:“我哪一點對不住你,你竟用這麼惡毒的話咒我全家?”
唐伯虎一點也不著急,他說:“員外,你弄錯了,這是很好的祝福詞,怎麼說是咒語呢?你想,一個家族的人如果是按著這個順序,父親死了兒子死,兒子死了孫子死,那說明家裏沒有橫死暴死的,每一代人都無禍無災,個個都壽終正寢。這樣的家庭能不幸福嗎?可如果不依這個順序,兒子死在父親前麵,孫子死在兒子前麵,那將是多麼悲哀和不幸!誰願意他家出現那種情況呢?”
財主聽了,這道理倒是對極了,隻得賠罪,把唐伯虎恭恭敬敬地送走。不過,他看著這六個字有三個死字,心裏總是不太舒服,也不願張掛出來向人炫耀了。
(2)隨機詭辯
如果對方提出一些荒誕奇怪的問題,若是以通常的辦法從下麵回答是難以奏效的。此刻,辯者可以將對方的話作為背景,采用同樣奇怪的語言來回答,以怪製怪,以歪對歪,這就是隨機詭辯,也可以說是一種怪問怪答的方法。對於論敵的怪問,應根據問話內容而隨機應變,以詭對詭,不必拘泥於常理,隻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了。
美國有一家服飾公司,為以招攬生意,特意給海明威送去一條領帶,並附短信雲:“我公司出品的領帶深受顧客歡迎。現奉上領帶一條,請您試用,並望寄回成本費2元。”
幾天之後,公司收到海明威的回信:“內附小說一冊,請你們一讀。此書價值2元8角,也就是說,你們還欠我8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