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辯術:柔舌能退百萬兵(3)(3 / 3)

中國有句俗話:你不仁,我不義。既然他諷刺起你來不留情麵,那你何必要為他護短呢?往他的短處、痛處狠戳一下,不是更能收到教育他效果嗎?因此碰上對方飛揚跋扈胡言亂語時,你千萬不要隻想著“和為貴”,你有義務幫助他認清他自己。

蕭伯納有一次在公園散步,一個大腹便便的富商走到他跟前,故作驚人之語:

“呀,蕭伯納先生,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想到世界上還有地區鬧饑荒。哈哈哈!”

蕭伯納也哈哈大笑:

“是呀是呀,我一看到你,立刻就明白了鬧饑荒的原因。”

蕭伯納是英國的戲劇大師,但是對於普通讀者來說,他的諷刺更加廣為人知。那個富商本想譏諷一下蕭伯納的枯瘦,不料卻被蕭伯納反戳著了痛處——寄食成性。

這一招雖然厲害,但卻往往對對方造成傷害,有時甚至會激怒對方,進而傷害雙方的關係。因此,這一招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要輕易使用。即使一定要使用時,也一定要謹慎。

7、抓住詭辯的“辮子”

在與人辯論時,經常會碰上這樣一些人,他們善於“詭辯”,雖然你明知道他們沒理,但你如果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去反駁他們的話,那麼你很可能失敗,並且敗得很無奈。如何對付這種人呢?這也是口才藝術中的難點之一。

諸葛妙語:

諸葛亮前往東吳去單身赴會時,他的兄長諸葛謹接受了其主公孫權的命令,要勸降諸葛亮來為孫權服務。來看一下諸葛亮是如何應對的。

諸葛瑾說:“弟弟你知道前朝的伯夷和叔齊嗎?”諸葛亮暗想:“這一定是周瑜教他來(勸說我來為東吳效力)的。”就回答道:“伯夷和叔齊都是古代的聖賢之士。”諸葛瑾說道:“伯夷和叔齊雖然最後一同餓死在首陽山下(寧死不食周粟,兩個愚昧之極的所謂‘賢士’),但兄弟兩人始終都在一起(同甘共苦)。我現你名義上雖然是一母同胞,然而現在卻各自協助自己的主公,不能日夜都在一起。看看伯夷和叔齊的為兄弟之道,難道你就不感到慚愧嗎?”諸葛亮:“兄長所說的,不過是兄弟之情罷了;而弟弟現在所遵循的,是更重要的忠義。你與我都是漢朝的人。如今弟弟所扶攜的劉備,是正宗的漢朝的皇室後裔,兄長如果能夠離開東吳,和我一起扶助劉備,則往大裏說是不愧為漢朝的臣子,往小裏講兄弟又能夠團聚在一起,這是既能顧到兄長所講的‘情’又能顧到弟弟所說的‘義’的好辦法,不知作兄長的是什麼意見?”諸葛瑾無言以對,就站起來走了。

在這裏,諸葛亮麵對的是自己的親兄長,既要顧及對方的麵子又要使對方空手而歸,難度應該說相當的大。何況諸葛謹在勸說諸葛亮時,用的是詭辯法。雖然其意相同,但是背景卻不一樣(伯夷、叔齊二人是誌同道合,而他們二兄弟則恰好相反,是分道揚鑣),所以注定隻有一方能夠達到目的。諸葛亮於是順著對方的話茬說,以對方的立論依據來為自己服務。既然你強調伯夷、叔齊二人講義氣,那麼我也滿足你的心意,順水推舟,反過來勸說你轉投己方。如果不成那諸葛謹想必會打消說服自己的念頭,如果成功則為己方又增添一位謀士,從這裏我們就可以領略諸葛亮那非同一般的口才藝術。

古為今用: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往往會構設詭辯來向對方發難,陷對方於被動尷尬的境地。詭辯在辯論中固然厲害,但詭辯本身存在著語言模糊、內容矛盾、邏輯錯誤等方麵的局限性,因此反駁詭辯可從以下幾個方麵打開突破口:

(1)邏輯方麵

詭辯的邏輯如果是錯誤的,不妨順著這個錯誤的邏輯,將錯就錯,就地取材,重新構設一個詭辯進行反駁。請看下麵的例子:

某校禁止學生在教室裏穿拖鞋。一天下午,某班的“搗蛋鬼”男生梁勇又穿著一雙拖鞋“啪噠啪噠”地進了教室。班主任王老師發現後讓他從座位上站起來。

“我三令五申禁止穿拖鞋,你為什麼還穿?”王老師問。

“對不起,我沒穿拖鞋。”梁勇大聲回答。

“什麼?你腳上穿的不是拖鞋?”王老師提高了嗓音。

“不是,是涼鞋。”梁勇語氣堅定,還有意低下頭看了看自己腳上的鞋子。

全班同學的目光都移到了梁勇的鞋子上。這雙鞋子原來是一雙普通塑料涼鞋,不過現在鞋後跟全被剪掉了,看上去與拖鞋沒有兩樣。

“鞋後跟全剪掉了,怎麼是涼鞋?”王老師惱火地問。

“當然是涼鞋!這就像一個人的腿斷了,他還是人,而不是狗!”梁勇昂起了頭,大聲反駁。

班上絕大多數同學都為王老師捏了一把汗,擔心他下不了台。王老師先是一愣,但很快鎮定下來。他盯著梁勇,不緊不慢地說:“你的話好像很中聽,不過,你的辯解是錯誤的。涼鞋之所以是涼鞋,而不是拖鞋,最重要的在於涼鞋有鞋後跟。這就像一個人,如果他連最重要的頭部都沒有,那他就不再是人了。”梁勇頓時像泄氣的皮球,低下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