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妙語:
諸葛亮在隻身前往東吳舌戰群儒中,對付東吳的首席謀士張昭時有一番精彩的辯論。
張昭說:“如果象你說的那樣,那就是先生你所說的話和你的行為相違背了。先生既然拿自己與管仲樂毅相比,其中的管仲為齊桓公當丞相,輔助齊桓公稱霸諸候,把天下幾乎變成了齊國一個國家;其中的樂毅輔助勢力很微小的燕國,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樣的兩個人,都是真正的改變世界的有才之士。先生你(過去)隱居在草廬之中,僅僅隻是淡看人世間的事情,抱著膝坐在那裏(與朋友談天說笑)而已。現在你出來協助劉備,就應該為廣大老百姓興利除害,把那些造反作亂的賊人消滅幹淨。況且劉備在沒有得到你的輔助之前,尚且在四海縱橫馳騁,占據一些城池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現在得到你以後,人們都在觀望(你能輔助劉備作出一些什麼樣的功績)。即使是剛剛會走路的小孩,都說(劉備得到你)好象老虎得到了會飛的翅膀,即將看到漢朝複興,曹操將要被你們消滅了。漢朝的一些老臣,(因為戰亂)隱居在高山深林裏的一些隱士,也都是在拭目以待……”諸葛亮聽完這些話,默然地笑了起來:“大鵬一飛就是萬裏之遙,它的誌向怎麼會是群鳥所能知道的呢?比如說一個人得了重病,應當先拿煮爛的米粥來喂,輔助藥一起服下;等到病人的內髒在調養下恢複,外形和身體都安康以後,然後再讓他進食肉類以補充他的體能,再給他以效力迅猛的藥,隻有這樣,才能把他的病根都一下子去除,這個病才能得到完全的治療。如果不等到他的身體有一定的恢複,就給他開出一劑效力迅猛的藥,想以此來保住他的生命,其結果卻是很難達到目的的。我的主公劉備,過去曾經戰敗在汝南,把身家性命托付於劉表,所帶領的兵員隻不過一千多人,大將僅僅隻是關羽、張飛和趙雲而已;這就好比一個病人得病之後身體極其的虛弱的時候。新野隻不過是山邊的一個小小的縣城,人口稀少,糧食物資奇缺,主公隻不過是暫時借它來休養生息一段日子,怎麼會把這裏作為長期的根據地呢?況且在裝甲兵力不夠、訓練不夠完整、糧食不過隻能支持數天的情況下,在博望坡火燒敵軍的營寨,在白河用水來攻擊敵軍的部隊,使當時帶兵來攻打的夏候惇、曹仁等人心驚膽戰;我私下裏認為即使是管仲和樂毅來帶兵打仗,也並不一定能得到這樣的戰果。至於劉琮投降曹操,我的主公劉備實在是因為不知道(才讓他把祖宗的基業拱手送給了曹操),況且又不忍心去搶奪同門兄弟的基業,這才是真正的大仁大義。在當陽之所以戰敗,是因為主公看到有數十萬忠於劉氏的百姓,扶著老的帶著小的跟隨主公逃難而不願投降曹操,不忍心丟棄他們不管,於是一天隻能走數十裏路,不去考慮快速行進到江陵以確保安全,而甘心與百姓一起同赴苦難,這也是主公真正的大仁大義。本來少數的兵力就很難戰勝處於優勢的兵力,對於一個帶兵的將軍來說,勝利和失敗都是經常的事情。過去漢高祖劉邦也曾數次敗於項羽,但在垓下一戰中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難道不是韓信的好計策嗎?韓信曾經協助高皇帝,很少有連續的勝利(然而卻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凡是關於國家大計和安危的事情,應該依賴一個長期的謀劃(而不應時時變化)。一個賢良的謀士並不一定要與那些虛誇的謀士,隻是依靠虛假的名譽來欺騙世人;平時商議大事,與他人辯駁,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然而一旦遇到危難的時候需要他應變,就沒有一點能耐了。這樣的人隻不過白白被世人笑話而已!”
當諸葛亮到東吳以後,首先遭遇的就是東吳的首席謀士張昭。諸葛亮深知對方在孫權陣營中的地位,東吳眾謀士都看他的臉色行事,一旦把他駁倒,那就是成功了一半。於是,諸葛亮在與張昭辯論時,絲毫沒有給對方留麵子,而是以徹底地駁倒為最終目的。在具體辯論時,諸葛亮就采用了揭對手的短處的方法,先滔滔不絕地講了一大通比喻,以解釋己方的處境及目的,然後突然話鋒一轉,把張昭的致命短處——“虛誇,隻會與人辯駁,實際談到治國才能時,卻無一策可用”給揭了出來,使張昭再無顏麵與自己辯論,從而順利地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古為今用:
當對方不顧你的感受,言語尖刻地冒犯你時,甚至把你逼入無路可退的窘境時,你大可運用“來而不往非禮也”的策略,抓住他的痛處大打出手。
尼克鬆擔任美國副總統時,有一年到前蘇聯主持一個展覽會開幕典禮。在這之前,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被奴役國家的決議。這一決議顯然意在攻擊前蘇聯。因此當尼克鬆與赫魯曉夫會晤時,赫魯曉夫就質問尼克鬆:
“我真不明白你們國會搞這種決議做什麼。以前俄國農民有一句諺語,說‘不要在茅房吃飯’。我看你們那份決議臭不可聞,比馬糞都臭!沒有比馬糞更臭的東西了!”
尼克鬆清楚赫魯曉夫以前當過豬倌,就平靜地回答:
“我想主席先生忘了,比馬糞更臭的東西還是有的,那就是豬糞。”
赫魯曉夫當即臉上就掛不住了。
麵對赫魯曉夫的出言不遜,尼克鬆當仁不讓,狠揭對方的痛處——以前當過豬倌。在這種致命性打擊下,赫魯曉夫頓時態度收斂,變得規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