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使用評議的內涵和外延都應該是確定的,要符合邏輯同一律,不能任意改變概念的範圍。然而在某些特殊的場合,人們又可以利用言語本身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來“偷換概念”,使對話雙方話題中的某些概念的本質含義不盡相同,以求得特殊的效果。
(2)巧用反問進行反駁
有一位女作家寫完了一部長篇小說,發表後引起轟動,一時成為最暢銷的熱門書。有個評論家曾向女作家求婚遭到對方的拒絕,因而懷恨在心,經常在評論中旁敲側擊地貶低她。有一次文學界舉行聚會,許多人當麵向女作家表示祝賀,稱讚作品的成功。女作家一一表示感謝。忽然那位評論家撥開眾人,擠到前麵,大聲向女作家問道:
“您這本書的確十分精彩,但不知道您能否透露一下秘密,這本書究竟是誰替您寫的?”
女作家還陶醉在眾人的讚揚聲中,冷不防他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就在她一愣的刹那,人群中已有議論聲傳出。女作家立即清醒地估量了形勢,意識到做問題以外的爭吵於自己不利,她馬上鎮靜下來,露出謙和的笑容,對評論家說道:
“您能這樣公正恰當地評價我的作品,我感到十分榮幸,並向您表示由衷的感謝!但不知您能否告訴我,這本書是誰替您讀的呢?”
評論家的刁難之意十分明顯,而女作家彬彬有禮的反問,雖然麵帶微笑,但同樣針鋒相對,威力十足。潛台詞是說,你從來不認真讀別人的作品,所作出的評論無非信口雌黃。連書都不讀的人,有什麼資格作評論?巧妙的反問,使評論家陷入了狼狽的境地。
(3)先順著對方再反駁
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戲劇《武器與人》首演時,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他應觀眾的要求來到台前謝幕。這時,有一個人在樓座裏高喊:
“這部戲簡直糟透了!”
對於這種失禮的話,蕭伯納並沒有怒氣衝衝,他微笑著對那個人鞠躬,彬彬有禮地說道:
“我的朋友,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
他聳了聳肩,又指著正在熱烈喝彩的觀眾說道:
“但是,我們倆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
觀眾中爆發出更為熱烈的掌聲。
蕭伯納麵對失禮的話,情緒平和,舉止文雅,語言機智。他先順著對方的話,同意其看法,然後,話鋒一轉,利用現場氣氛,指出就算本人同意你的看法,也改變不了事實。巧妙地回擊了對方又不失水準。
(4)抓住對方的錯誤再反駁
有一次,德國大作家歌德走在一條鄉間小路上,迎麵走來一個傲慢的財主。而這條小路剛好隻能供一個人通過。財主走到歌德跟前的時候,囂張地對歌德說:
“我從來不給傻瓜讓路!”
麵對財主的無禮諷刺,歌德不緊不慢,微笑著鞠了一躬,說:
“而我正好相反!”
說著非常禮貌地讓到了路的一旁,讓財主陷入了窘境。
歌德聰明地抓住了財主話中的邏輯錯誤。財主說“從不給傻瓜讓路”,其潛在的邏輯就是對方是傻瓜就不讓路,歌德則將錯就錯地反用他的荒謬邏輯,變成了隻要是傻瓜就給他讓路,讓財主自取其辱。
生活中,當有人攻擊你的時候,隻要不亂方寸,認真分析,往往就能發現其話語中的錯誤,然後再順著或者反用這個錯誤思維來反駁對方。
(5)用對比性語言進行反駁
1960年4月下旬,周恩來總理為中印邊界問題訪問印度。在一次談判中,印方提出一個挑釁性問題:“西藏什麼時候成為中國的領土的?”
周恩來說道:“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遠的不說,至少在元代,它就已經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了。”
印方說:“時間太短了。”
周恩來說:“中國的元代離現在已有700多年的曆史了,如果700多年都被認為是短時間的話,那麼,美國到現在隻有100多年的曆史,是不是美國就不能成為一個國家呢?這顯然是荒謬的。”印方代表啞口無言。
麵對印方明顯無理的話,周總理沒有勃然大怒,而是不急不躁地運用了兩個對比性材料來反駁對方的觀點。700年與100年相比較,你要否認700年而要承認100年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結果是承認100年就必須承認700年。對比在這裏產生了巨大的雄辯力。
在口語表達中,為反駁對方觀點,不妨有意安排正反事例,運用不同性質材料的對比效果證明、強化、突出自己的觀點。
反駁的目的並不一定是要對方陷入難堪,而是要證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因此,選擇恰當的方法,進行巧妙的反駁,是使你成為口才高手的關鍵之一。
6、不妨揭對手的短
在社會交往中,一般人不願意揭對手的短處,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可是,如果碰上一個不講“職業道德”的對手,或拿你的短處大做文章,或者咄咄逼人不願輕易放過你,甚至要把你往“絕路”上逼時,你該怎麼辦?還是文質彬彬,作一個紳士,讓對方把你逼入絕境,還是奮起反擊,向對手發起攻擊呢?這個選擇可是非常檢驗你的應變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