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辯術:柔舌能退百萬兵(1)(2 / 3)

(2)針鋒相對

針鋒相對即是以和對方同樣的火力,向對方進攻。對方提供什麼問題,你就給予十分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絲毫不退讓,一點也不拖遝,也不拖泥帶水,使對方無機可乘。

(3)假裝退卻,巧設陷阱

假如對方的問話是你所必須回答的、不能推辭的,而又要對方跟著你的思路走,你可以假裝在第一方麵退卻,對方乘機逼過來,你把他帶得遠了,讓他完全進入了圈套,然後再回過頭來對他反擊。

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位西方記者突然對周總理提出一個問題:“中國有沒有妓女?”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關係到我們國家的聲譽,甚至還可以聯係到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問題,回答當然應該是:“沒有,絕對沒有。”但同時又不能以這種生硬的口氣回答,否則會有失禮儀,正好中了對方的圈套。周總理先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小圈套,微笑著對那位記者說:“有”,全場馬上發生一些騷動,許多記者把脖子仰起,期待下麵更具體的答案,提問的那位記者更是豎起兩隻耳朵,甚至想聽到他所想知道的內容。然而周總理話頭一轉說:“在中國的台灣省。”回答得多麼巧妙,一箭雙雕!

(4)抓住一點,絲毫不讓

這是在你幾乎無計可施的時候,對方話鋒之強烈,火藥味兒之濃,使你無法反擊,他提出的重大問題,你卻無法一一回答,這種情況下你怎麼辦?迅速找到他的談話內容中的一個小漏洞,即使再微不足道也無所謂,可以把這一點無限擴大,使其不能再充分展開其他方麵的進攻。你就在這一點上,來回與他周旋,並迅速地想出應付其他問題的辦法。

(5)胡攪蠻纏

胡攪蠻纏是當你理虧時,被對方逼到了死角,而又實在不想丟麵子,就可以亂纏一番,把沒有理的說成有理的,把本來不相幹的事物聯係在一起,說成是很有聯係的事物,把不可能解決的、不好解決的問題與你的問題扯在一起,以應付對方的連串進攻。

胡攪蠻纏是一種不得已的辦法,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正當的,但卻也不失為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特別是當對方欺人太甚、絲毫不留情麵的時候。另外,用胡攪蠻纏的辦法,可以先拖住對方,以便有時間考慮真正應付的辦法。

(6)把球踢給對方

這是談話中要運用的一個很普遍、很實用的技巧。當對方的問題很難回答、問的角度很刁,你回答肯定、否定都可能出差錯時,那就不要回答,把問題再還給對方,從哪個地方踢來的球,再踢回到哪兒,將對方一軍。

比如,有一個國王故意問阿凡提:“人人都說你聰明,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你能數清天上有多少顆星星,我就承認你很聰明。”阿凡提說:“如果你能告訴我我騎的毛驢有多少根毛,我就告訴你天上有多少顆星星”。

(7)打擦邊球

打擦邊球的技巧就是給予對方一個模棱兩可的回答,好像打乒乓球時的擦邊球,似乎球出台了,但一個回旋,球又擦邊上了台。麵對咄咄逼人的追問,你就還一個擦邊球式的回答,看起來與對方的問題不相幹,幾乎沒有回答他的追問,但又確實與此有關,使對方不能對你進行無理的指責。

總之,對付心存挑釁的人時,不要心存畏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方可立於不敗之地。

2、 有的放矢,直言透徹

辯論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目的性,不要滔滔不絕,講了半天還沒有拉到正題上。當你想要說到正題上時,聽眾已經睡著了。這樣的辯論效果可想而知。

諸葛妙語:

在劉備被曹操追殺得幾乎無路可逃的時候,諸葛亮卻先帶兵到了江夏,當劉備一遇上諸葛亮,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怨氣。為了消除劉備的怨氣,諸葛亮向劉備解釋了自己先行一步的真實原因。

諸葛亮:“我自從到了江夏,先讓關羽從漢津登陸,然後前來接應,想必現在已經攻下了漢津;所以就特地請劉公子(劉琦)前來接應你,我去夏口,帶領所有的兵馬前來幫助你。夏口地勢險要,並且存有不少的物資和糧食,可以長久地堅守下去。所以就請主公你先到夏口駐紮部隊以及休養。劉公子自己先回江夏,整頓好戰船,準備好作戰的兵馬器械,駐守江夏,與你成互相響應,這樣的布署可以抵擋曹操的進攻。如果一起駐紮江夏,反而因為缺乏互相響應而顯得勢力孤單。”劉備聽後非常的高興。

諸葛亮在麵對自己所決定扶持的劉備時,並沒有長篇大論地講述自己的長遠的戰略眼光,因為這個時候劉備被曹操追殺得驚魂未定,最重要的是先讓他穩下心來,沉住氣,然後才能度過眼前的這一個人生劫難。於是,諸葛亮用了很簡練的話,很明了地闡述了自己的作法及目的。由於諸葛亮的口才和因人而異的說服方法,劉備聽了以後,很快就由驚弓之鳥再度變成了高高在上的“主公”,不但安心了,而且“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