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辯術:柔舌能退百萬兵(1)(1 / 3)

辯術,是口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為自己辯解,還是為他人辯護,都需要有相當不錯的辯術來作為支撐。辯術,是非常實用的一種口才利器。

想當年,諸葛亮憑一張“利”口,隻身前往江東,舌戰群儒,說動孫權痛下決心,留下一段千古傳誦的佳話。

1、 這樣對付心存挑釁的人

當你在與人交往時,總會遇上那麼一些人,他們生性喜歡與人挑釁,而你又不想與他發生爭執,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你怎麼說話才能既不激怒對方,又保持自己的立場呢?這就需要你好好斟酌一下了。

諸葛妙語:

請看諸葛亮在赤壁之戰前前往東吳舌戰群儒中麵對東吳名士嚴酸的責難時為自己所作的辯解。

嚴酸:“你所說的話,都是強詞奪理,無中生有,都不是正經的理論,就不要再多說了。現在請問你學的是什麼樣的的理論?”諸葛亮說:“隻知道按照書上所說的摘抄文章,拚湊句子,那隻不過是一些不知變通的酸儒的學習方法,象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去治理百姓,安邦治國呢?自古以來的名人賢士,比如象前朝的伊尹在莘地耕田,薑子牙在渭水釣魚,還有張良、陳平、鄧禹、耿翕這樣的名士,都有安邦治國的才能,也沒有人去追究他們究竟學的是什麼樣的理念。(象這樣的名士)怎麼會效仿那些不知變通的書生,徘徊於筆墨紙硯之間,隻知道舞文弄墨而已?”

諸葛亮在麵對這個所謂名士的挑釁時,顯然並沒有驚慌失措,而是沉著冷靜。他麵對嚴酸的責問時,針對他所依據的所謂“正經理論”,進行了有力的反駁,采用了把其所依靠的“牆壁”推倒,從而使對方無法在言論上立足的策略,使對方自知理屈,無法辯駁。

古為今用:

跟他人爭論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確實對自己的前程、事業乃至生活起不到任何促進作用,所以卡耐基把“避免與他人爭論”作為贏得別人好感的談話原則。但是生活中總會有那麼一小撮喜歡拿別人尋開心的人。任何人在他們眼裏都可能成為被消遣的對象,特別是那些不擅長舌戰,動不動就以發脾氣作為抗議方式的人,更容易成為他們尋釁的對象。

你在麵對這種人時,一定要暫時切換你的交際概念,對他們的言語冒犯,以輕鬆的心態應對,不能一味生悶氣,要知道,他們往往是借你的“氣”而助長自己的氣焰,從而激怒你,讓你亂了分寸,然後戰勝你;而應該象諸葛亮舌戰群儒一樣“談笑間灰飛煙滅”,給他們一些顏色看看。

查爾斯·蘭姆是英國著名文學家,有一回他在作公眾演講時,台下有一些人在故意搗亂——他們在發出“噓噓”的怪聲。這樣一來,會場出現了紛亂。

蘭姆高聲對聽眾說道:“大家都知道,隻有三種東西發出噓噓聲:蛇、鷲鳥、傻子。剛才的聲音來自何方?可不可以讓大家見識一下?”

這麼一來,會場頓時恢複安靜。

蘭姆通過給“噓噓”發聲的來源限定範圍,然後站在聽眾的立場要求那些擾亂會場秩序的人自覺收斂,這樣一來,明顯打擊了對方的囂張氣焰,令他們再不敢拋頭露麵,故意搗亂。

除了這種明顯的言語冒犯方式,你有時還會遇到一些很棘手的問題。比如,有時提問者的動機,是想利用一個棘手問題讓你出洋相,甚至引誘你進入一個圈套。這個時候,你必須小心應對,方能不陷入對方的圈套。

一般來說,心存挑釁的人的談話,都是有備而來,或是對自己的條件估計得比較充分,有信心戰勝你。他的談鋒一般是指向一個地方,對你的要害部位實行“重點攻擊”,你一旦應對不佳,就會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境地。

在這種情況下,你該如何應對呢?對付的辦法有多種,根據情況的不同你可以加以選擇。

(1)後發製人

這是使自己能站穩腳跟的最有效辦法。特別是中國人,更善此道。在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以靜製動“、”反守為攻”的論述很多,本節就不再一一列舉。每個人也許都有這種經驗:先把拳頭縮回來,積蓄到一定程度,看準了對方的弱點,再猛烈地打過去,要打得準,還要打得狠。

後發製人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施行反攻,最為有效:

①當對方到了已經不能自圓其說的時候。咄咄逼人者,往往在剛開始時鋒芒畢露,也許你根本找不到他的破綻。但是,你應該抱著這麼一種觀念,他總有不攻自破的時候,總是有軟弱的地方,隻是你還沒發現而已。等待時機,一旦其鋒芒收斂,想作喘息、補充的時候,你的機會就來了。

②當對方已是山窮水盡的時候。這時就是對方已經把要進攻的全部進攻完畢,把要打擊你的部位打擊完畢,而後發現,他連你的“傷口”部位都還沒有找到,其鋒芒所指,無非是微不足道的小錯誤,或者其打擊的部位亦不全麵,從本質上動搖不了你的根本,這就是所謂的“山窮水盡”。他技窮之時,也是你反守為攻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