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淘盡無數英雄!

看三國,許多人其實隻是為了看一個人——諸葛亮,看他那神鬼莫測的智謀,看他那揮灑自如的風度,也看他那縱橫捭闔的人生。一個人有一個人的看法,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角度,你看他的瀟灑,我看他的智謀,管中窺豹,各見一斑。雖然不盡全麵,然而也各有各的領悟,各有各的思索。

單就諸葛亮的對手而言,曹操可以被稱之為奸雄,孫權可以被稱之為人雄,周瑜可以被稱之為雅雄,惟有諸葛亮可以被稱之為聖雄。因為在《三國演義》的描述中,沒有一個對手可以單獨戰勝他。他的渾身上下,全然沒有缺點,任何一項拿出來,都可以比對手強,他可以以智謀勝曹操,以儒雅勝周瑜,以遠見勝孫權,至於其他的人,還不配稱為諸葛亮的對手。

然而,諸葛亮有一個重要的才能卻是許多人都忽略了的,那就是諸葛亮的口才。

一部《三國演義》中,以口謀生的謀士無數。他們或縱橫捭闔,或出將入相,以自己的智謀開辟著自己的“金礦”。然而這些謀士中,細細算來,不論是袁紹手下,或者是曹操幕僚,再者是孫權招賢,他們之中,可以以智謀媲美,卻幾乎無人可以以口謀勝。他們的口才隻能為他們的智謀服務,卻不可以作為致勝的手段。惟有這個被對手貶為“諸葛村夫”的諸葛亮,卻以他出眾的口才完成了一個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純以口才決勝負的狀況下。從三分天下的論證中,到舌戰群儒的風雲場中,再到三氣周瑜的連環套中,以及後來的罵死王朗、收服薑維的人生高潮中,他的口才無時無刻不在閃耀著炫目的光輝。諸葛亮的口才實可以稱為三國第一辨士,若將其放到今天的業務談判中,恐怕現代的談判之神就姓諸葛了。

然而在諸葛亮的才能中,為何獨推崇他的口才?

這是因為我們處於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口才的重視也越來越明顯。公關談判需要口才,調解矛盾需要口才,表現自我需要口才,就連討價還價也需要口才,口才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已經是生存的一項重要本領。如果可以不動幹戈,以口謀勝,相信很多人會選擇動動嘴皮子,而不是絞盡腦汁!

因此,在為人處世、謀生得利時,我們需要練成一套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本領,不僅要會說直話,也要會說隱語;不僅要會說硬話,也要會說軟語;不僅要會講實話,也要會說趣話;不僅要會說正話,也要會說歪話。一個既能言善辯又修養高雅的人,在人生之中會如魚得水,事事如意!

回頭再說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人說《三國演義》是本好書,我說《三國演義》是部絕書!無人可以再為之,隻能誦之、閱之、拜之、服之,然後學之。

曾經有句話,叫“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意思是說《三國演義》這本書會教人學得老奸巨滑,總之是不會學成好人。也不知是何人在瞎起哄,這樣片麵的評議也伴隨著這本絕妙好書流傳於世間。其實說這句話的人,該被坑之!

讀一遍《三國》會有一遍的收獲,讀十遍《三國》卻會有十次的感悟,每次不盡相同。

讀《三國演義》,可以學諸葛亮;而學諸葛亮,不必得其真傳,學一皮毛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