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進臘月,大人就會囑咐小孩,臘時臘月,要講禁忌,不能口無遮攔,更不能亂說亂動,凡事都要圖個平安吉祥。臘時臘月這四個字,一下子讓人聞到了年味,年來了!
老武漢人過年,分為三步走,一是忙年,也叫辦年;二是吃年飯,守夜;三是拜年、玩年。
過年,無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人不分貧富,家無論大小,年前的忙碌都是一樣的,一般從臘月中旬開始,一直要忙到除夕夜。忙的內容很多,醃魚肉、炸圓子、置新衣,打揚塵、做清潔,貼對聯、買鞭炮等。
食品中準備最足的是經過醃製的臘貨和各種圓子。臘貨主要是豬肉,還有臘雞、臘魚(烘魚)、臘鴨等,一般在農曆臘月間製作,因而叫“臘肉”。武漢民間講究在冬至過後才開始醃製,不用煙熏,用鹽等作料醃製一段時間後,還要在陽光下晾曬。臘肉不僅具有防腐性,保存時間長,且色澤亮麗,別有風味。用臘肉、臘骨頭熬湯,味道醇香,湯釅肉鮮,武漢素有“一家熬臘肉,百家香聞夠”的話語。
二十七,洗管筆;,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蓮花謝。
選自朱介凡《中國兒歌》第212頁。
這裏的洗管筆,朱介凡原注,筆,喻婦人之纏腳。邋遢,lā· ? tā,肮髒,不整潔;此處指沐浴洗澡,洗去身上圪漬。“洗年澡”有條件的都要去浴池裏好好泡上一泡,老漢口有名的浴池很多,如“東華園”、“長勝池”等。最後的蓮花謝,比喻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到來了,“蓮”與“年”,武漢話同音。
陳佩璋《武漢舊時的拜年謠》(原載《江漢樂府》)中輯錄的歌謠描述詳細一些:
二十一,買支筆;二十二,寫對子;二十三,做魚汆;二十四,又打揚塵又做事;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插紅燭;二十七,事辦畢;二十八,把雞殺;二十九,樣樣有;三十到,不睡覺;初一早,年拜了。
魚汆,就是魚圓子,吃魚不見魚,是武漢、湖北人的智慧,也是過年的必備,葉調元《漢口竹枝詞》有提到:“三天過早異平常,一頓狼餐飯可忘。切麵豆絲幹線粉,魚氽圓子滾雞湯”。汆,cuān,上“入”,下“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這是一種烹調方法。
年夜飯既是團年飯,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最豐盛的一頓飯,這頓飯吃好了,則新的一年萬事勝意,發達興旺。廚房裏,蒸、煮、炒、燒、炸、煨、煎、燉等,樣樣俱全,餐桌上,魚糕、肉糕、魚圓、肉圓、藕圓、藕夾、雞湯,八寶飯等,應有盡有,一般都是十六或者十八這樣的吉利數字。飯前要祭祖,醮飯,不能回來的親人要準備他的筷子碗。中間有碗湯,這叫“聚寶盆”;有全魚(聽話魚),隻能看不能吃,這叫“年年有餘”;有豆腐,這叫“都富”,還有“什樣菜”用筍絲、千張絲、粉絲、紅白蘿卜絲、藕絲、黃花、木耳、香茹、芹菜等一起炒成,這叫“福祿壽喜、十美十全”;碗中要剩飯,這叫“有吃有剩”。總之,講究很多,也很有趣。
年飯畢,開門放鞭,鞭越大越長越響越好,越吉利。徹夜不能斷香,房間不能熄燈,老少人等要守歲,一家人圍著火爐喝茶吃瓜子,暢談來年。初一開門叫“出方”或者“出行”,要按照黃曆上記載的喜神方位焚香燃鞭,禱告祭拜,有的還安排一小男孩抱柴入門,大呼“財來了”。接下來的拜年程序也有很多名堂,初一是父族,初二是母族,初三是妻族,初四才輪到一般親戚。
下麵是幾首拜年的童謠:
初一早,年拜了,腰一彎,手一軃,糖果餅子拿得我,我不要,往我荷包裏倒;我不接,往我荷包裏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