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承德壩上及接壩地區貧困問題的調查(2 / 2)

二、加速推進承德扶貧開發的幾點建議

承德市乃至全省的農民貧困問題對於河北農村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特別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的目標,帶來了一定的負麵效應,應當引起各級黨政領導和全社會的充分關注與重視,在製定發展改革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上,要從政策導向、信息技術、資金投入等方麵給予必要的扶持。

(一)建議省加大扶貧專項投入和幫扶力度。近年來,河北省的財政收入大幅攀升。從2001年到2008年,全省全部財政收入由448.7億元增加到1820.8億元,8年增長了305.79%。財政實力的不斷壯大,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但省扶貧配套投入增幅與財政收入增幅不成比例,全省配套財政扶貧資金由2001年的8724萬元增加到2008年的1.2億元,隻增長了37.55%。建議今後將省財政增收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用於扶貧開發事業,逐年加大對農村貧困群體的扶持力度。同時建議省政府協調京津與承德建立定點幫扶機製。

(二)建議中央按中西部地區給予承德市特殊政策支持。承德與西部最貧困的“三西地區(定西、隴西、西海固)”處於同一發展水平,有些指標甚至比“三西地區”還要低。然而,承德既享受不到西部大開發的政策,也享受不到振興東北的政策。建議國家成立專門協調機構,打破行政區劃的限製,參照西部大開發政策,製定特殊的戰略措施和優惠政策。一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對國家出台的增資、增支和減收政策予以全額轉移支付補助,不留缺口。二是調減或取消各類專款(如一般性配套要求,農業及教科文衛等項目方麵的配套要求)的地方配套比例,以減輕市、縣、鄉各級政府財政壓力。三是加大對承德建設性資金的補助力度。

(三)建議建立生態補償機製,促進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承德位於京津的上遊,為保護好首都水資源,實施了“稻田改旱田”項目,並取締了一大批工業項目和高用水項目。建議京津冀按照“誰治理誰受益,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著手研究包括水資源使用權損失補償、限製傳統工業發展權益損失補償、生態工程管護費用補償等在內的一係列生態補償機製。京津兩地可對上遊地區的生態發展通過資金注入、技術優先轉讓、勞動力優先使用等形式給予一定的補償,加快承德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實現京津冀大生態環境共建共享。

(四)建議加大對承德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改善農村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在改善承德生產生活條件方麵,建議國家和省加大投入,突出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水”的問題。組織和幫助貧困群眾打井、修渠、築壩、蓄水,推廣先進適用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旱作農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二是“路”的問題。抓住國家對農村道路建設投入逐年加大的有利時機,積極推進自然村“村村通”工程。三是“電”的問題。做好貧困農村電力增容和低壓改造工作。四是“校”的問題。辦好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當前尤其需要大力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免費培訓,提高其創業和就業能力,幫助他們增收脫貧。

(本文係作者主持的2009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河北省少數民族地區反貧困問題研究——以承德少數民族地區為個案》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中共河北省委黨校科社部

(責編/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