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時期承德壩上及接壩地區貧困問題的調查(1 / 2)

調研報告

作者:花永蘭

21世紀初,承德有6個國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個省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1024個貧困村,貧困人口104.4萬,占農業人口的36.3%。自實施《承德市農村扶貧規劃(2001—2010年)》以來,承德的扶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截至2008年底,全市已有715個貧困村實現了整村推進規劃目標,7個扶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1408.8元增長到2008年的3370元,有40.92萬人實現了穩定脫貧。但由於承德集多種貧困類型於一體,處於特殊的貧困區域,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扶貧開發仍麵臨著許多新的嚴峻形勢,經過8年的扶貧開發,迄今仍有貧困人口 63.48萬人(2009年國家新定標準),是河北省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一、承德壩上及接壩地區貧困現狀

承德市壩上及接壩地區主要包括圍場、豐寧、隆化、灤平四縣,2008年該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979元。受曆史、自然、經濟和社會等條件的製約,壩上及接壩地區與其他地區在多方麵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經濟社會發展尚存在諸多特殊困難和突出問題。

(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生產生活成本較高。壩上及接壩地區目前仍有143個行政村不通水泥路,3634個自然村不通路,不通公路裏程達3286公裏;因連年幹旱造成水位下降,38.4萬人和16.4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111個行政村沒有醫療點,普遍存在著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通信難問題。又由於該地區幅員遼闊,自然村組多,居住分散,山高路遠,大多是路況較差的鄉村路,導致生產、生活物資價格高,農產品銷售價格低,進一步加大了生產、生活壓力。

(二)整體開放開發較晚,經濟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對承德的投入總體較少, 很長時間基本上是不修路、不輸電、不上工業項目,錯過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先期開放發展的戰略機遇。改革開放初期,承德市的縣域經濟與京津兩市毗鄰的遠郊縣基本處於同一發展水平,但是在30多年後的今天,兩者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一是國內生產總值相差懸殊:2008年,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GDP總量僅為53.9億元,人均GDP為1.37萬元;與之相鄰的北京市懷柔區的GDP總量為130.2億元,人均GDP為4.69萬元。二是財政收入差距大:2008年,承德市隆化縣財政收入8.4億元,與之相鄰的天津薊縣則為18.6億元。三是農民收入差距大:2008年,承德市灤平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142元,與之相鄰的北京密雲縣則已達到9529元。

(三)產業結構單一,產業化程度低。壩上和接壩地區的農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但由於長年幹旱,土地沙化嚴重,地力薄弱,不適於經濟作物和高產作物的種植。大田作物品種主要為小麥、蓧麥,部分地區種植土豆等蔬菜品種,單一的結構使種植業收入增長緩慢。養殖業受國家京津周圍生態治理項目製約,實行禁牧政策,農民養殖收入銳減。而舍飼養殖業由於國家支持不夠、農民自身投入不足和技術所限而發展緩慢。近幾年壩上地區嚴重幹旱,農作物產量偏低,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增收困難。

(四)生態環境脆弱,自然資源匱乏。壩上地區冬季漫長、低溫寒冷、幹燥多風,秋季降水少、蒸發量大,全年無霜期短,晝夜溫差大,屬於典型的土壤沙化嚴重的農牧交錯區。接壩地區溝壑縱橫,土地貧瘠零散,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製約,產量低而不穩,農業產業化鏈條短、效益低。由於缺少必要的調蓄工程,地表水流失嚴重,多年連續幹旱使地下水位嚴重下降,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及全國的十分之一,屬於嚴重缺水地區。同時,在自身水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還承擔著向京津供水的任務。幹旱缺水已成為壩上及接壩地區發展農業、工業的最主要限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