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及啟示(2 / 2)

克魯格曼(KRUGMAN,P.,1979)提出了財政赤字導致貨幣危機的理論。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存在著大量的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則國內的信貸必然會過度擴張,利率下降將促使資本外流甚至是淨流出,引起投資者對貨幣貶值的預期,拋售本幣,增持外幣。而這時,中央銀行為了維持固定彙率而對外彙市場進行幹預,導致國家外彙儲備減少,從而使市場對政府無法維持固定彙率的預期增強,並對該國貨幣進行進一步的攻擊,最終形成全麵的貨幣危機。經濟學家愛德華茲曾研究了1954~1975年的87次貨幣危機,這些危機的共同特征是伴隨著巨額的財政赤字,這些赤字往往又通過中央銀行對政府的擴張性信貸政策來彌補。因此,財政赤字與貨幣危機的相互關係,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考斯提(CORSETTI,G.,2000)通過模型分析了政府債務在貨幣危機的作用。他認為,政府的負債能力受預算約束的限製,一旦短期國債超過中央銀行的國際儲備,在開放經濟環境下,貨幣自由兌換就能很快導致貨幣貶值。如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中彙率的跨台,就是由財政赤字和不斷增長的債務共同作用的結果。

科萊和科侯(COLE AND KEHOE,1998)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債務危機的爆發機製進行了進一步探討。他們認為,政府債務危機的直接原因是公眾預期的改變,但根源卻在於政府支出的過度增加。當政府債務水平、債務的期限結構、私人資本存量等影響政府債務安全的基礎變量進入了危機區域,政府將失去市場參與者的信任,從而引起危機的爆發。

當政府處於危機區域時,最佳債務政策有兩個:一是削減開支,降低債務水平;二是延長債務到期時間,有效縮小危機區域。出於可行性的考慮,後者在實踐中得到更多關注。應當說,債務水平進入危機區域,如果政府能采取有效對策,還是能避免危機的爆發。如意大利在1987~1988年處於危機區間時,良好的信譽使其免受危機的影響。

四、對我國的啟示

綜合上述,從國際經驗看,政府的債務組合通常是國家最大的金融資產組合。它通常包含了複雜和高風險的財政結構,並且會對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和國家的財政穩定性帶來持續的風險。政府應該控製流動性,以及其他使經濟對外部衝擊表現得特別脆弱的風險。因此,公共部門穩健的風險管理,對其他經濟部門的風險管理也很重要。穩健的債務結構幫助政府減少利率、貨幣和其他風險,使國家更少受金融風險的衝擊。一些債務市場危機反映了穩健債務管理和操作的重要性,並呼籲一個有效和健全的資本市場。盡管國債管理製度不是這些危機的唯一或者主要原因,但政府債務組合的期限結構、利率和貨幣組成,經常是嚴重危機的起因。即使在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中,高風險的債務管理操作,使經濟在遭受金融衝擊時更加不堪一擊。但是,穩健的債務管理政策並不是萬能藥或者對穩健財政貨幣管理的替代,需要與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刺激方案和財政穩定計劃相配合來抵禦危機。

從我國情況來看,2009年財政赤字率低於3%,債務負擔率低於20%,遠低於國際警戒線60%,但是,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債務、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和呆壞賬損失、地方金融機構的支付缺口、以政府名義借入的債務等或有負債情況,潛在財政風險乃至金融風險確實不容忽視。我們應從全口徑的角度對政府債務進行界定和分類,重點關注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風險,以及由此引發的信貸風險及財政擔保風險。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轉變為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的傳遞鏈條,乃至債務危機的觸發條件進行深入探討,充分借鑒國外債務風險管理和危機處理的經驗教訓,建立多層次政府債務風險預警指標體係,以防範係統性金融風險和財政風險。同時,在運用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等宏觀經濟刺激政策時,應在投資增長、調整結構、防範資產泡沫,以及管理通脹預期之間尋求最佳平衡點,以推動金融市場和彙率穩定及後危機時代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

(責編/趙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