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
作者:安國俊
從上世紀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直到最近爆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充分說明合理的政府債務規模和風險管理策略,對於政府積極應對經濟和金融危機的衝擊,促進金融市場及彙率的穩定乃至經濟的快速複蘇至關重要。宏觀政策的製定必須從動態的、長遠的視角去權衡、審慎考慮,在實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和大量財政赤字解決流動性危機的時候,應避免製造新泡沫以緩解舊泡沫破裂的短期影響,在運用寬鬆政策刺激經濟增長、防範政府債務風險以及預防未來通脹之間尋求最優平衡點,以免為下一個危機埋下隱患。
一、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分析
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國債負擔率(國債餘額與GDP之比)和赤字率(赤字總額與GDP之比)來分析和評價政府債務風險。而從國債負擔率指標來看,以英國為例,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由於應對金融危機而采取一係列刺激政策,這一比例急劇上升;另外,不容忽視的是除顯性債務外,還有一部分是或有負債或隱性債務。歐洲主要國家在金融危機中對部分銀行國有化後,原來銀行的負債合並到公共部門負債,導致債務負擔率激增超過風險警戒線,實際上包括美國在內的很多國家,在此輪危機中都麵臨類似問題。
從赤字率的角度考察,據統計,為應對金融危機,歐洲央行采取頻繁向市場注資增加流動性的政策,按照國際上對赤字率規定的不超過3%的警戒線,歐洲主要國家均已超過,政府債務負擔突破了風險警戒線,為債務危機埋下了隱患。應該說,龐大的公共債務可能帶來一係列的問題:包括巨額償債支出、市場信心的缺少以及對彙率的負麵影響等。同時,巨額財政赤字會引起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這從英鎊和歐元近期的走勢也得到充分驗證。
二、政府債務風險警戒線的界定與思考
從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西方宏觀調控的曆程來看,由於增稅的阻力日益增加,發行國債來維持財政平衡成為通常做法。但是,也有因國債規模擴大而引起未來還本付息壓力的增加,實際在某些國家已經由於沉重的內外債負擔而爆發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次歐洲爆發的主權債務危機,又引起各國對合理債務負擔水平或能承受的最大債務警戒線的探討。國內外學者認為,運用適度國債規模指標可以有效防範國債風險,確保債務經濟的安全。盡管某些指標分析的結果存在差異,但這種方法已成為當今國債風險分析的標準。
一般來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指標來衡量國債風險。這些指標主要包括國債負擔率、赤字率、償債率、國債依存度、中央財政國債依存度、借債率、居民應債能力指標等。《馬約》中所規定的加入歐盟國家“政府財政赤字率不超過3%,國債負擔率不超過60%”的趨同標準,被認為是對曆史經驗的總結,若加以合理運用,可以防範國債風險,值得借鑒。但是,其初衷為了歐盟成員國將財政赤字和債務保持在大致相同的水平,以便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利率和彙率水平,算不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臨界值。確定政府債務風險臨界值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應全麵深刻地理解各指標的經濟含義,並根據如經濟結構、經濟增長率和效益指標、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費水平、市場體係發育程度、金融深化的程度、國債市場發育狀況、財政收支情況、政府管理效率、國債結構與成本—效益狀況、財政與貨幣政策目標來綜合考慮。
三、進一步的思考:財政赤字、貨幣危機與通貨膨脹
多年來,除了政府債務不能如約按時償還導致債務危機的風險外,許多文獻圍繞持續赤字對貨幣政策的影響、債務政策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債務政策與貨幣危機的內在聯係,對債務風險進行了廣泛探討。
在研究持續赤字對貨幣政策及通貨膨脹的影響問題時,巴羅(1976)在討論李嘉圖理論體係中持續赤字是否會導致通貨膨脹的問題時認為,由於該經濟不存在擠出效應,因此,當政府債務存量增長率超過了產出增長率,持續赤字就會引發通貨膨脹。史密斯(SMITH,G., 1982)指出,在動態IS—LM模型下,在貨幣主義政策下,很難實現零通貨膨脹的穩定態。他認為政府債務的擠出效應是造成貨幣主義政策難以實現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