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親疏有道,保持最佳的友誼狀態(1 / 2)

“近者疏之,疏者近之”是社會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法則,也是我們與領導保持友誼的一個重要法則。我們知道,任何一個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圍留出能夠掌握的獨立空間,而這個空間是任何人都不可以侵犯的。所以在和領導交往時,你一定要控製好與領導的距離,既不可過遠,也不可過近。

★人標距離

兩隻相愛的刺蝟,由於寒冷而相擁在一起,但長長的刺刺痛了它們彼此的身體。無奈之下,它們隻好保持足夠的距離,默默地忍受著寒冷。可是天氣越來越冷,兩個小家夥誰都受不了刺骨的寒風,下意識地又湊到了一起。最後經過一番努力,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既能讓彼此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刺痛對方的合適距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刺蝟效應”,它反映了人際交往中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自己能夠掌握的私人空間,這個空間就像一個無形的“氣泡”一樣,為人們“割據”了一定的“領域”。

為此,一位心理學家試圖用試驗來證明這一論斷。

心理學家在大學裏選擇了一間剛剛開門的大教室,當裏麵隻有一位同學時,心理學家走進去,坐在他或她的旁邊。重複進行了整整80次這樣的試驗後,心理學家最終得出結論,在一個空曠的教室裏,沒有一個被試者能夠忍受一個陌生人緊挨自己坐下。盡管心理學家嚐試著變化自己的位置,比如分別坐在被試者的左邊、右邊、前麵或後麵,但是被試者在不知道這是在做試驗的情況下,多數都會選擇立即默默地換個座位,甚至有人還很幹脆地責問:“你想幹什麼?”

由此可見,人們對這個自我空間的保護意識很強烈。它一旦被侵犯,就會讓“主人”產生不舒服、不安全的感覺,甚至因此惱怒。

個人空間是相對的,範圍的大小由交往雙方的人際關係及所處情境所決定。簡單地說,合適的距離取決於你和對方的親疏關係和所處的環境。

但很多人總是把握不準這個距離,不是太近就是太遠,太近會讓人覺得不安全或不舒服,太遠則讓人覺得你不夠熱情,兩種情況都無法形成並保持健康的友誼。

★保持行為得當:關係與距離的對應

與領導保持健康友誼的奧秘在於:保持特定的關係紐帶,依據關係的深淺度進行距離調節以達到平衡。

◎行為依據:關係類型與空間距離

那麼,什麼樣的關係應該對應著什麼樣的距離?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博士給出了清楚的解答,它將人際交往劃分了四種區域或距離,各種距離都與雙方當下的關係相稱。

·親密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的最小間隔或幾無間隔,遠範圍也僅是15~44厘米,麵對麵能夠清楚地看見對方的表情和眼神,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為挽臂執手或促膝談心,體現為親密友好的人際關係。一般女性上司與女下屬之間容易形成這樣的關係。

·個人距離:這是人際交往中稍有分寸感的距離,少有直接的身體接觸。近範圍距離為46~76厘米,相當於兩臂的距離,僅能保證相互親切握手,友好交談。這是與熟人交往的空間。如果與素未平生的人保持這種距離,就會構成對別人的侵犯。遠範圍距離是76~122厘米。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進入這個空間,不過,熟人之間保持的距離更靠近遠範圍的近距離一端,而陌生人之間談話則更靠近遠範圍的遠距離一端。